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ngshuhui http://songshuhui.net/about

博文

嘉年华回顾:不枉年华一场(2,丫米版)

已有 2899 次阅读 2009-11-25 20:17 |个人分类: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yami 发表于 2009-11-24 16:22

题记:丫米和常鸥都写了嘉年华的回顾(嘉年华回顾:不枉年华一场(1)),如果说二人的文章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的话,那就是都有可能让你看的鼻子酸酸的,甚至眼泪汪汪的。

【你,做个看片会吧!】

2008年10月22日,江湖酒吧。

姬十三、小鹿、欣宇、小姬,我……一起来看张玮玮的首次演出。之前的时间,我们开了个小会。聊到高兴,十三在木条桌的那头,指着小姬:“你,做个看片会吧!”小姬说,好啊好啊!怎么做?大家七嘴八舌的,就把活动的雏形勾勒了出来。

那时我加入松鼠会才一个多月,心里想,这样行吗?没有可行性分析,没有方案,没有计划书分工表,就立项了?

那天的工作笔记本儿上,在潦草的“小鸡看片会”五个字后面,是个问号。通常要做的事情,我会在上面画个圈儿。

回去以后,居然还有人提这个事儿,联系场地、找影片、联系暖场活动,招志愿者……居然还有了个高级的logo!

10天之后,11月2日下午2点,奇遇花园咖啡厅,第一期小鸡看片会。我站在门口,有点茫然,眺望着街的那头,看一个人走过来,就想抓住他问问,是不是来看片会的。想了想,我擦掉了咖啡厅黑板的促销信息,写上了小鸡看片会几个字,又把黑板拎到了马路边儿。

胖兔子粥粥来了,他看见那几个字,皱眉,拿起粉笔,把字儿描出阴影,又画上了logo,那块黑板一下就活了,他满意的拍拍手上的粉笔灰,进去了。

没有印刷海报,因为据说要30块一张,咖啡厅给了我们一叠A4白纸,于是有了A4版的桌牌,宣传单,签到簿。那天我完全没记住罗岚的名字,还认错了黄永明。

后来,后来?不用说了吧,小鸡看片会开进了天文馆、科技馆、北大、微软、通用……

然后是小鹿读书会、达文西行走中队、日全食、科普讲座……

所有的活动都会在一天之内报名爆满,所有的活动组织者都会发个通告,略带骄傲又充满歉意的说,唔……对不起,名额满了……

所以,也不用再记述那些活动中的笑声和掌声了吧!我也再没怎么想过,可行性计划、立项申请这事儿。

【做个千人活动吧】

但每次报名一满,我们就说,做个千人活动吧!让所有的人都能来,让所有的人都能来!十三咬咬牙,说开到人民大会堂去!全国直播!我冷笑一声,说,开到空间站去!全宇宙直播!

就是这样一次次心有不甘的玩笑中,科学嘉年华的想法慢慢萌生了。

【别贪大】

2009年8月,奇遇花园咖啡馆。我在长条桌边坐下,打开笔记本,给白桦、其器、胡漾、赵洋、张明伟……看嘉年华策划会的ppt时,突然意识到,这里是小鸡看片会起航的地方。

演讲、讨论、展示、活动……那时的构想包括12场A线演讲,4场B线活动,16个C线活动加三个科学房间,交友party等5个场外活动。再加上科普设施、出版社、NGO科学展厅或房间……

之前在办公室开了半天策划会,大家说了那么多想法,我还是没办法在心里大致勾勒出这是什么样儿的一个嘉年华。我连说带比划,大家,其实也没理解。合上笔记本的时候,我有点沮丧。

但来的都不是我这样儿的,大家天马行空的构想,很快就有了很多好点子,好创意,但有一个意见每个人都表达了:别贪大,踏踏实实的来,今年做好了,明年再搞大了。

我有点不服气,但想起只有四个全职人员,成立了刚刚三个月的办公室,又很感谢大家的爱护和诚恳。

【小蝉】

小蝉来了,激动的我到处跟人宣布,我不是一个人的市场总监了,我不是一个人的市场总监了!

