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岩论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lugj     眼见为实, 眼见未见得实!

博文

真的“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吗?

已有 6868 次阅读 2009-10-24 23:28 |个人分类:学场评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教师, 校园, 海龟, 自杀

[按]浙大海自杀的噩耗传来,引起科学网的一片哗然。今天听到湖大海自杀的噩耗,再也忍不住泪水了。现将2007年的一篇旧文贴出,以示我的一些浅见。

真的“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吗?
刘继顺
2007-12-07
    早上打开电脑,人民网上赫然有条新闻令我震惊:人大博导跳楼:留言称自杀不易,活着更难!与我同龄的他,以这种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在今年1月29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女教授欧阳洁也采用了跳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其45岁的生命。这是为什么?

    校园里自杀的信息不时传来,但过去都是学生,其中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和博士生,大多是陷于恋爱、经济、找工作困境难以解脱者。而今,大学博导、教授跳楼,不关经济,亦非工作,象牙塔里精英的生命怎么亦如玻璃之脆弱?!

    读着余虹先生2007年9月13日最后更新的博客《一个人的百年》,禁不住泪如泉涌。他写道: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 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 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 生的那种活。

    读着这些,我还是困惑,常人都知“好死不如赖活”的古训,为什么为人之师却要背离自己育人时的谆谆教诲?

    这些年来,校园的高楼多了,私车多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繁华背后,普通老师的生态却严峻多了!近有何志毅、邹恒甫、张鸣事件,远有陈丹青、贺卫方等事件,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无一而终!更不用说一般的老师了!

     纵然有千般理由,万般无奈,我们都不应该采取这种自残的方式,因为这于事无补,于父母于国家是最大的不孝!

    在此,我无意冒犯余虹先生!既然他选择了这种方式,我们只有尊重的选择!祝福他一路走好,笑容灿烂!

    在此,我要呼吁:请关注普通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校园的精神生活!
    
人大博导跳楼 留言称自杀不易活着更难
     作者:姜葳 王萍,来源:人民网
  1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博士生导师在家中坠楼身亡。警方经现场勘察,排除他杀的可能,属于高空坠亡。按照死者遗嘱,其个人藏书将全部捐赠给人大文学院。
  昨天(6日),记者经过多方打探,证实了死讯。死者名叫余虹,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据了解,余虹教授年方50岁,是2002年作为人才引进到人民大学中文系的,生前为该校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昨晚8时50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将余虹教授辞世的消息挂在了网站首页,并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余虹教授治丧委员会”的名义发布了通知公告:“2007年12月5日中午1点左右,我院余虹教授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坠下身亡。
  经公安部门现场勘察认定:排除他杀,高坠身亡。
  在余虹教授留给我们的遗言中,他将在人大的经历称为“最有意义的几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给文学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时,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
  据人大宣传部负责人说,现在,文学院的领导和许多老师都在帮余教授家属料理后事。自12月8日起,人大文学院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121室设立余虹 教授纪念室,并将于近期举行余虹教授追思会。“许多老师和同学都是从BBS上得知噩耗的,大家都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感到悲痛和震惊。”
  余虹,1957年生于四川,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作,2002年调入人大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s://m.sciencenet.cn/blog-97739-264801.html

上一篇:玩石咏叹调
下一篇:钱星光耀华厦

5 鲍博 曹广福 杨秀海 苗元华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