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世间已无最才女,天堂才有最贤妻 精选

已有 8722 次阅读 2016-5-25 22: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今天中午我在办公室泪流满面,只为了一个从未谋面的百岁老人。虽然自己也觉得这样未免过于感性,近乎矫情,但是确实是止不住泪水,不为别的,就为老人这跌宕起伏的一百年,为她素雅如菊、高洁如梅、清新如兰的人品和文字,就应该掬一把眼泪。

下午婳婳放学,我接她回来的路上跟她说,今天一个百岁老人离开了我们,妈妈很伤心,都哭了。

婳婳大为吃惊,问是谁。我说是杨绛先生,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婳婳问为什么女性要称先生呢?先生不应该都是男的吗?

我说,因为杨绛女士是大学问家,她一生著作等身,写了很多美好的文字,所以我们尊称她为先生。

婳婳恍然大悟,问我,杨绛先生105岁还在写作吗?

我说是啊,直到102岁还在出版文集,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很多富有哲理、隽永清新的文字,很值得我们去诵读、体会的。

婳婳说,那妈妈你不用哭,杨绛先生这样去世,并不是坏事啊!她思考写作一辈子,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人生是圆满成功的,她无牵无挂地走了,是上了天堂!妈妈你想想,一百多岁了还在写作,是不是像你一样会熬夜,太累了,现在她再也不会这样辛苦了!

我几乎完全被婳婳毫不在意的话语震惊到了!

婳婳的话,何尝不是真的,九岁的孩童,居然能看到我看不到的深层次内在。

可见,有时候岁月加身,带给我们阅历,同时也让我们肤浅。

作为大人的我,确实是已经心灵浑浊,双目蒙蔽,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却不能真正去感受杨绛先生这一生的悲喜。

先生辞世,与我们确实是大悲哀,可是对于先生自己,何尝不是回家般的轻松解脱,她终于又可以去做那个人最贤的妻了!

苦难的生活最容易孕育智者,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可见先生虽然从来不曾抱怨过生活的苦,可是她对人生的感悟都是从生活的苦痛中得来的。

我简直不能想象,送走了最爱的女儿,又送走了最亲的丈夫,杨绛先生在人生的最后18年是如何坚强地独自走过的。

她说,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坚强,于是乎,在假装坚强中,就真的越来越坚强。这是真的。

我看她写的自述,在晚年的那些日子,她不断地送走身边的亲人、朋友,还坚持整理钱钟书先生的遗作,自己也思考不停,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思想财富。这份柔韧坚强,不止是岁月的沉积厚淀,更是因为杨绛先生骨子里的蓬勃朝气,并没有因为岁月而有所消耗,就如一粒种子,是永远不屈而向上的。

也许,在最后的这些日子里,先生更思念她一生挚爱的家人吧!也许她每天都在期待着回家!正如先生自己所说的“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婳婳并不知道杨绛先生是谁,也没读过她的任何文字,可是她却比我更理解先生。

也许这就是返璞归真,正如先生的文字,有着天然的童真淳朴,平淡如水却又隽永清新,是米饭,是白面,虽然看着朴实无华,却是能够养活人的粮食。

我不敢自称杨绛先生的书迷和粉丝,觉得自己远远达不到理解先生思想的境界,只是在彷徨迷惑的时候会去看先生的一些文字,给自己继续向前走的力量,尽量学习先生的豁达温暖、从容淡定和平静自律,在命运无常的时候,也能说一句,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本来我想告诉婳婳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结果却是婳婳让我不需要伤心,这本是一件喜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先生仙去的悲伤。

是啊!也许杨绛先生根本不希望任何人伤心,回家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了断凡尘所有牵挂,静静地做回最初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去处。

从此,世间已无最才女,天堂才有最贤妻。

谨以此文缅怀杨绛先生!

2016年5月25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818488-979690.html

上一篇:策划不过是遇见最好的作者
下一篇:儿童节: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大事件

40 孙启高 武夷山 蒋永华 蔡小宁 徐晓 柳渝 白图格吉扎布 魏焱明 庄世宇 陆绮 罗汉江 李土荣 王春艳 郑小康 李杰权 张海霞 谢蜀生 李志俊 汪晓军 李子欣 王金良 李云帆 吉宗祥 刘杰 刘立 鲍海飞 田云川 李颖业 邢志忠 苏德辰 叶建军 罗帆 biofans aihuaw momowu fnfeifei zlhao2014 cccy zjzhaokeqin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