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莫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Tian 浩瀚星空璀璨之外岂止银河,庄严道德深邃于心莫非金山

博文

舜都妫汭与菏泽

已有 3488 次阅读 2022-5-27 10:5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舜都妫汭与菏泽


摘要:舜耕历山,渔雷泽,以及舜都妫汭已是公认,有争议的是历山、雷泽、妫汭的具体地理位置。本文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天文大地测量、文献分析、地名语言文字分析以及比对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等研究方法进一步讨论舜都妫汭与山东菏泽的关系。结果显示,舜都妫汭在今菏泽辖区附近,具体位置在鄄城周边一带。文末,结合黄河下游的全新世地质研究结果,对于菏泽当地缺乏舜都妫汭考古发掘直接证据的问题作出了说明。

关键词:舜、妫汭、菏泽、天文考古

 

1、背景综述

舜耕历山,渔雷泽,以及舜都妫汭已是公认[1][2][3],有争议的是历山、雷泽、妫汭的具体地理位置。

株洲师专刘俊男教授基于星宿分野说认为舜生于吴地、封于吴地,后迁至妫汭,在今天的长沙一带即帝位[3]。分野体系虽然由来已久,从比附北斗七星到二十八星宿周天分野有个历史发展过程,以斗宿对应吴地应在商周之后[4],另外,《尚书•禹贡》中的进贡路线终点都在黄河,因此舜都吴地说不可取。

太原理工大学任振河教授基于《山海经•中山经》中的“历儿山”认为“舜耕历山”的历山为山西蒲州的历儿山[2]。实际上,《山海经》的相关原文是“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櫔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根据花和果实可知,历儿之山为板栗之山,因此,舜耕之历山不在山西蒲州。

山东彭立荣研究员认为尧、舜时代都城、历山、雷泽均在今天的菏泽境内[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冯时教授通过分析清华竹简《保训》舜求地中的记载并结合《周髀算经》立杆测影天文大地测量的数据推断,舜所求测的天地之中在今濮阳、范县、鄄城、定陶一带[5]。执中立中,居中而治是传统政治观,舜都妫汭应在天地之中,即今山东鄄城周边一带,这与彭立荣说基本吻合。

本文将进一步讨论舜都妫汭与菏泽的关系。

2、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根据《周髀算经》记载,古时认为八尺高垂直表杆夏至正午水平影长为一尺六寸的地方是天下之中,而《周礼》的规定为一尺五寸,这一寸的差别是由于朝代更替的政治需要人为规定的[5],本文以年代更早的“一尺六寸”标准计算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地球上某一位置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极大值,此时该地的圭表影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极小值。另一方面,由于地球是球形的,对于大部分中国地区来说,圭表夏至正午影长北长南短,北回归线上的圭表影长为零。中国先民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自然现象,并长期利用圭表立杆测影的方法进行天文大地测量。《尚书•尧典》记载了羲和四官使用圭表测量空间和时间的过程,并赞颂帝尧“光被四表”。古代圭表立杆测影的几何原理相当简单,主要和南北方向即地理纬度有关,而与东西方向即地理经度无关,因此,利用圭表夏至测影的数据记录可以反推圭表所在的地理纬度。

地球的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6][7],实际上近万年来,黄赤交角逐渐变小,采用现代天文模型[8]计算可知,距今5000、4500、4000年的黄赤交角分别为24.03度、23.98度、23.92度,而现代数值为23.44度,因此黄赤交角在千年尺度上的变化对于八尺高的圭表测影来说影响不大。如果以“一尺六寸”的相同标准测量,“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距今5000年前为北纬35.61度附近,距今4000年前在北纬35.50度附近,约有10公里的南移。根据中国特别是山东地区的地质和气候的调查资料[9][10],距今约4300年前后的中国北方气候异常,洪水成灾,对应于尧舜禹时代,所以本文采用23.95度的黄赤交角进行计算。计算得出,八尺高表夏至正午影长为一尺六寸的地理纬度是北纬35.53度,考虑到0.5寸的测量误差,天下之中的地理纬度范围在北纬35.18到35.87度之间,即以今山东鄄城为中心,南北范围约60公里的东西狭长地带。

