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minghu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aominghui

博文

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五十五章 引力场方程

已有 2140 次阅读 2017-1-5 19:54 |个人分类:科学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第五十五章引力场方程

在二十世纪早期,天文学家对宇宙的认识还局限于银河系,认为这个宇宙是静态的,并且是永恒不变的。

当爱因斯坦将他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应用于宇宙学研究时,他心中的先验性假设宇宙是有限的。如果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他还会将他的方程用于处理一个无限的对象吗?在无限宇宙的前提下,如果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应用于宇宙的有限部分研究,得到的结果就会是相对合理的。

 

1916年,爱因斯坦在荷兰遇到德西特。在相互探讨中,两人分别得到各自对场方程的解。德西特的宇宙模型是稳定的,前提是其中不含有物质。德西特希望经过修改,其中可以含有密度接近零的物质。德西特宇宙模型有一个奇怪性质,离坐标中心越远,由那里发出的光线频率越低。

爱因斯坦的模型初始是静止的,之后,其中的物质会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到一起。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对于一个有限的系统,如同用牛顿力学体系一样,必然是向中心收缩。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系统,爱因斯坦在方程中添加了一个常数项,使得到的解稳定。这样的解表示的宇宙既不膨胀,也不收缩。

 

1928年,哈勃在荷兰的一次会议上遇到德西特,两人谈到德西特的宇宙模型,哈勃决定验证德西特的宇宙模型是否正确。在哈勃1929年的论文中,哈勃推论说,他得到的速度-距离关系可能表示了银河系与河外星系间的相对运动。

哈勃的观测得到的原始结果是谱线的位移。位移量与谱线波长的比值是红移。当时,对于红移的解释是因为多普勒效应的作用。多普勒诠释认为由于光源与观测者的相对运动,使波长变长而导致红移。因此,红移的量用光源相对观测者的退行速度表示。

 

1842年,多普勒预言观测者与声源或光源的相对运动会引起波长的变化。1845年,多普勒效应在声学领域得道实验验证。在光学领域,1871年在对太阳的观测中得到证实,1901年在实验室被验证。此后,多普勒效应被用于密近双星的研究,之后,用于研究太阳在银河系内的运动。1920年,多普勒效应被用于研究银河系的转动。

因此,哈勃以光源的退行速度表示红移是基于思维的惯性。当时,对于红移的简洁解释只有多普勒效应。哈勃是沿着前人的思维方向,为河外星系的红移做出了解释。因此也导致了后人在这个方向继续前进,最终导致了大爆炸思想产生。

但是,不同的思考也在进行。兹威基F. Zwicky 1898-1974)在哈勃的论文发表后的同一年,提出了光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导致红移的思想,而不认为红移是由于星系的退行造成的。

在哈勃做出他的发现之后,他对于红移解释的思考仍在进行。1936年,哈勃指出,“红移的惯用解释似乎导致一个又年轻又小的奇怪而可疑的宇宙。反之,那个熟悉的又不确定的概念中的宇宙,在时间与空间无限延展,相比可观测范围无限巨大的宇宙,似乎暗示着红移主要并不是由速度产生。”

 

1930年于伦敦的一次皇家天文学会会议上,德西特承认他和爱因斯坦的场方程解都不能代表观测到的宇宙图像。然后,爱丁顿提出,为什么爱因斯坦场方程只有两个解,因为人们只是在寻找静态解。

 

Cosmic Journey: A History of Scientific Cosmology, http://www.aip.org/history/cosmology/

Endless, Boundless, Stable Universe,G. Reber, 1976

③The Observational Approach to Cosmology, E. Hubble, 1936

 

 



https://m.sciencenet.cn/blog-3276184-1025677.html

上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五十四章 爱因斯坦与自然神论
下一篇:人类的现代科学之路 第五十七章 无限与有限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