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ing

博文

国际标准研制的七种武器

已有 3935 次阅读 2009-8-26 10:51 |个人分类:观察思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国际标准, 标准战略

 

作者按:2005年写的一篇小文。在总结参与ISO国际标准研制工作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工作方法、实现途径、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国际标准研制的几点心得体会。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水平是衡量和反映企业,乃至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逆转的两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在外贸出口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日益严重,而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大多数是引用国际标准,对进口产品几乎无技术壁垒可言。因此,通过科学的高科技标准战略,建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以实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共识,实施 “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以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国策。而研制标准,特别是研制国际标准,是标准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以下是我们在参与研制ISO国际标准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明确责任,坚定信心

当前,高科技标准和知识产权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连串的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诉讼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危机。从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撑。标准化作为高新技术的载体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手段,在推行产业技术政策、确定技术体制、促进技术融合、加强科技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已经成为高新技术标准化的代表。标准是企业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标准的利益分配,涉及标准的拥有者、管理者和使用者,涉及企业利益、产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由技术战略转移到标准战略,从技术立国转向知识产权立国,同时,将标准作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跨国企业希望永远作标准的规则制订者,更希望后发国家不创设自己的标准。标准之争已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制造业大国,如果不能在这场标准战争中突出重围,就只能永远成为“世界加工厂”,成为一个“泥足巨人”。因此,每一名爱国的科技工作者都要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为打赢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战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里只有中国的经济保持了年均9.4%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外资引进、市场、制造、人才和企业技术实力具备了良好的基础。13亿人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巨大发展空间,将会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具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这些都为标准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审时度势,提高认识

后进国家想打破由发达国家在标准制定上的垄断,可以通过标准升级、标准延伸和标准创设。采用何种方式,需要立足全局,对于拟制定标准的领域,掌握理论方法,清楚技术脉络,抓住有利时机,根据自己的优势,提出自己的标准方案。

我们承担的ISO/IEC 标准 Framework for Metamodel Interoperability(简称MMFI,译为元模型互操作框架)是从框架层次上解决元模型互操作问题。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各种信息交换的活动日益频繁。为了顺应电子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许多行业组织已经采用公共的建模或数据交换工具开展领域业务对象的标准化工作。他们根据已有的行业经验,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成果,建造针对特定领域的规范及其标准,即元模型。这些元模型是领域内各种模型的抽象——是所谓模型的模型,它在行业内部进行元建模——建立元模型,统一了数据的格式和表现形式,统一了业务流程的接口,极大地促进了模型的规范和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各个标准组织的发展历史不同,关注的业务领域不同,并且采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所以,各个标准化组织在进行元模型标准化的时候都只针对其所属领域,采取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制定自己的标准。这样,在不同组织所定义的元模型之间,可能存在概念定义的不同和采用的技术的不同双重分歧,这无疑给跨领域和跨文化的信息流通带来了重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希望制定一个元模型之间互操作的国际标准,提供模型(包括元模型)的注册机制,拟实现“不论服务采用何种软件,使用何种硬件,都能够跨越这一传统的界限,以Web 的形式无缝地将它们集成在一起”这一远景目标。因此, JTC 1/SC 32 WG2决定研制一个新的标准MMFI(ISO/IEC 19763)。这个标准既是在已有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上的延伸,解决它们的互操作;又是一个新的标准,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持。在2002年4月在韩国汉城(Seoul)举行的ISO/IEC/JTC1/SC32开放论坛上,本来只是参加学术交流的何克清教授针对这个酝酿中的标准,即席做了大会发言,获得全场掌声,于是,ISO/IEC JTC1 SC32 WG2决定武汉大学作为项目负责单位之一,并由何克清教授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这个标准的第三部分“Metamodel Framework for Ontology Registration”的研制工作。因此,有些国际标准是众望所归,竞争激烈。但对于一些高新技术的国际标准,由于技术的发展很快,如果有相当的技术积淀,感觉敏锐,反映迅速,也能比较顺利地获得研制机会,关键在于要有很强的标准意识。

标准是个纲,纲举目张。标准化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标准及其服务是公共产品。尽管其中蕴涵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前期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也是相当巨大的。我们从2002年到现在在这个标准项目上投入了几十万经费,仅每年出国参加工作组频繁召开的技术会议和协调会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不会给任何项目经费的,只能从我们自己的其它科研项目中挤出部分经费来支持标准项目,同时由于政府的重视,也提供了一些资助。只有将标准研制上升到纲领的高度,才能够契而不舍地坚持下来。

三、 积极参与,知己知彼

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及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均对技术标准提出了战略需求,将技术标准推升到影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国际标准不会自己找上门,只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标准化交流活动,才能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获得更多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参与国际标准项目,争取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赢得一席之地。ISO/IEC JTC1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IEC JTC1是在原ISO/TC97(信息技术委员会)、IEC/TC47/SC47B(微处理机分委员会)和IEC/TC83(信息技术设备)的基础上,于1987年合并组建而成的,工作范围限于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信息技术包括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和开发,涉及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送、交换、显示、管理、组织、存储和检索等内容。JTC1是一个发展最快的国际标准制定技术委员会。JTC1下设17个分技术委员会(SC)和2个报告小组,这些分委员会分别承担各自领域的标准化活动和标准制定工作,各分委员会根据任务需求成立若干个专题研究工作组。这样按技术领域划分的结构能适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针对性强,体现最新的技术水平和最新的应用,有利于不同类型的标准的制定。我国负责ISO/IEC JTC1相对应的标准化工的单位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信标委,英文缩写为CITS。我们参加的SC32委员会主要承担“数据管理与交换”标准化工作,具体参与讨论投票的工作组WG2则负责领域是构成、组织和注册元数据及其他与共享和互操作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电子商务)的方法、语言、服务和协议。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了解国际标准研制的过程,结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的成员对于承担国际标准都有很大帮助。例如,SC32的2004年全会就是在我国西安举办,这里面也有我们的努力。

