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又懒又娇:影响三流院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内在因素

已有 6159 次阅读 2015-1-19 16:3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教学质量的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尤其三流以下院校为甚。面对着生源不足、培养质量下降的现象,许多专家呼吁普通院校摈弃SCI论文唯上的科研导向型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就连一向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育部,也专门下发了加强研究生课堂教学的红头文件。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很多矛盾之处:在生源就是学校生命线的三流院校,学校每年在招生宣传、毕业求职上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说校方对学生培养质量不够重视,确实勉为其难;说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大到学位论文盲审、中到班主任配备,小到宿舍卫生检查,三流院校在研究生管理上各种规范性文件可谓汗牛充栋。

因此,三流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学校管理方面有瑕疵,但不是主要矛盾。至于研究生导师的水平,三流院校自然不能与985211院校相提并论。需要说明的是,一般院校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并非导弹、原子弹那样高不可测。具备硕士点的学科,大多具备了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在电脑已经普及、数据库资源的获取越来越容易、各种处理软件齐备的情况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生个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  

因此,与欧美名校、国内一流高校相比,三流以下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大方面在于学生的内在人格缺陷:又懒又娇。人生缺乏目标,学习主动性不够,得过且过,是懒的表现;办事缺乏恒心,科研缺乏毅力,知难而退,是娇的表现。

为什么三流院校的研究生又懒又娇呢?想起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差果子!

欧美一流名校,就是那种好树;不上档次的院校,就是那种坏树。考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前程远大,回报率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很高;万马军中独占鳌头,能步入世界名校殿堂的学生,想必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吃苦精神、恒心毅力,也远非寻常。具备了勤奋、毅力的学生,想不取得丰硕的成果都困难。

反之,考入三流院校,尤其是供求失衡的艰苦行业的研究生,前途本就黯淡无光,除了高额的国家奖学金那针强心剂,指导教师拿什去么激发学生冲天的学习积极性呢?毕竟,谈恋爱的花前月下、网游世界里的神奇魔力,要比枯燥乏味的科学研究吸引力大得多。至于娇气,更是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下90后的通病。毕业论文通不过,导师和学校兜底;找不到工作,可以回去啃老;买不起房子;父母急着买单。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到实验室工作到废寝忘食,为什么要到荒郊野外去定点观测?在对自己未来本就期望不高、人生目标缺失的情况下,娇气成了三流院校研究生的通病。

自然,在浑浑噩噩的颓废氛围中,三流院校的研究生也有少数奋发者,他们也作出了令一流院校学生刮目的科研成果,最终在激烈的职称竞争中,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只是,在坏树上偶然冒出个一两个好果子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在好树上结出好果子的比例。故而,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方面取决于它的名牌、文化氛围,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源质量、学生对自己的期望与抱负。

除了横向比较外,人们常拿现在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如果拼实验室、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硬件条件,80年代的大学自然不能与当今高校相提并论。如果拼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数据库,80年代的一流高校甚至不如当今三本院校。如果论师资,80年代的大学老师许多教师是恢复高考后本科毕业直接任教的土鳖,除了教学态度外,其知识的积累程度、眼界和视角远不如当今喝过洋墨水的海龟。那么,造成当今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只能从受教育者本身找原因了。想起了红楼梦的一句话:空有一副皮囊,真灵气不知道驻哪里去了!相同的是皮囊,差别在于精气神,这就是80年代大学生与90后、00后大学生的真正差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命运最终掌握在自己手上,特别是在目前这种互联网普及、信息资源发达、强调自主学习的时代。作为一个对自己、对父母负责任的研究生,不论身处何地,都需要树立人生远大的目标。只要做到不随波逐流,积极而主动、勤奋而有毅力,就可取得理想的成果。

 



https://m.sciencenet.cn/blog-814548-860902.html

上一篇:研究生就业:与行业的性质有关,而与培养质量基本无关
下一篇:冰火两重天:研究生与导师矛盾的根源

26 郑永军 蔡小宁 张忆文 徐晓 陈儒军 张骥 李宇斌 彭真明 王智文 武夷山 余世锋 张强 霍艾伦 陈建林 邹桂萍 杜振亭 赵凤光 潘竟虎 姜宝石 梁洪泽 彭美勋 姚伟 zhaorzh sc2000sw wgq3867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