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mingh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minghui

博文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二十六章 卢梭

已有 2355 次阅读 2016-12-19 15:51 |个人分类:科学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第二十六章  卢梭

卢梭1712年生于日内瓦,那时日内瓦是一个城市国家。卢梭出生后即丧母,是姑姑用一颗爱心养育了他。从母亲与外祖父留下了大量藏书开始,卢梭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阅读;在思想朦胧的状态中,他读了许多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历史与文学名著,这使他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异于一般的儿童。卢梭的一生是他生活的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与社会的一个缩影。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时,卢梭与表兄在一个乡村牧师家里寄宿与学习。十二岁起,他开始学习生活的技能;然而,他不能忍受学徒那种卑下的地位,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浸淫造成了他那一颗热爱自由与尊严的心灵。十六岁时,卢梭踏上了流浪之路。

流浪不久,他去拜访一位神父,这位好心的神父介绍卢梭去认识了华伦夫人。这对卢梭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与华伦夫人的结识使他结束了流浪生活,使他那一颗纯朴的心灵没有在社会中沉沦。与华伦夫人的结识影响卢梭的一生。

 

美与丑在世界中混杂,善与恶在社会里纠缠,出于喜爱自然的本能与热爱自由的心灵,卢梭选择了追求世界的美与社会的善。

由于童稚与混沌未分的天性,少年卢梭也做过一些初入社会年轻人身上会发生的荒唐的事,但那绝不是出于恶的欲念。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的分界线,卢梭追求大自然的美,也向往人性的美,追求美的心灵总是趋向于善。他总能从与之交往的人们的身上看到他们的长处与优点,发现人们本性中的好的一方面,从而在这个过程里完善自己。

1732年,卢梭已经年满二十岁,在华伦夫人的安排下,他在尚贝里那个地方的土地调查处作书记员,结束了他的流浪生活,后来,因为不能忍受单调与刻板的生活,卢梭主动辞职。

从那时开始,卢梭与华伦夫人一起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时光。如他自己所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的杂乱而间断的教育才得以完整,使我开始成为我,一个由此开始而再未停止不断向前的我,去置身所有等待我的风暴之中。”

1741年秋,卢梭来到巴黎,踏上他独自的人生路。

凭着学到的各种才能与知识,在上流社会沙龙女主人的帮助下,卢梭谋到派驻威尼斯大使秘书的职位。大使是个不学无术是非不明的人。工作一年半之后,卢梭与大使闹翻了,辞职离开。

回到巴黎,卢梭到处奔走,却得不到公平的对待,使他对上层社会感到失望与心寒。卢梭决定从此不再依附任何人,要依靠自己的才能保持独立生活。

就在这时,卢梭结识了他日后的生活伴侣。“我要一份活生生的情感来慰籍我的心灵,充实我的雄心消失后的空虚。”“我感到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家庭,让家庭生活的温柔与宁静驱散我放弃辉煌前程而造成的失落。”这是卢梭当时的想法与需要。

卢梭写了一部三幕歌剧,却没有演出的机会。卢梭为别人修改剧本,因为不够世故与圆滑,却连署名的权利都没有落到。卢梭没有办法,只好依靠给有地位的老朋友与老熟人家里帮忙当秘书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伴侣却为他生了两个孩子,因为没有抚养的能力,卢梭只有将婴孩送往育婴堂

1749年,卢梭写了一篇应第戎学院的征文《艺术与科学的进步有助道德的净化还是腐化》。卢梭的论文于1750年获奖,这篇征文唤起了他从童年起的阅读中获得的对于人类美德与英雄主义的向往,也使他第一次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真正的自信。

为了能够真正地过一种独立的生活,这个成功也许是一个机会,卢梭改穿朴素的外衣,但是却舍不得放弃他的精致内衣。卢梭摒弃了他的佩剑与怀表,准备以抄写乐谱维生。当小偷偷走他的四十二件细布衬衣后,卢梭的衣着才真正地彻底改变了。

卢梭的朋友免费将卢梭的论文提供给出版商,他的论文被印刷出来,传遍了法国与欧洲,卢梭虽然得以在社会上扬名,却没有得到一分钱。不同观点与反对的声音出来了,卢梭也由此开始了在文坛上与持有不同观点者的论战。

卢梭的一出歌剧演出成功,国王要赏赐他一笔年金,卢梭认为那会损害他的自由,于是在国王赏赐之前躲出去另走它方。朋友们对卢梭的这种做法不满意,而卢梭却越来越不习惯在上流社会中生活,因此与他的一些朋友们也产生了隔阂。不过到最后,卢梭还是接受了国王的一笔赏金。有一个贵妇人付给他一场演出的费用。他也得到了版费与其它的收入。这些收入使卢梭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

1753年,第戎学院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为题征文,卢梭写了应征论文《论不平等》。虽然卢梭的论文因其论点奇异突兀而没有获奖,但是由这篇文章的写作开始,引发了卢梭的思考,他头脑中积累的思想如泉水般涌现。

卢梭从城里搬出来,到一个贵妇朋友为他建的宁静庐中居住。他在周围的乡间田野里散步时整理他的思想,构思写作计划,进行写作。1758年,因为卢梭的桀骜与独立不群,一些朋友与他交恶,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他搬出了宁静庐。