山西蒲州的地理纬度为北纬34.85度,对应的八尺圭表夏至正午影长约为一尺五寸,与《周髀算经》中有关天下之中的数据相差整一寸,因而蒲州不是尧舜时代的天下之中。另外,如果按照《周礼》“一尺五寸”为地中的规定,使用周代的黄赤交角23.81度计算,蒲州地区的八尺圭表夏至正午影长为一尺五寸二,所以,蒲州也不符合周代天下之中的规定。实际上,“一尺五寸”的地中规定,是商代上甲微结合当时的政治地理环境重新制定的标准,周代替商后沿用了这一传统[5]

3、大禹治水后的进贡路线

根据《尚书·禹贡》的描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冀州地区的贡品“夹右碣石”送达黄河;兖州地区的贡品通过济、漯送达黄河;青州地区的贡品通过汶、济送达黄河;徐州地区的贡品通过淮、泗送达黄河;扬州地区的贡品沿着江、海通过淮、泗送达黄河;荆州地区的贡品沿着江、沱、潜、汉,陆运到洛,送达黄河;豫州地区的贡品通过洛、瀍、涧送达黄河;梁州地区的贡品通过潜、沔、渭送达黄河;雍州地区的贡品通过积石、渭水送达黄河。水道是古代的主要运输方式,九州贡品共同入河,可见权力中心位于黄河附近。

冀州尤为特殊,“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右碣石位于今山东无棣[11],冀州地区的皮服等贡品不是经太原、壶口顺流而下,而是从东部海岸入河逆流而上,可知东路近而西路远,因此,帝舜的都城应当不在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今菏泽地区位于黄河附近,又是九州地理方位的中心,符合各地朝贡的路线指向。

4、妫汭地名考

妫汭二字的甲骨文为妫.png汭.png[12]。《说文解字》解释妫为“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只是解释了妫姓舜裔的姓氏由来,对于妫字的本意并没有更多说明。汭通芮,《说文解字》解释为“水相入也”,意为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在甲骨文中,妫通鬶,字形为新石器时代陶制三袋足饮具,这种陶器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常有出土。山东一带的大汶口文化是陶鬶萌芽、发展的故乡,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陶鬶一直得到长足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序列,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盛行于山东地区的陶鬶形式向西传播到黄河中游及江汉地区[13]。由此可知,妫汭意指盛产陶鬶的河湾之处,应是先有鬶汭之称,帝舜的制陶后裔遂沿用鬶音,以妫为姓,鬶汭也就成了妫汭。

无独有偶,今菏泽境内的鄄城县,其古地名“鄄”与“甄”通用,指代同一个地方,并且读音一致,为“绢”音[14]。甄,本意为制作陶器时使用的转轮,而使用甄的制陶人便以甄为姓,并以制陶大师帝舜为始祖,世代居住在甄这片土地上[15]。“甄”或“鄄”,发音与转动的“转”接近,音义相符,可见鄄城是尧舜时代制陶业发达的地方。

再举一例,前文提到的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保训》篇,周文王临终前对武王讲述舜和微测量天下的故事,训诫武王铭记执中而受天命的道理。《保训》记载了一则舜求地中的轶事[16]:“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恭求中”,而鬲茅指鬲山草茅[17]。鬲,通历,所以鬲山也是历山[18]。鬲下部与鬶类似,是一种敞口三袋足的容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较高的制陶技术。鬲在龙山时代相当盛行,见证了早期中国以西北古文化为一方,以东南古文化为另一方的更大范围的组合与重组[19]。历山位于鄄城境内,历与鬲或许也因舜在此地制陶而相通。

另外,位于菏泽境内的陶丘距离历山三十公里左右,相传也是因舜“陶于河滨”而得名,可见尧舜时期的菏泽地区有着发达的制陶业。鬶通妫,甄通鄄,鬲通历,妫汭即鬶汭,就在今山东鄄城周边一带,与帝舜耕之历山、渔之雷泽、陶之河滨在同一片地方。