四、 固本培元,扎实基础

标准化作为一门学科,其过程是技术及其理论、方法创新成果的积累过程。一项标准的产生就是要把人类社会在某一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把规律性的东西纳入标准。因此,国际标准的研制方案,是相应的科技研究前沿成果的体现,也是长期科研工作的结晶。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于1985年9月经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筹建,于1989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科研环境和条件良好,自有近千万元的先进软硬件设备,目前承担几十项国家和省市重要科研项目,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室作学术报告和开展合作研究工作。实验室主体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包括网上软件工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示范系统开发三个科研层次,其主要研究内容为:(1)网上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2)网上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中的关键技术与标准、软件开发与服务平台。(3)典型应用领域软件示范系统的开发。其中明确将技术标准作为研究主题。

我们承担的这一国际标准,是在长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的。如我们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软构件资源管理中互操作性保证(IA)的本体与元建模方法”,以及武汉市科学技术局重点攻关项目“软构件工程的关键技术及构件库的研究开发”和武汉市科技局重大科技产业化专项“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应用及产业化”等,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形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并在应用系统中付诸实践检验,所提出的标准方案无论先进性和应用性都是国际领先的,也才能够让工作组的各国专家信服。

五、 自主研发,开拓创新

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灵魂,也是标准研制的灵魂。研发体系、知识产权体系和标准体系是标准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其重中之重。事实上,由先进国家制定的公开标准和私有协议中都埋藏着大量的专利权,这些专利权一旦提出来,将给中国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我国WLAN国家标准之所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屡受挫折,关键原因在于它采用了自主创新的WAPI安全机制,从而冲击了已有WLAN标准的垄断地位。而且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标准也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我国物流产业采用欧美电子标签EPC识别体系和技术规范,定会采用美国的中央数据库和解析服务器等相关设施,由于中国有大量出口商品,与美国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就不可避免。因此,我国企业的商品信息——包括产品产量、进货及销货渠道、生产成本就无密可保,这必将带来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我们参与研制的ISO标准基于原创性的本体元建模理论,并经过原型系统验证是可行的。同时,本标准吸纳了OMG组织提出的行业标准元对象设施MOF(Meta Object Facility)与ISO制定的元数据注册标准ISO11179(MDR),属于ISO的前制性技术标准,是目前相关领域在研的唯一国际标准。目前,研制工作已经进入委员会阶段(CD/FCD),预期在2007年完成研制任务。而且,由于本标准的层次较高,可以推广应用到国内一大批信息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如中国软构件标准、中国UML标准、中国ebXML电子商务标准、国家公共信息注册与库管理标准,中国空间元信息注册与库管理标准、中国数据库标准等。因此,对于促进我国信息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具有重要意义。

六、 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在这几年的国际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人才对于标准化的重要性。国际标准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科技研发过程,另一方面需要与国际同行专家进行大量的交流。参加研制的人员既要有相当深入的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的外语基础,否则难以与各国专家交流和论辨。当前我国标准化人才无论是素质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入世后全球化的需要,许多企业因为人才的匮乏被挡在国际标准之外。因此,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在国际标准的研制上具有人才优势。人才培养是一个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而重点高校科研力量雄厚,信息交流广泛,知识创新能力较强,许多师生兼有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特长。例如,我们项目组的负责人何克清老师,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十几年,并长期主持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我们专门指定两名本专业的博士生负责标准文本的起草和修订工作,他们经常出国独立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方案讨论等国际标准化活动,获得国际同行的赞许。

事实上,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正持续上升,包括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内的200多家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拥有位列世界第二位的研发人员数量,拥有比日本还多的博士,以及和美国数量接近的理工科毕业生。如何在人才培养中进行标准化的教育,加速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和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素质,是高等院校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也是构建标准化人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七、 产学结合,面向市场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是标准运作的主要形式, “标准——产品——产业”是信息时代新兴产业的成长之路。因此,技术标准的研制必然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便于市场化运作。其中,企业作为产品和产业的主体,也是技术标准制定的主体。因为,标准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把技术创新推向市场,扩大并占领市场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缺少真正的大企业、大公司,我国企业大多数是跟随型发展,尽管明确标准是利益的体现,然而由于自主研发投入不足、能力较弱,难以通过掌握标准话语权而引领产业发展。而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研发能力较强,积累了大批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同协作,加快成果、专利转化为标准,通过知识产权产生效益,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我们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贯注重将科技服务于社会。目前,依托实验室已经成立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互操作性测评中心、湖北软件评测中心以及武汉市电子政务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服务机构。我们研制的国际标准对于软件产业中的软构件库、互操作测评等许多关键技术具有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与一些有实力的软件企业,如开目公司、吉奥公司等合作承担武汉市重大产业项目,将所研制标准的核心技术加以运用和推广,可望产生多个专利,发挥市场效益。

技术标准最终都将由市场来检验自己,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学联盟为基础,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为交点,以政府的支持为后盾,是适合我国标准研制工作特点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我国标准化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行的科技政策是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学术前沿,实现科技人才、专利和标准战略,而标准是塑造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标准化战略的成功必将带来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实现从信息大国到信息强国、从制造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最终实现真正的和平崛起。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也将努力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队”作用,成为国际标准研制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略。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577-251493.html

上一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实验室对云计算的定义
下一篇:李德毅:超出图灵机的云计算

1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