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读韩国智光大师《工作禅》 精选

已有 8937 次阅读 2010-7-5 22:24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人生哲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读大家都讨厌的“成功学”的书。

首先我要说,你们讨厌的成功学的书,我也讨厌啊。书店里书架上的成功学书,绝大多数我都不买、不看。

其次,成功学书如果不好的话,不配叫成功学,只能叫“伪成功学”。

再次,无论看了什么书,都不可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婚姻与家庭》2010年4月上半月刊向大家推荐了几本书,并说,“当你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也要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能你的生活正处于奔腾的漩涡中心,你迫切想要改变,急不可耐地想修补一些的不完美;你想把这些书当成救命稻草,希冀看了书生活就一定会有所好转,夫妻一定会和好、孩子一定会听话、自己一定能摆脱内心的恐惧......有这样的心情再正常不过,但在翻开书页之前,你还是要提醒自己,远离这些妄念。”

还有,读书未必需要理由。就好比我读和科研毫无关系的书,不需要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写道:“他(俞吾金)认为,人们通常是带着功利性目的去读书的,但有时也需要‘散步式’的阅读,即完全无目的的、无心理负担的阅读。这种阅读不但使人轻松,而且常常带来意外的收获。这不光是指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突然变得豁然开朗了,也指人们对生活的顿悟、对自己性格的陶冶等等。”

也许,一门心思搞科研,每天科研20个小时的人更可能在科研上取得成功。但是世界上每个人的喜好是不同的,总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吧。人活在世界上,首先是社会人,也要生活得呀。

最近,读到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韩国智光大师写的《工作禅》,有所启发。这本书不是佛教书,而是一本写得非常通俗的人生哲理书。该书通过解答读者来信,讲述智光大师自己的人生哲理。

第7页写道:“问题是大家在‘做,还是不做’的迷茫中,总喜欢把决定权推给别人。做还是不做,这是自己的选择。到底要何去何从?焦头烂额之际,不要天真地妄图以猜测解决问题。先把这沉甸甸的问题放一边,多回头审视自身,勤于思考,待到心如止水胸藏明镜时,无需上下求索,答案自然浮现。”

这些话非常有启发。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不是吗?申请出国的人拿到一个offer非常高兴,而拿到两个offer,陷入了天人交战之中。再比如,出国还是找工作,何去何从?答案就在智光大师的话中。

第28页写道:“人们向我倾诉万般痛苦,其实归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我要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想就职,最好面试一次就被录取;干够了,希望可以轻松脱身;想升职,就如愿得到提拔,这样才合他的心意。而现在诸位不快乐,因为事情不如你所期盼的那样顺利。”

这些话也非常有哲理性,点出了一些人的“小皇帝”心态。比如很多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最好一上来就是特聘教授,给他三室两厅,给他几百万启动经费。只问待遇,不问问自己有没有诚意。而那些配偶,更是挑三拣四的。我在《生活是trial and error》博文中写道:“人们总是挑三拣四,这个不去、那个不去。仿佛一定要周围人都说这个工作好,才肯去。其实生活和人展开互动:并不一定是你眼前同时有几个选项,让你如“小皇帝”一样地挑选,而是trial and error,如做实验。”

那么,做人应当怎么做呢?第51页写道:“欲求,应止于所需。世间没有一个定性的‘我’。就如同没有形状的水一样,随着器皿的不同,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修行的最高境界称为‘化作’,意即随从因缘灵活改变。安排你做清洁工作,那就让一切都亮堂起来;要求你唱歌,就爽快地亮亮嗓子丢掉固执,放低自己的姿态,你会发现这样的生活也一样惬意。”

以上这些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要随遇而安、随缘处境。第二层意思是做什么像什么。第三层意思,用马英九父亲的话说,有舞台就好好演一场,没有舞台就静静做个观众。其实,这样的话并非马英九父亲的发明,《孟子》就写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智光大师还讲述了很多快乐工作之道。例如第92页写道:“对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诚实坦然,你的生活就不会摇摆不定,身处职场也不会惶惶不安,对升职无望的担忧会消失,对被辞退的恐慌也会远去。提拔也好,辞退也罢,都是公司领导的决定,是以你的力量不能左右的事情,就不要为其耗神费力,不然会突增郁闷。尽最大努力去工作,若还是无人赏识就潇洒退场。人在职场,就要有这样的洒脱。”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341447.html

上一篇:学会“放下”【发表素材】
下一篇:催化论文的“陷阱”

11 王进 鲍得海 郭向云 王德华 唐小卿 盖鑫磊 武京治 姚远 littlejoy xyzhu stoneblu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