5、舜王城村

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20]中检索发现,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舜城村是全国唯一使用帝舜都城命名的行政单位,数据显示,舜城,又名舜王城,自古就作为地名使用了,据当地人传说是帝舜的都城。

舜王城位于东经115.53度,北纬35.39度,在今山东鄄城县的最南部,西北距濮阳西水坡遗址57公里,东北距雷泽遗址7公里,距历山庙遗址10公里,东南距单县(单父)80公里,南距安邱堌堆遗址25公里。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舜王城村位于舜都妫汭地望范围内,不过,尚未有考古出土资料实证支持舜王城村就是舜都妫汭的遗址所在地。

6、结论及讨论

关于舜都妫汭与菏泽的关系,综合上述天文大地测量计算、文献材料分析、地名文字分析、实地位置形势分析,舜都妫汭在今菏泽辖区范围内,具体位置在鄄城周边一带。

菏泽位于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200公里半径的范围内没有高山深川,只有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水网密布的航运河流,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便利、工商发达、经济富庶、文化深厚的地区之一,战国时代的商圣范蠡最后也选择天下之中菏泽作为其经营的根据地。距离菏泽100公里的周边地区济宁、商丘、开封、濮阳等地发现了密集的上古、中古及商周文化遗址,相比来说,菏泽地区的出土发现与其地理位置极不相称。妫汭、历山、雷泽、陶丘等古代地名都在菏泽地区范围内,但又难以确定准确位置,只能大致限定在鄄城周边一带。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黄河下游的流向摇摆不定,经常洪灾肆虐,决口横流,最终将菏泽地区的人文古迹尘封于漫漫黄土之中[10]。期待未来,妫汭古都能够重现天日。

黄河下游流向.jpg

1 黄河下游古河道分布图[10]

 

参考文献

[1] 彭立荣. 论尧、舜都城等有关圣迹的确切地址及现代开发. 东岳论丛,2002,23(6):97-100

[2] 任振河. 舜居妫汭与妫汭舜都所在地名考.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38-42

[3] 刘俊男. 虞舜族地望考.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4):21-23

[4] 冯时. 中国天文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06-112

[5] 冯时. 文明以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68-209

[6] 陈子雄, 凌兆芬. 黄赤交角的长期变化.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1982,3:693-696

[7] 高布锡. 核幔耦合引起的黄赤交角长期变化. 天文学报,1983,24(2):177-181

[8] Reda, I.; Andreas, A., Solar Position Algorithm for Solar Radiation Applications, Solar Energy. Vol. 76(5), 2004; pp. 577-589

[9] 高庆华. 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变发展趋势预测研究. 气象出版社,2011:27-29

[10] 山东省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 山东省历史地图集(远古至清)•自然.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14:34-36

[11] 张长铎. 渤海湾西岸海陆变迁及禹贡碣石考略.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3):86-90

[12] 阿獃. 实用甲骨文通假字汇.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09,536

[13] 高广仁,邵望平. 史前陶鬶初论. 考古学报,1981,(04):427-459

[14] 王卫婷. 对作为地名用字的“鄄”和“甄”的辨误与探析. 枣庄学院学报. 2015,32(06):89-94

[15] 刘宗诚. 甄氏源流与中山无极甄氏家族衍迁考略. 河北学刊,1997,(04):108-111

[16] 武致知,刘倩. 文化记忆和出土“书体”文本中的轶事:论清华简《保训》对文类张力的调和. 出土文献,2021,(02):137-153

[17] 赵平安.《保训》的性质和结构. 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18] 胡凯,陈民镇. 清华简《保训》集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9月19日:43-50

[19]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43-147

[20]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 https://dmfw.mca.gov.cn/index.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97810-1340427.html

上一篇:对联-文脉之源
下一篇:增增广贤文

2 杨卫东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