【轮廓】

策划会开完了,该写ppt了,脑子里还是乱的。我拖啊拖啊拖,拖到姬十三着急了,把我拖到楼上的会议室,让我打开电脑,一项项的记录,A线,B线,C线……我把几乎空白的excel表按照他给的顺序填满,一脸崇拜的抬头看他。

9月9日,第一个ppt做出来了。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精彩纷呈,唯一刺眼的是场地需求:

l         主会场(超过500座的报告厅,有投影音响设备)

l         1号分会场(超过150座的报告厅,有投影音响设备)

l         2号、3号分会场(超过100座的报告厅,有投影音响设备)

l         4号分会场(普通教室,无需投影设备)

l         大厅(300平米以上,科普设备展示、科普媒体展台)

难道,一定要去人民大会堂了?

【场地】

中国科技馆:要开新馆,这么大的活动,很难这么快就定下来。

中国天文馆:没有这么大场地。

各区科技馆、场馆:不符合条件。

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现代艺术馆、桥艺术馆……所有黄页上能找到的会议中心和艺术场馆:全满

我们终于把目光投向了酒店,要么太小,要么……15万,20万。有一个报价10万的,条件是要请国家级别的领导来参加活动,北京市长都不行。

国家领导?我们隔壁是崇文区某行政所所长,有一次他嫌我们吵,第二天来了很多警察调查了很多事情,静一直好脾气的点头哈腰,赔礼道歉,一人送了本书,终于,他们走了。

从月中找到了月底,场地还是无法落实。十三每天都会说,别焦虑,别焦虑,但站在阳台上打电话一次次被拒的时候,望着远处的西花市小学,忍不住想,要不,在操场上搭一个?

第一个天使,是清华的冯媛老师,她帮忙联系到了清华主楼,虽然审批手续要10月份才能进行,虽然校办随时可能征用场地,但那是清华主楼啊!兴奋的挂上msn签名,之前那么多热心帮忙张罗的朋友,一一跑过来祝贺,云无心格外激动,“那是我的母校啊!”

根据场地调整活动,这次的ppt重写的很顺利。

【殷部长】

重量级的天使,出现了。

科协科普部的殷部长出差回来了。我们没有人见过他,但十三每次见过殷部长回来,都是满脸的笑。殷部长真的好好啊!

好像这样说,有肉麻的嫌疑。

那么,如果换成你,他不断的帮你联系场地,想办法在各方面给与支持,到了9月12日,我们见到了北航的团委书记,科学嘉年华不但可以在北航免费举行,而且还成了挑战杯的合作伙伴。你会不会觉得这句夸奖太过单薄?

挑战杯是什么概念?四百多所高校,三千多名进入挑战杯决赛的学生,带着他们的创新科技成果,进驻北航。

免费是什么概念?清华主楼,也要四万五千块的场地费。

跟官方合作什么概念?见到了团中央学校部的张健为主任,去之前,怯怯的,带着我们的书,见到他以后,听他爽朗的笑,对科学传播的看法,忍不住觉得自己对“体制”两个字,太过敏了。

欢呼雀跃的写合作方案,框架协议,计划再一次调整,可看在这么多人支持的份上,四万五的份上,看在挑战杯的份上,调整多少我们都愿意。

【胡珈】

胡珈睁着她亮亮的眼睛,笑嘻嘻的来了,激动的我到处宣布,我们不是两个半人在做嘉年华了,我们不是两个半人在做嘉年华了!

【钱】

最急迫的困难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四个人坐在二楼的小房间里,算钱。

场地费虽然省了,按最省钱的方案,办下活动也要十五万。还不包括整个办公室的人员和办公费用。

我们互相看着,眼睛都一点点黯淡了。之前跟绿色空间合作电视节目,帮神华做社会责任报告挣的那点钱,等嘉年华过去了,就没了。

【赚钱】

售票赚钱?之前跟东东枪,程旸开策划会的时候,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觉得60块一场也能接受。

科学松鼠会的公益活动,永远不会通过向公众收费赢利。姬十三没忘,而且我相信,他永远不会忘。

25块或者15块的门票,包括一个环保袋、一个市场价不低于20块的礼品,一瓶水,一本日程手册。我们要把人家的门票还回去。

那……做点衣服吧!一定要品质好的,好看的,比市场价便宜的……

有张发财的设计打底,大家很有信心,样衣送过来的时候,办公室所有的人都觉得,花80块买回家,绝对值!请来漂亮的模特左拍右拍,那天办公室里的笑声,差点又招来警察。

可第一批衣服送过来的时候,白色T恤,一件件检查过去,发现了线头,色差……。别说80,卖40也不好意思。退回去再送回来,老样子。姬十三沮丧了几秒钟,那我们捐给灾区吧!

