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guox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guoxue

博文

为什么要把简单的问题弄得那么复杂?

已有 4589 次阅读 2013-11-22 16: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 德国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在路上丢了一块钱,美国人马上打电话给警察:“我丢了一块钱,马上来给我找,因为我是纳税人”。英国人表现得很绅士,耸耸肩膀就走了。而德国人会在丢钱的范围内画出一万个小方格,拿着放大镜,挨个去找,最后还真找到了。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刻画出德国人独特而生动的形象。生活中德国人很严谨,甚至有些刻板。同样,做起科研来也是一板一眼、执着而认真。
 
  
 
德国学者顾彬批评莫言,说你们中国作家写作写的太长了。莫言用43天时间写出了《生死疲劳》,中文有500多页,翻译成德文有900多页。他说:“在德国,不可能有人敢去写900多页的书,因为那意味着你可以比肩20世纪最伟大的德国作家。德国作家一年能写出100页的作品就不错了,因为一页作品,他们要用两三天的时间来修改。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上大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情:博士论文完成之后,需从头到尾认真核对,不但要核对论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对所有引用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后来季先生发现,德国学者写好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再读校样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办法来一一仔细核对。德国书中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有的极为复杂的书竟能一个错误都没有,连标点符号都包括在里面。读过校样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德国人为什么能做到呢?他们并非都是超人的天才,他们比别人高出一头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的“笨”,即肯下“笨功夫”。
 

 

德国人严谨和认真的传统精神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德国是著名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路德给德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天职”。在德语的Beruf(职业、天职)一词中,包含的是宗教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教徒来说,他做一样工作,生产一件产品,并不是为了工资、为了谋生而做,而是为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务。我们可以想象,这与干工作只是为了对得起所拿的那份工资,在工作态度的严谨与认真上会有多大的不同,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品质上又会有多大的不同。


 
路德及其后来路德派的职业思想至少在三个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人:一是将世俗工作视为神圣,并以最神圣的态度去从事世俗的工作;二是尊重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不过分注重职业的形式;三是极其安心于本职工作,有良好的职业精神。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德国共有一百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如果把移民美国、加拿大的德裔算上,获奖人数将突破200人大关。


中国也有认真专注的传统学风,而这些传统在当代已经很少能看的到了。


在中国,学者们谈教育总是把问题弄得很复杂,不仅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有人研究“为什么得不了诺奖”,更有人研究什么文化、汉字。我看一些人就是闲的闹心。


像某些问题比如“钱学森之问”根本不需要过度讨论,在中国是政治家办教育,在外国是教育家办教育,教育是教授真理的,不是为政治服务的,解决这个问题就看中国人能不能改变一些事实,改变不了谈什么都是扯淡。看看德国就知道成功的教育只需要独立精神、思想自由的环境,认真严谨踏实的学风就可以了。中国当局老是扯什么诺奖、计划、还胡乱搞各种人才运动,怎么能够让学者认真、踏实的治学呢?




有人说,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名牌大学也得不了诺奖,说这话的人把李政道和杨振宁二位在中国成长起来的科学家给吃了吗?在近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最正常的时期就是民国,民国成长起来的思想家、科学家远比新中国多。我觉得谈如何教育也不用一味向外看,先踏踏实实地回归民国吧,那里有很多需要我们重新捡起来的东西。







https://m.sciencenet.cn/blog-882964-743844.html

上一篇:读经要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教育的意义

31 孙平 陈楷翰 袁海涛 王成社 戴德昌 柳林涛 武夷山 王修慧 曹聪 王海辉 王春艳 陈冬生 陈小斌 张德元 张骥 蒋继平 张焱 闵应骅 李健 任国玉 曹俊兴 zhangling ddsers zzjtcm Majorite jimiyg JIANHUN happylittlejoe xqhuang biofans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