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谈谈考试2

已有 2994 次阅读 2017-7-8 19:37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治大国如烹小鲜


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是经过考分加权的随机抽取制度。

如果采用抽签制度,就是完全的随机;如果完全依靠考分,就没有随机。在考分加权的随机抽取制度里,考分越高,被录取的几率越大;考分接近,录取的几率也相近。由此导致的结果是:

1、考题越容易,区分度越小,加权权重的影响就越大,随机性越大;

2、考题越难,区分度越大,加权权重的影响就越大,随机性降低。

这样一来,考试就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指挥棒了。

从个人奋斗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简直是没有道理,完全否认了个人的努力——严格地说,只是部分地否认,因为成绩越好、录取几率越大,还是承认了个人努力的,但是,人都是喜欢极端的,不如自己的意、就是完全不好。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这种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严格排序是不可能的;

2、选拔是有成本的,而且选拔成本非线性地依赖于“排序的好坏”;

3、未来从事的工作与选拔性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大;

4、个人奋斗不能否认,所以要根据考分来加权;

5、各个专业都要有人去做,而且水平不能太差,随机性保证了这一点。

6、同档次的学校有很多,但是名气可能差别比较大,随机性保证水平相近的学校招到水平相近的学生。

也就是说,宏观调控关注的是,采用适当可控的成本,实现总体人才培养的全面布局和均衡发展,他并不在意具体哪个人去哪个学校、上哪个专业。

显然,应试教育会降低选拔性考试的随机性,但是应试教育有滞后性,所以,宏观调控者每过一段时间就要改变考试规则。


谈谈考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988385.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65291.html

上一篇:2017年北京市中考成绩分析
下一篇:读了一本关于书的书

6 尤明庆 文克玲 徐令予 王林平 李颖业 霍艾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