马上有人说,会不会有人觉得不好的衣服捐给灾区不好?我几乎是愤怒的盯着他。

太强调对方的自尊,恰恰是你不尊重他的表现。这衣服我能送给朋友,就能送给灾区。

好吧,赚点小钱的理想破灭了,服装厂老板给我们上了一课,样衣≠成衣。合同上,应该有国标的成衣检验标准作副本。

十五万,沉沉的压在心上。做出最坏的打算,自己出钱办活动。考虑到办完了以后我们会面临交不起租,发不出工资的局面,平时大手大脚的大家,都变成了精打细算的管家公婆。

没有钱的那段时间,每天起床,都要用很久的时间克服焦虑感,才能打起精神上班。热热闹闹的嘉年华过去了,我们怎么活下去?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一个父亲重病卧床的演员,去扮演一个没心没肺,整天快乐的角色。

那种忧伤和焦虑,只能埋在心里面,负面的情绪就像病毒,会快速传染给每个人,也许到最后,连嘉年华的活动,都岌岌可危了。

那时候,松鼠会的朋友姜文明、伟达的冯帆,也一直在帮我们奔走……

【招商】

热情保持不了长久,你们怎么赢利?这是科学松鼠会永远无法绕开,又被很多关心的人问起的问题。

从支教到做义工这三年,我深刻体会到像老六说的,“在中国做慈善的人,有生怕被人怀疑的很理亏的感觉。”而正在做公益事业的人都有谈“商业”色变的感觉。

很多人不知道,在科学松鼠会网站上放嘉年华的推广banner,在内部就引起了小小的争议,我们是不是该这么高调?有松鼠提出了质疑。

科学嘉年华的每一场活动,都是响当当的嘉宾,过得硬的科学内容。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大声的喊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一篇篇文章发出去,一个个活动办起来,科学以另外一个面貌呈现,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的体验,为什么不能高调?

只是在喊出来的同时,我们永远秉持着“不接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捐款,永远不通过向公众收费赢利,不为任何产品代言”的原则,这不是科学松鼠会的理想,而是科学松鼠会永远的宗旨。

那么,和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合作,接受他们对公益活动的支持,我们不会排斥,而且会主动寻找。科学嘉年华共举办了24场各类活动,直接参与受众超过3000人次,超过30家媒体报道,这也许并不比一场新品发布会的影响力小。

我们找到了,兴业全球管理基金,旗下有着中国首只也是目前唯一一只社会责任基金。当姬十三跟大家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一片欢呼,而我,就是那个父亲被治愈了,在心里偷偷笑着哭了的那个演员。

【省钱】

即使有了钱,我们依然也不是富人,钱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却依然不能像一个正常公司那样行事。

为了省钱,嘉年华的网站没有外包,除了banner设计,网站搭建,美化,文章更新,全部是我们自己动手。

为了省钱,我们的VI设计没有外包,张发财在南宁,通过QQ,电话,一个人赶出了所有的主要元素。灰卡和慧晴两个人,有几次,都是20个小时不睡。

为了省钱,我们的礼品都是自己找厂商订购,小蝉一个人负责了所有的礼品,万花筒、环保袋、T恤、本子、徽章、杯子……她是采购员,也是库管,还负责和所有合作网站接口。

为了省钱,右途的冯杰帮我们所有的印刷品算了又算,既要达到效果,又要最低的成本。我们舍弃了所有花钱的创意,异形、覆膜、烫金……但我们不能用A4纸打印日程,科学是有趣的,科学也是美的。

最关键的,当最便宜的会务公司也要报价10万的时候,我们连一秒钟都没犹豫就在大脑里否决了这个事情,但这意味着,工作量也翻了几倍。

所有省下的钱,都转化成了工作量,压在了所有人的肩上。

【混乱】

常鸥的那篇《不枉年华一场》,让所有的人,看到了漂亮的嘉年华背后,那些苦涩和泪水,最重要的,大家看到了混乱。

当有人向我指出这一点时,我并不觉得羞愧,在后台,我们没有达到公关公司、会务公司的标准。但参与活动的每个工作人员,每个志愿者,面对他们的工作,都发挥出了最出色的能力:

在我嘉年华的文件夹里,有1000多个文件,敲定场地和文档以后,嘉年华真正意义上的启动是在国庆之后,前期的主要工作人员只有四个,到了中旬,也只有十个而已。

而我们做了什么?

