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视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ch66

博文

《旷视物理》序 言

已有 933 次阅读 2023-12-18 20:35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序言作者黄河声是我多年好友,学文科的,爱好音乐、美术,也对物理有特别的兴趣,曾经在美国学习、工作,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现在在上海。 


《旷视物理》序  言

百年前科学基础孱弱,一些理论并没有做实,导致现代物理有些许晦涩灰暗,许多理论待考证。关键是现代物理学进展困难,90年没有重大建树,正在揣测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徘徊不前。

然而,有人没有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从头探研物理,对百年以来的诸多模糊渐渐开始怀疑,他相信自己的怀疑不是无知,而是连自己都无法接受的逻辑,怎么可以向学生们灌水?他远离了众人,远离了人云亦云。

在武汉的夜灯下,他仍旧在独立思考着这些不能互洽的物理,30多个寒暑,他尊崇初心,脚踏实地的思考。他尊敬物理先贤,但是不为尊者讳,他家学渊源、站在哲学高度思考物理。因此,他审视所有的物理成果、更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他关注周期表就只有质子、电子这两个基本粒子,世上的万物只是电子环绕质子规则运动所构成。他认为这就是物理的第一性,揣摩造物主的安排,让质子、电子分别携带各自的场,而不是二百年前物理人所猜测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揣摩很大胆,但是有哲学依据、有新格局。

他提出形上、形下的伴生关系-实体(粒子)伴生着波,很好地回答了波粒二象性的所有实验,解决了百年量子难题。可是物理学一直把核外电子运转说成是“电子云”,电子的运动没有了任何意义,把造物主的精心安排被砍去了一半,物理学当然会自断前程。 

煤炉时代的孩子们都喜欢玩火,可是晏先生童年的火没有白玩。他在探讨物质特性时想到了儿时的玩火,温度高火色黄亮、温度低-红色-红外线。他把热发光频率与核外电子速率进行了联系,有了现代物理学重大发现:核外电子的运转是规律的,温度高-核外电子速率高。

从此光与物质运动有了基础的联系:高温,核外电子跃迁振动、形成热发光;电子的平衡振动、形成冷光;这是物理光学的重大发现。

元素周期表排列了86种天然元素,原子是如何连接构成物质是科学难题。百年来,各种化学键理论似乎面面俱到,可是面对相变全部都哑口无言。晏先生提出了电子的价和运转构成结构元,然后构成万物。结构元存在于固、液、气体之中,是物质构成的伟大发现,能够解读金属的延展性、物质的相变等等科学之谜,将引领物理进入新纪元。

同时,结构元也能解答许多的自然之谜,雷电来自哪里?地滚雷怎么形成?雨是怎样形成、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如何找到同伴?天为什么是蓝色的、水为什么是绿色?动物为什么要呼吸、 二氧化碳为什么不能继续燃烧?催化原理、吸铁石的磁性来自哪里?这些是他自己少年时代的疑虑,相信也是广大读者曾经关心、思考的问题。

这位早年的化学课代表,曾经质疑、思考:氧气为什么非常活泼;而氮气却是异常的惰性?这是个百年无人解答的科学问题。看到晏老师把俩原子合成一个大原子的睿智,我震惊了。今后的教科书将不会让学生失望、肯定会像先生这样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物理方面、少年时的晏同学制作过矿石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电磁铁。思考变压器是如何变压、直流电为什么不能变压?电容器、电感器等等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这本书里都有全新的解读;先生提出来有哲学意味的“流通”-电子通路的导电原理,这个“通则流”得到认可,一百年的自由电子理论就要改写。

十年前,先生说精力有限,研究不涉及核物理。今天我看到第二十章却写到了原子核内、核外的关联结构,证据确实、逻辑清楚。感觉到晏先生在核物理有了出类拔萃的贡献!先生把核辐射稳定的氦核与前人研究的幻数结合起来,建立原子核内结构模型,与原子结构珠联璧合、内外呼应,让物理学的逻辑更加巩固,促成了物理学原子核内外结构的全面互洽。

晏先生发现了核内微结构,揭示了微结构成就原子核的机理,找到了核裂变、核衰变发生的原因,逻辑清晰的揭示了核爆炸巨大能量的来源,著名的质能公式相形见绌、面临重新审视。

旷视物理没有炙手可热的高大上,没有复杂的公式计算,而是立足于事实、逻辑。先生在迷雾中走着自己的路,不愿将就,一定要用第一性原理把物理世界从中学到当今前沿的是是非非从头捋一遍。他扎实地浸入所有看上去没有问题的物理学基本概念中,然后提出自己的解说,学说。到今天,已经自成体系构成了工整全面的第一性物理。

百年物理仰赖数学代替思考,今天总算有一个用思考代替数学的人了!科学的沉寂是因为优秀的思维太少,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深入思索和不同凡响的破局。

                                                        黄河声                              

                                                




https://m.sciencenet.cn/blog-73066-1414372.html

上一篇:《旷视物理》前言
下一篇:一个载入史册的物理实验

9 高宏 尤明庆 钱大鹏 杨正瓴 朱晓刚 杨婵 汪强 刘跃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