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已经死去之人的书(系列)之二:罗伯特.诺奇克《哲学沉思录》
李 侠
近来南方热的要死,快把人烤熟了,如果真的烤熟了,也好下酒喝,关键是烤的半生不熟的,结果就成为一堆废物。闲话少说,小店好久没有打理了,今天把以前的那个读书系列继续写下去,今天介绍一个刚刚死去不久的哲学家罗伯特.诺奇克的书《经过省察的人生——哲学沉思录》,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收藏与细读的作品。在介绍本书之前,说两句关于作者的闲话。
罗伯特.诺奇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美国哲学家,生前是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诺奇克也是我本人比较喜欢的政治哲学家之一(他的同事罗尔斯也是俺喜欢的哲学家之一),从学术经历来看,他195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在普林斯顿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两次获得富布赖特学者称号。他的祖上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他的父亲是一个企业家。可以说是顺风顺水的,成年后,诺奇克与美国诗人Gjertrud Schnackenberg结婚,2002年在与癌症长期斗争后去世,享年64岁。上述说明性文字维基百科上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找。给诺奇克带来国际声誉的著作是他1974年为了驳斥同事罗尔斯而写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据说吉林大学的
不客气地说,我们的教育是培养无思的毛驴的教育,只要知道干活就行了,然后放两个红萝卜,这就足够了,比如朝鲜的科技共同体就是如此。爱因斯坦与其他优秀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个会干活的人,而且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我想在数学上比爱因斯坦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人们记住了爱因斯坦,而没有记住那个精通数学的人,道理就在于此。会干活很重要,但是会思考对于人类来说更为重要。话扯远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实在是令人苦恼,中国的人文社科学者大多沦落为领导的观点进行论证,至于他自己是否相信他自己的论证,连他自己都怀疑,在这种背景下,人文学者没有别的选择,要么违心地去论证,要么做一些原离真实生活而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而真正的存在问题就这样被遮蔽了,表面看来中国没有任何问题,其实远不是这样的,一切危险的问题都隐藏在光鲜的背面,一旦有风吹草动,马上会喷涌出来,这种情况我们见过的还少吗。前几年,一个朋曾向我咨询孩子学什么专业好,我当时很果断地建议他千万别学人文社科,因为这个行当异常艰难,很难有出头的日子,被人歧视还是小事,关键是很可能因为自己的言论获罪,这可是不好玩的。因此,学人文社科已经变为风险大而且收益低的不经济行为。所以,我们大家都经历了社会无序与失范的现状。谁应该为此买单呢?不知道!
不说这些了,诺奇克的这本书是哲学家一生思考的凝结,有些观点很有趣,值得认真阅读。诺奇克文章的缺点是,论证问题太罗嗦,说话很费劲,一个简单的事情让他说的晦涩难懂,绕来绕去的,不过有些思路还是很有见地的。对于诺奇克的学术思想,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有系统的表达,也许对于这本书我最欣赏的就是他的最小国家的论证,因为我们的国家的政府权限太大了,而且极端地低效率,这个大政府很可能会把国家拖垮。
《哲学沉思录》一书包括二十七章,可以各自独立成篇,书名来自于苏格拉底的“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个人理解)。其中有些问题很有趣,都是人生中必须面临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你将如何回答呢?有时自己读着、读着就会笑起来。
诺奇克:《经过省察的人生——哲学沉思录》,严忠志、欧阳亚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出版,定价:30元。
难度系数:3.5(不是很好读)
适合人群: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所有读者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诺奇克教授,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用途,仅供欣赏,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3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