网站文章更新了73篇。

印刷品总数超过20件。

礼品设计制作了8种。

场地布置公司接到的订单至少20件。

28场活动的策划,设计。

50个嘉宾的沟通,联络,

超过三十家的支持、合作机构。

整个活动的物料超过150项。

……

有过工作经验的人稍微估算一下,你是否觉得几个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是个奇迹?

以网站为例,最简单的文章是嘉宾介绍,而也需要通过电话和邮件和嘉宾沟通,更改照片尺寸,排版,跟嘉宾确认的过程。那些文案,需要斟词酌句,那些日程表格,一开始没有技术人员,是灰卡从word里一点点截图制作的;

“创意青年pk科学青年”这场广受好评的活动,虽然还达不到电视节目的水准,但策划方案,组织联络,这样本来是应该一个团队完成的任务,是杨杨独立完成的,她之前,只是松鼠会的专题编辑;

陈朝一个人负责了整个C线活动的嘉宾联络、物料准备工作,他还在北师大,读研一;C线取消后,他又投入到B1活动的忙碌,“青年PK”活动前的午饭,他没吃完先走了:我还是先去看看场地……

胡珈,除了承担了基本所有的场外活动策划组织工作,和嘉年华会务的前期准备工作,她一个人,负责所有会场的硬件设施;

小蝉,除了承担所有礼品的设计制作库管,售票、淘宝店、以及豆瓣、网易、饭否、土豆这些网络合作单位的接口工作,活动期间,她负责所有会场的软件设施。

像“跟豆瓣合作”这样级别的任务,有150多个。分解一下?沟通、再沟通,起草协议、确认协议,签协议,制作广告、建立活动、更新活动内容、上传照片、跟踪流量、回答问题、组织嘉宾线上问答……

静、小扣、小安、郑然、徐青、……

原谅我,我从来没和你们说过,你们有多了不起。有时候你们感到沮丧的原因,是把自己跟专业公司有经验丰富的人相比,在同等条件下,没有人会比你们做的更好,没有人。

我们不会为自己的失误或者错误找借口,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自己的成绩。

【困难】

除了钱,我们还经受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

挑战杯组委会,北航团委,对这次嘉年华采取了充分支持的态度。但一方面由于挑战杯是个超大型的活动,团委书记王健忙到嗓子哑到说不出话来,一方面北航提供的并非商业场所,场地接口很困难,所以有很多任务,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解决。

B、C线活动地点原本定在如心楼,但由于挑战杯调整,临时更改到新主楼,于是我们要更改所有印刷好的门票、网站日程,宣传手册……一千多张门票,全部是用打印好的小纸条人工贴上去的。

因为第二报告厅临时被征用,打乱了我们的C线活动计划,和所有合作方调整后,我们又一次更改所有的网站日程、宣传手册,通知所有相关人员重新看场地……

A线会场没有手机信号,也没有网络。劲松跑了一个星期,在嘉年华举行的前一天,通过电信和学校的网络中心两个渠道,同时开通了网络。

因为不可抗力,除了三场活动外,C线所有活动被迫取消,所有的嘉宾合作方我们要一一沟通道歉,通过各种方式紧急通知所有无票的观众,同时所有设计好的墙体广告、会务中心12米的彩色大棚,也全部被砍。缤纷FACE杂志为此次嘉年华精心制作的艺术装置,也无法展示。

我们庆幸的是,在挑战杯周五全部取消的同时,北航校方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没有叫停嘉年华,让我们的梦想得以实现。

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间小办公室里,怕影响大家情绪,我偷偷跟十三说嘉年华可能要取消的事情,我们迅速商量了一下,做出了停办的准备和善后的方案。

本来应该是个灾难性的事件,我为我们脸上的笑容感到骄傲。

所以,10月31日的降温,11月1日的大雪,不期而至,但那跟最困难的时刻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梦想】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这样一场看似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嘉年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姬十三一句“你做个看片会吧”这样看似草率的决定。那么,请理解一份梦想。

这个梦想,并没有建立在乌托邦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预估上,是因为我们看到松鼠会每走一步,都会有坚实的收获和快乐的成长,一篇比一篇好看的文章,一次比一次成熟和顺畅的活动,一本比一本精彩的图书……我们深知自己的不完美,但我们也同样珍爱每次得到的经验和进步。

