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一个“青椒”的内心世界【发表素材】

已有 11917 次阅读 2011-9-8 22:27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刚回国时,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路都不认识了。被街道办事人员踢皮球踢来踢去总算办好了户口,在学校公寓住下来。每天早上去买大饼油条,总能看到门口垃圾桶旁边有环卫工人在车垃圾,这时我总能联想到“环境系”三个字。而第一次骑着自行车到菜场拿到马夹袋买菜,更是从美国回到“人间”,做回了“上海男人”。

回到母校任教,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路上的学生穿着打扮和以前相比贵族化些,而光华楼也是第一次见到。想起十多年前,我在教室里自修,累了就绕着毛主席像走走,当时感到很陶醉“复旦大学”这四个字。可是,如今我不再有这种火热崇拜,而有了更多的务实。初到这个环境,有些忐忑。会不会有人说我“在国外混不下去了所以才回国”?我好怕怕哦。有时候在学生食堂吃完饭,我会沿着物理系后面偏僻的小路回系里,怕遇到以前认识我的老师。

曾经有一度,我的科研压力还挺大的。我有几个同学都在这里任教。一起吃饭时,我曾说三年要大考的,我作为引进人才,压力很大。一个同学就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复旦给老师提供宽阔的舞台,能容纳各种各样的人。另外一个同学说,还把自己当作“引进人才”啊?到了这里,就是这里的一分子了啊。

是啊,我成了这里的一分子。也许从入职那天起,“海归”就像是偷渡者衣服上的商标一样,被撕去了。谁理你,海归?或者,别人理你,是因为你是海归?海归,不也一样要拿项目、发文章才能生存下去的吗?海归,不也一样要和别人PK评教授的吗?我不去刻意提及自己是海归,甚至忘记了自己的高级职称。在我的心中,我是复旦大学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自己跑领料仓库、自己做实验的那种。回国前夕的“豪情壮志”就像雾一样地散了,留下的是真实的人间和真实的自己。

我的压力,说穿了就是项目和论文。记得去年暑假,我低着头去学校食堂吃饭,并且龟缩在食堂一个角落里,仿佛自己白吃饭似的。这种心理,我想很多回国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别人招你进来,图什么呀?一进来,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中午吃饭的时候在议论着。做得好,皆大欢喜;做得不好,日子也挺难过的。现在的大学并非以前吃大锅饭的国营企业。再说科研工作者也要面子的嘛。

记得2010年我第一次申请浦江人才计划失手,我没有特别沮丧,但是我问了当时拍板引进我的系领导:“如果今年我自然科学基金也挂了,最后什么也没有,你会不会怪我?”他说:“胜败是兵家常事,我们以前申请别的项目,也不一定中的。”我得到了些宽慰。

今年寒假的一天晚上,我吃完饭回办公室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正好一个老教授出门看到我,他热情地鼓励我:“我相信你今年肯定能中!”

命运挺眷顾我的,一切都在慢慢地好起来。我对亲人和同事说:“我的目标不是盲目地捞钱、盲目地扩大以至于自己‘吃’不了那么多。我的底线是,第一是完成明年年底的考核目标。我不是害怕会不通过,也不是要让别人把我评为优秀,而是努力使自己感到优秀。第二是完成国家给我的科研项目。去年申请到的那个,进展不错,能提前达到预期目标。”

再说说科研以外的幸运:

我在国外时,写的几篇博文被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看中,修改后刊登。我当时非常喜悦。可以说,这(博文到铅字)是双赢的,既满足了杂志社的兴趣,也满足了我的兴趣。有时候,我认为我的某篇博文非常值得科技导报转载,但是我不好意思投稿。于是我就“不经意”地访问苏青的博客。等他看到我来过后再点击回来,正好看中了我最新的博文,于是邀请我修改后刊登。(我不知道你能否理解我的心情?想起我小时候暑假住在外婆家,没有电视看,但隔壁邻居家有。我想看电视,于是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说话,隔壁邻居觉得我很乖巧,就叫我去看电视。这是一种混合了缺失和期盼的心情啊。)去年上半年,传出他要调任科普出版社社长的消息,我有些失落:伯乐离开了。谁知道,我收到科技导报的电子邮件,邀请我担任走向职场栏目主持人。接还是不接?我还是接了。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该栏目文章质量稳步提高。

还有其他事。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带队一个《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读书小组。我的理想是让这个读书小组在复旦“一炮走红”!我相信有这位有个性的老师带队,一定能把读书小组搞好!今年6月份我们进行读书小组的评优。巧的是,就在评优前夕,好事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学生的读书心得投中了校报,学生对我的访谈以一个版面篇幅刊登,读书小组介绍在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宣传手册上以显著篇幅刊登,并且我在小组活动中说的话在科学网博客上张贴后被人民网转载。毫无悬念地,我们读书小组获得了各类奖项。

忽然想起上次和一位朋友喝茶时他向别人介绍我的话。他说:“马臻在科学网上写下了很多科研心得和读书的心路历程,对读者很有启发。而且,他回国后没有抱怨,不像有些人总是说中国怎么怎么不好。”我对他们以及对我的同事说:“我不是一个喜欢夸海口却做不到的人,我不喜欢夸海口,我就是喜欢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一件事也能做好另外一件事。如果学校给我三亩田,我就把三亩田种好,而不是抱怨学校只给我三亩田以至于自己不能工作了。”

在这个世界上,熙来攘往,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就只知道看你是不是拥有某种荣誉,却不管过程,也不管合理不合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到一颗安静的心,很难得。我不是别人崇拜的牛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个体,在“旅程”中找到了感悟,获得了经历,这对我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修改后融入科技导报文章,2012年第8期。

PDF下载:2012-08-84-回国任教和申请科学基金的心路历程.pdf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484283.html

上一篇:回国入职后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关于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一些信息【已发表】

60 文双春 夏志 黄晓磊 鲍永利 张玉秀 李宁 郭向云 谢鑫 彭红梅 王继乾 施泽明 武夷山 刘用生 逄焕东 鲍得海 王有基 吴吉良 许亮 朱志敏 张珍 高建国 马磊 李孔斋 赵明 牛丕业 唐常杰 肖振亚 曾泳春 徐迎晓 周欣 孔晓飞 徐耀 蓝劲松 汤治国 胡自民 田明伟 罗汉江 吴明火 张亮生 陈伟 张晓昀 马红孺 张素芳 王萌杰 郭保华 余世锋 许洪光 何应林 张磊 ddengjian liguoshuai zhenmafudan bridgeneer neilchau htli xuqingzheng dreamworld FloatingRose vangue liuyixin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