罗梭来到一个僻静的乡村,在那里,他完成并印行了书信体小说《朱丽》,得到全社会直至国王的欣赏;出版商印行了他的《永久和平》;他的《社会契约论》修订后在荷兰出版发行并流传到了法国;一两个月后,他早已完成的社会哲理小说《爱弥尔》也出版了。

卢梭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巴黎议院的一位议员给他写信,表示对社会制度的批评与不满,并请卢梭指点退路。卢梭并不惊讶,因为许多人都有此看法,统治着法国的腐朽的制度,不久将要崩溃。

《爱弥尔》的问世得到了许多私下的赞美,在公开场合却没有得到赞扬,因为卢梭在这本书里攻击了宗教。《社会契约论》在国外出版,被人私下带入法国,似乎也触怒了某些贵人。反对的声音愈来愈强烈,有议员声称应当把书焚毁,作者也应当被烧死。

有朋友劝卢梭到英国去躲一躲,为了不连累朋友们,考虑再三,卢梭决定到瑞士去避一避风头。在逮捕令到达之前,卢梭离开了巴黎。

在卢梭到达瑞士伯尔尼以后,日内瓦烧毁了他的著作。在巴黎通缉卢梭后的第九天,日内瓦也宣布了对他的通缉。继而,全欧洲都响起了对卢梭的诅咒之声。

伯尔尼的权要们也不欢迎卢梭的到来,在伯尔尼朋友们的安排下,卢梭来到了普鲁士的一个小山村,虽然他厌恶普鲁士国王,但那几乎已经是他的末路之计,别无它处可去了。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位被流放的苏格兰勋爵、普鲁士国王任命的当地总督,成为挚交。卢梭的伴侣来到他的身边,陪伴他共度流落异乡的生活。

国王对卢梭的到来表示了好意,于是卢梭也对国王由厌恶转为产生好感。

受到了那样多的打击,卢梭的勇气也耗尽了,他从文学生涯中抽身而退。在小山村中度日,为了打发时间,他以编织带子填补放弃文学造成的空虚,并带着他的手工去与左邻右舍的夫人们闲谈。然而,欧洲社会对卢梭的谴责之声日甚,索尔朋神学院发出了对他的谴责书,巴黎总主教发布了对他斥责的训喻。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做出了反击;同时,他对已写作十年的《音乐辞典》进行最后的润色整理,并继续写作自己的回忆录。

面对待当局对他的打击与排斥,卢梭对日内瓦社会各界的沉默感到不满,他也不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惹出更大的麻烦和引起社会动荡;他感到被自己的同胞抛弃了,他唯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就是给首席执政官写了一封信,宣布放弃自己的日内瓦公民权。

总督给他发了一份入籍证书,当地教会也发给他一份入会证明,卢梭成为合法的普鲁士公民。

卢梭为驳斥日内瓦的反对声音而写的《山中来信》出版了,使得日内瓦和凡尔赛产生了更大的愤恨,甚至引起在普鲁士也产生了反对的声音,并且传到了卢梭居住的地方。最后,在卢梭的住所周围,不但对他产生了语言的攻击,也发生了对他的人身攻击。

在小山村住了两年半之后,卢梭最终离开了那里,他已不能在那里生活下去,邪恶之徒们将他看成是反对基督的人,他的住宅受到恶徒的攻击。最后,卢梭住到了一个小岛上去。“于是,我向这个世界道声再见,以这样的方法离开了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的人们。”

然而,这个向腐朽的欧洲社会制度发出谴责,为了人类的自由而呐喊的灵魂还要经受更大的考验。小岛所属的伯尔尼邦议会命令卢梭离开小岛与整个伯尔尼辖区,并限他在二十四小时内离境。这时,卢梭倒真是宁愿被终身监禁,而不是无止尽地面对死亡去流浪。

卢梭本想去柏林,最终却到了英国。卢梭在英国住了5年后,回到了法国。没有很久,在177872日,卢梭逝世。

1794415,卢梭的遗骸被迁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的亲身经历与亲眼所见的社会现象,使他终生追求社会公正与人生自由。自由与公正是人类迈向现代社会的基石,卢梭是现代社会思想的开路者。

卢梭以其思想对腐朽社会制度的抨击而受到整个欧洲社会的排斥,正如日后拿破仑因其军事行动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打击而受到欧洲各国统治阶级的联合进攻一样;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失败了,而卢梭的思想最终却取得了胜利。

 

 

①本章素材根据《The Confessions》,Jean-Jacques Rousseau,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4月第一版。

②十六世纪之前,日内瓦由罗马教权统治。1536年,日内瓦共和国成立;1541年,宗教改革使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共和国。1798年,法国占领日内瓦;1813年法国军队撤走。1815年日内瓦加入瑞士联邦。

③以后卢梭又有了三个孩子,也被送往育婴堂。

④全名为《朱丽,新爱洛绮丝—阿尔卑斯山麓下两个小城居民的情书》,在中国以《新爱洛绮丝》而闻名。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76184-1021777.html

上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十八章 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下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二十八章 科学的苏醒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