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简论中国春秋时期两大显学的逻辑思维水平

已有 3584 次阅读 2013-10-31 22:0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中国

恩格斯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同理,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逻辑学以前,就已经逻辑地思考了。分析问题应该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出发。“中国无逻辑论者”的可笑之处就在于到非逻辑学文本中去找逻辑概念(名词),然后得出“中国人都不讲逻辑”的结论。只有从古籍文本呈现出的逻辑思维(事实)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古代文本作者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才更客观。


从亚里斯多德到现代逻辑,始终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精神,这就是‘必然地得出’”(《逻辑的观念》)。形式逻辑的特征在于它的推理(论证)的必然性,前提必然蕴含着结论,它只从思维形式出发,只要符合形式逻辑规则、规律,从前提的真可以必然得出结论的真。推理的客观根据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关系(最广义的因果关系),是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日常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最简单的关系。



这种特征已然为我中华民族先哲墨家的《墨经》从理论上作概念性的把握,墨经有云“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上》)”“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若见之成见。(《经说下》)”就是说:一现象产生所依赖的条件(原因),《墨经》名之为“故”。乙得甲而后成,那么甲就是乙的“故”。


“故”又分两类:一“小故”,是一现象的必要条件。说“无之必不然”,例如,尺(表示一尺长的量具)必有两端,无端(两端的任一端)不成(其)为尺。二,一现象所依赖的条件的总和就是“大故”,“大故”才是真正的“故”,“大故”具备了,这现象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例如,“见之成见”,说的是,人的眼睛看见东西成为现实,这需要很多条件:人的目力、光线、对象与人目(眼)之间的适当距离等等。这些条件具备了,这人就一定见物(眼睛看见了东西)。



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是墨子原本是儒家弟子,从墨子的逻辑来看,此论确实有一定道理。孔子的很多理论就是“小故”逻辑或现代逻辑称之为必要条件关系的完美体现,墨子的学问很可能是从这些理论中总结出来的。比如《论语>子路第十三》就是“小故”的连锁推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得者,“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而后成者,“民有所措手足”(即知所进退,懂得区分该做与不该做)。无之(名不正)则不然(民不能知进退)。其间,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中、民有所措,六个事项构成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这种推理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


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从个体认知发生的角度,对儿童智力及其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研究,用心理逻辑的方法描述儿童思维的发展,从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经过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约6、7岁-11、12岁)抵达形式运算阶段(14、15岁),这是世界性的规律。这是人类个体成长的精神意识、心智思维重演律的作用结果。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受正常教育的社会成员莫不如此。


有日本学者对所谓形式运算阶段作过如下描述:“如果“一切A都是B”的全称肯定判断的假设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那么儿童就可以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复杂而完整的思维活动。例如,如果球停止了运动(P)是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Q、R、S)那么,假如没有这些原因(不【Q、R、S】),球就不会停止它的运动(不P)。显然,这一命题是从物理学的力学的惯性定理抽象出来的。(【日】山内光哉《学习与教学心理学》)


这样的所谓“假设-演绎推理”就是皮亚杰的形式思维。这是当代思维正常发展的青年人以至成年人的思维特征。这里描述的是现代逻辑学所谓的充分必要条件推理,此类条件亦即墨家逻辑所谓的“大故”。孔夫子对于为政之道孰为先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说,隐含如下意思:“名正、事成、礼乐兴、刑罚中” ,这就构成了“民知所进退、国家得治”的几乎全部条件,只不过正名属首要条件,而其他条件对于”正名与它的“国家得治”的这个终极目标又存在中介关系。于是有这么一段简洁明快的言简意赅的连珠体文字。


依现行的逻辑教科书的体例,对结果而言的条件细分为:1,充分条件,2,必要条件,3,充分必要条件。其特征也分别描述如下:1,有之则必然,无之未必不然;2,有之未必然,无知必不然;3,有之则必然,无知必不然。分类是细了,表述也清晰多了,还会符号化,数理化,更精确。但是纵观各家形式逻辑读本,恰恰不谈:一个对象的必要条件的总和就是该对象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理论的状态,实际上只能尽量抵达,所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也要上,逻辑义即此)。比如,俗话有云:“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说的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火攻取胜曹操的条件。万事(或一件一件,或总体)与东风,分别是必要条件;即使万事皆具备,也还仅仅是必要条件,缺了“东风”这一个必要条件,还是不行;但是,如若万事具备加上东风劲吹,则孙刘具备了战胜的充分必要条件,历史正是如此演出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操的好戏的。读到这里,你不觉得现代教科书的内容,恰恰缺少了中国古代传统逻辑的灵气吗?这里灵动着的正是辩证的精魂!中华民族的智慧始终执着地托起“实用理性”,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历五千年不倒,尽管屡遇蹶跌而今日却仍能作猛然崛起之势的最最主要的原因。


结论就是:从墨家和儒家的经典中可以看到,孔子、墨子的思维水平确乎达到形式思维(即抽象逻辑思维)的高度,且处于当时的世界的前列。与同时代的世界各地区的思想家媲美,毫不逊色。这个水平,基本上就是当代社会成员思维发展必须抵达的;只不过是与丰富的科学知识相结合的。这些知识,当年的孔夫子还不可能具有,但是隐于其间的智慧永远非今人所企及,我们不能因科学知识问题低估他的思维方式达到的高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82964-737875.html

上一篇:唉,有些新闻看着痛心啊!
下一篇:形象思维对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1 袁海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