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从一个个平凡人身上,我看到了城市前行的力量

已有 7756 次阅读 2020-10-6 22:17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主按:本文是本博主(马臻)写的,是参加上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康奋斗有我”征文的作品。已发南方周末APP。在国庆期间,向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致敬!]

我们小区有位专管垃圾分类的清洁工。晚上我经常看到他风尘仆仆地骑着电动三轮车,把沉甸甸的垃圾桶拖到临时存放点,再把空垃圾桶拖回来。下了班我把车子停到地下车库,看到他和他的妻子戴着手套和口罩在地下车库储存室整理废品。他说,清晨他还要骑三轮车把废品运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卖钱。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他们住在小区物业值班室。我问他回家乡过年吗,他说不回去,因为小区的垃圾处理工作每天都离不开他。有一天,他低沉地告诉我,他腰疼,干不动,只能换人来做。此后,小区摆放垃圾桶的地方没有那么整洁了。可没过多久,我又看到他穿着浅黄色的工作服,骑着电动三轮车风尘仆仆地拖着垃圾桶过来……

上海吴淞路上有个虹口邮政支局,里面的卖报状元老姜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骑着电瓶车去好几公里开外的沪太路供应点取报、分报,风雨无阻。穿着深色西装,胸口别着党徽,他在报刊门市部低着头熟练地数报纸,油光发亮的脑袋格外显眼。小小的门市部有数百种报刊,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有的还从老远的地方赶过来找旧报纸。好几次我的文章发表在《文汇报》,清早我打电话联系他订购几十份甚至两百份当日的《文汇报》。他马上通过他的渠道,把报纸从别的地方调集到他那儿,然后打电话让我去取。“马教授,今年年底我准备退休了,做不动了。”去年下半年的一天,老姜像是告别似的对我说。然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缓和后,我“故地重游”,发现他依然在门市部卖报,身边还多了两个一起取报的小伙子。

在上海杨浦区大学路临街房子的楼上,有个不起眼的茶舍。茶舍环境不错,播放的背景音乐也很儒雅。但平时生意清淡,连周五黄昏都没有很多人光顾,和楼下咖啡店的生意形成鲜明对比。这几年,店员换了一个又一个,目前经常看到的店员叫晓雅。很多时候,她坐在茶舍的角落里看书、看手机或者抄写心经。一旦有人光顾茶舍,她两眼放光,忙不迭地为客人端茶送水、奉送零食。她告诉我,疫情暴发时茶舍关了,重新开张后一开始生意很差,现在周末才好些。借房子开店,成本应该很高的吧?这样的生意状况怎么挣钱?她笑而不答。在她的微信朋友圈,我经常看到新鲜的照片——又到了新茶;茶馆里的花开了。她还不忘在照片旁边加上一句——“生活很美,记得微笑”。

这几年,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基层人士,包括以上这几位,也包括穿着白色工作服在大学食堂招呼学生的经理、在大学校门口给师生测体温的保安、从崇明岛到上海市区开出租车的司机、清晨在学校办公楼扫厕所的阿姨。

谈到新时代的奋斗者,报纸上介绍的典型往往是“高大上”的。而我想到的、挂念的,却是一个个平凡的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持的力量。

在大城市工作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有的人离开配偶到大城市打工,有的人在老家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有的人做生意不顺利。但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在奋斗着,每个人的身上都涌动着一种力量。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平时我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总是感到压力山大——需要费力地指导研究生,也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虽然我外表坚强,但其实内心也有挣扎,感到工作和生活都不是理想化的。在内心纷乱的时候,我会走出象牙塔,到社会上去看看。

每天早上,公共汽车站那儿站满了人,他们翘首以盼等待车子到站。在市中心商务区的大街上,上班族或是排队买早点,或者提着装有包子、豆浆的塑料袋匆匆前行。

我也看到,很多正在改造的老旧小区都被围了起来,每个巷子口都有戴着头盔的保安值班,而建筑工人正在一刻不停地工作,只为在不远的将来,呈现更加美丽的社区。

城市的上进,正因为有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构成了城市前行的力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253423.html

上一篇:“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开讲啦,这些要点你get到了吗?
下一篇:读研真的很难吗?导师解答6点困惑

23 郑永军 檀成龙 杨正瓴 刘立 张淑扬 梁洪泽 黄永义 周忠浩 王生亮 武夷山 王启云 陈辉 郁志勇 冯大诚 王茂清 张学文 吴晓敏 褚海亮 段含明 张晓良 李斐 晏成和 白龙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