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暂别原先工作环境,外出进修的随想 精选

已有 7845 次阅读 2023-5-6 09:34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毕竟,大学教师不只是在“象牙塔”里生存的知识分子,还要对社会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了解社会,才能有通透感和立体感,才能把“上下文”理解清楚、说出来。

暂别原先工作环境,外出进修的随想

马臻

近日,我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附近的一个学院“半封闭”进修。

白天,我坐在报告厅听讲座,间或用手提电脑处理公务。进修的课排得不是特别满,学员中午和晚上都可以休息,而且听课和住宿都在一个楼里。

离开了原先的工作环境,暂别了家庭,有在房间(宿舍)里静思的时间。

(一)

平时,在高校工作的教师往往陷入“舒适区”,即过着两点一条直线的生活。习惯于每天的上班、下班路线,习惯于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和回家之后的家务,习惯于“平时+周末”的节奏。关注的是“象牙塔”里的事务,写的文章、看的书和文献比较深奥。

当自己走出熟悉的工作单位,换了一个环境,做不同的事情,听不同的课,看不同的周围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获。

(二)

透过进修学院房间(宿舍)的窗户,可以看到对面有幢十层的教学楼,那是一个职业院校。早上,我看到有一些学生进校门。黄昏,我看到有教师下班离校,看到有学生或者青年教师在校门口拿外卖食物。晚上,我看到对面教学楼教室里有学生晚自修。我在想:在这所学校学习和任教,是怎样一种体验呢?我平时只是待在自己的单位,了解过更多的学校吗?

2023-6.jpg2023-3.jpg

进修学院附近,还有医学院校、华东理工大学、别的进修学校、研究所、科创产业园等等。站在围栏外面,隔着围栏看这些单位,各种房子像是火柴盒一样规整,这些和文教相关的单位也给一种很规整的感觉。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孩子将来在这个区域读书,会有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三)

2023-5.jpg

显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片区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的大学,旁边就是副市级中心,有很多购物场所,交通也非常发达,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在市中心,有很多具有历史底蕴的老房子,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和旁边马路的小饭店、咖啡店在同一个街区存在。在有的学区,看起来比较规整,但购物、公园、步道什么的都不是太多。也许,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处的片区;也许,人需要适应所在的片区。早上、黄昏,我骑着自行车,在进修学院附近逛,试图了解这个被称为“梅陇”的片区。

(四)

街道非常整洁,周围的建筑、市场和两三年前我看到的相比,已经有了更新。但没有什么环境是绝对理想的。隔着围栏,我可以看到有的学校教学楼侧面有逃生楼梯或者说备用的楼梯,楼梯和一楼地面夹角的地方堆放着破旧的课桌。我还曾经看到,有的大学的侧门外面在挖路,尘土飞扬。这些还只是建设、容貌之类的表象。学校内部的管理、运作还没有看到。但在“象牙塔”里待久的人都知道,“象牙塔”并非是理想化的。

(五)

写博客、写通俗文章也不是理想化的。写的很多通俗文章都是读研、申请科学基金、论文写作秘籍、教师职业发展等等,但是,城市的发展、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却少了。看不到具体的城市,看不到具体的社区,看不到周围的人,看不到具体的环境。看不到花儿的绽放,看不到叶子上的露珠,看不到社区的改变,看不到马路的整洁。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周围的改变可以去写。可以有一种形象感、现场感、细节感。可以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

(六)

2023-1.jpg

这次进修班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学员们乘坐大巴到了市中心,徒步看了几个由老房子、纪念馆构成的学习教育点。穿梭在市中心的老房子和马路,看到了风格各异的弄堂、民居,看到了社工,也看到了门口的猫。也乘着大巴在高架上,向四周张望,看到了高楼,看到了绿地,看到了浦东世博文化公园里正在堆积的双子山,我想到了三个单词:过去,现在,将来

这三个单词不但是进修讲座的内容,也是我在市中心看到的、想到的。

很多人“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的工作。这没错,这是一种选择。但是,人也要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此外,课堂学习要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脑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七)

在进修班“半封闭”地学习,每天吃了以后就学习,学习了以后就吃饭。这使我想到:人就像一个开放系统,包含输入转化输出三个方面。在生理上,输入空气、食物、水,通过转化产生营养物质和能量,输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在听课学习方面,输入知识、书籍、讲座、网课,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思考,输出思想、观点、文章、行动。在工作方面,输入生产资料,通过转化(劳动),输出产品。

大学里的课题组有输入、转化、输出。课题组输入学生、科研经费、仪器设备,通过转化(做研究),输出科研成果、咨询报告、合格的毕业生。

我参加学习的进修学院也有输入、转化、输出。进修学院也需要输入师资、办学经费、硬件条件,通过转化(教课、做研究课题),输出结业的学员、研究报告。

(八)

微信图片_20230506093143.jpg

人不但要看到过去、现在、将来,想到输入、转化、输出,还要眼界开阔。个人,家庭,单位,国家,世界,这是从小到大的一个又一个圆圈。不能只是关注自己,也要看到更大的圆圈,并且找到小的圆圈、大的圆圈的关系和定位。但问题是,日常很多人只是忙着自己的工作,自顾不暇。这次参加进修,使我能抽出身来,跳出以前的小的生活圈子,来看别的片区、别的社区、别的单位,并通过听讲座,了解国家和世界。

(九)

每个人有很多角色。大学教师要面对自己、面对家庭、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同事、面对领导,有方方面面的事情要做。除了教学、科研,还可能有行政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同时要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非常困难。

比如说,我出来学习,必然会影响到原先的工作安排,也会使家中的妻子担子更重。很多事情很难两全。

再比如,在学校里会有各种任务飞过来。把这些任务、职务承接下来,但之后自己会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协调好,是个问题。就像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自己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也需要“平衡”。

(十)

总之,人处于一个环境。人需要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发生联系。这是一个艰难的调适的过程。人需要适应环境,但在现实中,却又不总是适应环境。人需要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但有时候需要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感受城市别的片区、别的单位、别的社区,去和别的人接触。毕竟,大学教师不只是在“象牙塔”里生存的知识分子,还要对社会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了解社会,才能有通透感和立体感,才能把“上下文”理解清楚、说出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386970.html

上一篇:再谈大学教师的时间管理
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域下的新闻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

23 赫荣乔 檀成龙 王涛 逄焕东 武夷山 褚海亮 贾玉玺 胡爱国 刘立 刘全慧 信忠保 郑强 王安良 徐长庆 李升伟 李陶 吴斌 史仍飞 晏成和 何应林 王启云 李东风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