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mlyn 地学大厦的一块砖,科技蓝图上的一笔画。

博文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及其影响分析

已有 7137 次阅读 2010-2-2 15:10 |个人分类:资源环境|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中国, 东盟, 地缘政治, 农产品贸易

1,2 耀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双方农产品贸易条件不断改善,贸易额大幅增加,总体呈现出较强的资源-市场互补性格局,但双方进出口格局不对等,中国对东盟出口目的国分散,而进口来源国相对集中。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长江以北地区获益,而江南地区则受到冲击。当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地缘政治影响包括四个方面:①增进了双方经济发展的能力;②为双方走向地缘经济一体化打下基础;③带动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极化和地区性中心城市的成长,为地缘政治运作提供支持;④从长期来看,农产品贸易的不对等格局有碍于双方长期经济政治战略的持续,对中国有负面影响。因此,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建立面向和平繁荣战略伙伴关系的具体行动之一,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显然还需要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之外寻求更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 

关键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地缘政治

 

引言

面对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世界各国将更多力量倾注于区域经济圈的建立之上,以求通过区域圈内国家之间的互补与合作提高其竞争实力[1]。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更具有合作优势,如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建设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领者。东盟(ASEAN)多数国家与中国毗邻或隔海相望,地缘联系紧密,交往历史悠久,加之当前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双方加强交流合作的共同愿望,推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的建立,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影响正受到广泛关注[2-4]

农产品贸易一直是中国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结构[5]、竞争优势[6]、对国内农业的影响[7]等则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作为CAFTA建设的首要内容,双方农产品贸易自200411启动的早期收获计划之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关注。讨论较多的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农产品竞争力或比较优势的变化[8-10],但在双方是竞争性还是互补性的判断上并没有形成一致结论。在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方面,有学者认为双方进出口产品呈现出竞争与互补共存的格局,且中国不具有区域比较优势[13],在产品结构和贸易区域上双方具有差异[12]。着眼于区域农业发展的模拟分析表明,CAFTA将使中国华北、东北以及华东等地区的农业获益,而华南地区的农业将受到负面的冲击[11]。一些基于区域性的研究,如广西[14]、湖南[15]、广东[16]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压力、比较优势、贸易潜力等问题,综合显示出双方贸易对中国国内不同省区的不同影响。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多着眼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本身,较少涉及这种贸易对区域合作和双方政治经济战略的影响力,因此在宏观决策层面的指导意义略显不足。而国内关于中国-东盟地缘政治的研究[17-18]又偏重于理论分析和战略阐述,与经济贸易基础的联系不够紧密。近期由旅德美籍学者威廉·恩道尔撰写的《粮食危机》明确指出:“继石油和次贷危机后,全球下一场危机将是粮价引发的农产品危机”,揭示了农产品贸易领域所涉及到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战略[19]。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对其地缘政治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

......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7304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域前沿课题“世界资源格局与中国资源地缘政治(066U0401SZ)”。

作者简介:杨亮(1983- ),男,河南省潢川县人,硕士生,从事自然资源管理研究。E-mail: yangl.07s@igsnrr.ac.cn

通讯作者:吕耀(1972- ),女,山西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E-mail: luy@igsnrr.ac.cn

  

注:本文引用格式:杨亮,吕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及其影响分析.资源科学,2009,31(10):1654-1661.

 




https://m.sciencenet.cn/blog-90759-292126.html

上一篇:【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0年博士后招聘启事

1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