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说说科研中的“跑龙套”精神 精选

已有 14375 次阅读 2009-6-17 10:57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听说很多大学评职称只看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其它的都不看。道理可能是滥竽充数挂名现象普遍,于是只能一刀切了。

妻子是研究超导体的,经常去加拿大、瑞士、日本、英国等国家实验室搞合作研究。奇怪的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第一作者,而合作的参与者同样有积极性地从很远的国家赶来,三班倒地测试样品。有的教授甚至已经退休了,实验室都交出去了还跑到很远的地方测试样品。这在旁人眼里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我想,答案是可能某些科学家已经达到了某种“科学老顽童”的境界了吧。

在大学里面读书的时候很少有合作机会,到了国外的国家实验室以后,知道国家实验室就是强调合作精神的。比如:图书馆、学校、博物馆都是纳税人出钱的,因此要提供公共服务。国家实验室里有的研究中心(比如纳米中心、同步辐射中心)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打造的,因此必须给实验室内外的用户提供免费服务。比如说用户到国家实验室来使用仪器测试样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给其它地方的用户提供实验数据等,这些都是合作的形式。

再比如,有些仪器(如核磁共振、超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是专人管理的,或者只有少数人会用。因此,要用到这些仪器的时候只能请专人测试了。付钱的话一个小时200美金,一星期五天等于8000美金,于是只能请求和专人合作了。那么,为什么自己不能上去操作呢?一是因为学习这种仪器需要花大量时间,请别人教也需要出钱,一个小时200美金。二是因为万一把仪器搞坏了怎么办?三是因为别人就是靠这台仪器吃饭的。

第三点在小型仪器的使用上也是这样。比如实验室有台催化装置,有一个人一直在用着这台装置。你如果想要做些催化反应,自己想操作的话,那么天天用这台仪器的人就没有事情做了,白拿工资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给你用仪器,他就出不了文章了。于是,仪器就成为了生产资料,而合作(即合作研究、共同署名)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比如有的实验室以做材料合成著称,没有催化反应装置,而有的实验室有催化反应装置,于是大家互通有无,开展合作。这和国际贸易的原理类似。

再比如有的科研人员得到一些阶段性科研结果无法单独成文,但是同时别人也在用不同的方法做一样的体系,两者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合作就产生了。

课题组是需要乐于奉献、乐于助人的人的。如果每个组员都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情,那么课题组就会变得冷漠和功利化。虽然很多时候功劳都归功于第一作者和通讯联系人,但是其他“配角”的贡献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星云大师写道:“一出戏固然需要有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等主要角色,但若无「跑龙套」者,也不能成就一场戏。一个人要发心为别人「跑龙套」,为社会「跑龙套」;你替别人「跑龙套」跑多了,别人就会提拔你,爱护你,所以你以「跑龙套」的因缘成就别人,将来别人也会为你「跑龙套」。所以,「跑龙套」跑得好的人,一样可以跑出前途;就怕不肯「跑龙套」,或者跑得不认真,跑得不像,跑得不好,当然未来的前景自然也就不乐观了。”


做了事情,在评价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当然有点窝囊,但是我想说,无论科研评价体系是怎么样,自己该怎么做,心里自然有一杆秤。做科研当然要赢得起、输得起,为自己的理念负责。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238632.html

上一篇: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修改后发表】
下一篇:论文署名:心中自有一杆秤

28 曹俊兴 李侠 武夷山 王晓峰 刘全慧 徐磊 郭向云 孙学军 李阿根 曹聪 寸玉鹏 王亚娟 戴小华 周春雷 陈武峰 刘立 杨轩 胡健波 许先进 魏东平 吴怡 王力 陈华宾 魏玉保 李学毅 汪若凡 侯振宇 lftkf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