这个世界有很多专业的公关、会务公司,他们能承办出流程顺畅,细节精致的各种博览会,电子节,技术的改进可以依靠金钱和时间来解决,但梦想,却最具力量。

另外,这次嘉年华,我们有可行性研究,有立项会,有策划会,也有project做的文件。

【力量】

10月30号晚上,突然降温,志愿者们赶来,却因为我们当时在应付突变的计划在会场里等待了好久。

11月1号,陈朝怒了,因为第二天有些志愿者没有饭吃。

10月31日早上,因为校方临时决定所有人要测体温才能入场,保安隔出一道人墙,让所有的嘉宾在外面等候,在等待体温计到场的过程中,看见那么多人搓手搓脚,脸和耳朵冻的通红,我连站在台阶上安抚大家的勇气都消失了,我给北航的接口人一分钟打一次电话,眼泪始终在眼眶里,转脸看见人,马上又换成一副笑脸。

嘉年华结束之后,小庄哭了,她觉得对不起很多人,十三也难过了,他觉得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是不是麻烦了太多的人。

虽然我的短信里,除了致谢就是道歉,但后来我像一只永远在转的陀螺,几乎没停过的电话,心里装的无数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让我连感谢和道歉的时间都没有了。

也正是这样,庆功宴的时候,没有特别热烈的场面,虽然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但我们的心里,都装着疲惫、内疚,以及很多沉甸甸的情绪。

后来,看见豆瓣的观众留言,看见嘉宾的回复短信,看见陆陆续续写嘉年华的观众blog,又觉得,也许,嘉年华的成功谢幕,就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回报?它向这个世界展示了梦想强大的力量,如果你身在其中,看见所有人为此做的努力,也会庆幸自己拥有了一段也许有些人一生都没有经历过的感动:

活动的两天,小蝉发着烧,裹着棉衣,奔波在会场中,却一句抱怨都未曾有过。

静、胡珈、陈朝,在最后一场活动结束,大家都去吃饭时,留在会场收拾物料。零度的天气,冰冷的会场,第二天他们全部病倒。

很多个晚上卓群下了自己的班就赶到松鼠会上班,嘉年华的前夜,他几乎整夜未睡。

在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以后,姬十三坐在他的椅子上,擦鼻子,擦出了殷红的一片鲜血,然后头晕,脸色蜡黄。

那些穿着黄色T恤的天使志愿者们,让突然寒冷的北京冬天有了炽热的温度……

那些无数帮助我们的嘉宾、朋友、陌生人……

还有那些从四面八方奔来的松鼠们,和办公室最近的贾明月带来大批她刚编辑的新书(译者lewind),遭到哄抢;丁佳,还有刚下火车的yoyo、朱机、0.618干脆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姚总、苏震、瘦驼在关键时刻救场上阵,还有临时被抓上台做嘉宾的拇姬,作为科学青年的代表与创意青年们PK交锋,新鲜的信息、严谨的表述还有偶尔迸出或冷或色的小段子掀起现场阵阵掌声笑声……坐在台下的我们有多骄傲,直想大声昭告全场:看,那就是我们的人!

白鸟、芸芸、四月、蓝枫、偷拍、陈丹阳、赵洋、田不野、史军、老孙、徐雁龙、空错、姚永嘉……这份名单还能更拉风吗?“我们的节目涉及科学的部分,万一需要求助现场观众,你们要来做托!”没问题,都来了,大家伙热热闹闹坐了一堆。杨杨说,我去给主持人递纸条的时候有多自豪:许老师,如果冷场可以求助现场观众,我们有一群高级托!

通宵加班的第二天一早,华东女王达文西飞来了帝都,第二天就冒着大雪去了古生物所开始“行走中队北漂版”,陪伴她的战友是恐龙邢立达、同样顶风冒雪的瘦驼、还有为了这个活动的联络前后奔波、又负责讲解的漂亮女博士卢静MM……

吴欧、邹曦、小熊、黄永明、大鹿、董董……你们辛苦了,别人开开心心享受科学颜色,这些媒体的主力采编们还要惦记着稿子……每当有朋友说,在某媒体看到你们啦,我都得意地说:那是我们自己人,自己人呐!

是的,自己人……

说了这么些,不是诉苦,只是想记住,我们是怎样支撑起了嘉年华。

“我们”,是一个神奇的词——有“我们”,没问题!

【记住】

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是他们,让一个念头,真的变成了一场几千人参加的嘉年华:

常鸥:只要想起你的名字,就会觉得内心平静温暖,神仙姐姐法力无边……

曾琳:那天我终于忍不住在你面前哭了起来,我也忘不了你一直帮我皱着的眉头……

劲松:靠谱不是你的错,但是让所有姑娘都喜欢进而导致让所有小伙儿都愤愤不平就是你的不对了……

陈占军:很难想象那晚没有你找到的车,将会是怎样一个情况……

杨漾:没见过这么像大一新生的女博士——你还能再可爱一点吗?

铭溪:虽然有人造谣交友活动上你是两对有眉目的之一,但其实大伙儿都明白,那是对你初次Hosting的认可……

廖冉:时至今日,还有人念念不忘你灿烂的笑容……

刀刀:虽然所有人都拿你当弟弟疼,可你其实特爷们儿……

罗岚:有困难,找罗岚,我明天就把这话打印到A4纸贴墙上……

罗哲:真羡慕你姐姐有你这么好的一个弟弟……

李倩:很难相信,我们相识不过半年……

0.618:你和你写的文章一样可爱……

丁佳:我们的高妹,我们可爱的高妹……

陈振夏:是你带来了液氮,可你比液氮还酷!

陈朝:还是那句话——听说话像新华社的,再听才知道原来是德云社的,C线咱们接着办!

张岩:为了帮忙,你好几天没回家吧……

所有的松鼠们:我们正在让科学流行起来……

所有的工作人员们:“我们”,是一个神奇的词,有“我们”,没问题!

后来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自己很难相信,那场交织了困难、混乱和欣慰欢乐地嘉年华,其实就发生在仅仅三周之前。

活动结束之后,剩余的物料被拉回了办公室,所有人休整。生病的如火如荼的病着,缺觉的昏天黑地的补着觉。

第三天,部分工作人员回办公室开会——至少原来打算是开会的。

结果,打开办公室门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一声惊呼。办公室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在辽阔北航里并不显山露水的嘉年华,被压缩到了万分之一的空间里,声势惊人。

于是又是所有人上阵,拆包、分类、收纳。

那真是一个愉快的下午,并没有人真的指挥,这边问剪刀呢那边说万花筒放哪里,听起来很像现场管理的灾难,可事实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对经历了嘉年华千头万绪状况百出的我们来说,变成了一种休息。高密度的玩笑此起彼伏,自发的就有劳动竞赛。小伙子们大包大揽照顾姑娘们别累着,真是很有爱啊……

眼见得堆积如山的物料逐渐各归其位,办公室一点点整齐起来,几乎是突然间,大家发现,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

这很像一个隐喻,嘉年华的组织过程也是这么一个熵值极高的状态,让所有混乱平息让秩序重新出现的,是爱。

那些洋溢在年轻的脸上极动人的笑容,那些大大的拥抱,那些互相攻击调侃,那些累极时的公然撒娇,那些彼此之间的心疼关怀,那些没人知道哪里来的零食,那些画在物料箱子上漫画,那些真心的称赞,那些被偷偷解决我们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曾经出现的困难……是什么让这些发生?

我只能说,是爱。

这份爱,在北京突然降临的冬天里,异常温暖。

感谢

感谢的话不知怎么说才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以下各位老师,请接受嘉年华全体工作人员的鞠躬致谢!

白桦先生、马原野先生、李大光先生、杨曦沦先生、田原女士、钟扬先生、曹则贤先生、高歌先生、周忠和先生、郑也夫先生、冯其器女士、牛小雨先生、刘长颖女士、白帆先生、许岑先生、袁岳先生、东东枪先生、胡淑芬先生、李川先生、谷峪先生、张进先生、赵宏先生、洪小文先生、刘邵翰先生、张向东先生、姚海军先生、杨枫女士、吴岩先生、陈楸帆先生、夏笳女士、李蕾女士、回龙观医院三位女士、高柏燕谊女士、柴静女士、毛利华先生、范志红女士、邓亚军女士、王颖女士、李淼先生、刘小龙先生、祝诚先生、苏彦捷女士、罗永浩先生、活动组织过程中,团中央、北航的各位老师。

还有一些甚至没有留下名字,但是给了我们无私帮助的朋友,请接受我们的祝福,请接受我们的感激,也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梦想,也有奇迹。

Ps:灰卡、杨杨同学,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090-273910.html

上一篇:数字时代的食品召回
下一篇:丑男何处来?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