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诺贝尔奖反思录

已有 4158 次阅读 2017-10-4 11: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反思录

又是一年诺贝尔奖颁奖时,又一次牵动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神经,又一次拷问:为什么我国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那么的少?最近刚刚公布了双一流大学,没有诺贝尔奖的大学显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数量世界第一,科研经费世界第二。这么多的人员,这么多的投入,为什么仍然出不了重大科研成果?我国不想也不能让这种状况一致持续下去,中国的科学家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一.   我国重大科研成功经验录

目前我国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和达到诺贝尔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屈指可数。尽管十分有限,但这有限的成果确实十分宝贵,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一位是屠呦呦教授:目标是寻找抗疟原虫药物,方法是一个一个中药实验,实验了数百个,终于找到了青蒿素。实验过程中,屠呦呦看到葛洪《肘后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有效成分而改用乙醚冷提取取得成功。1969年1月开始,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在找到青蒿素之前,完全不知道什么中药可以抗疟原虫。通过探索实验才发现了青蒿素。1977年屠呦呦发表第一篇论文《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从1969开始实验到1976年7年没有发表论文。

第二位是袁隆平先生:看到一株特别高大的稻株,受到启发形成一种想法:杂交水稻应该可以高产。于是开始了水稻杂交的探索性实验,十年后取得成功。袁隆平1962年发表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3年发表针对水稻杂交实验发表3篇论文,中间10年没有发表论文。

第三位是汤非凡先生:1955年汤非凡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汤飞凡早年研究病毒时形成一种想法,微生物是从小到大的,沙眼病原体应该是接近立克次体的大病毒。1954年汤非凡着手进行沙眼病原体分离,他循着这条思路制定了研究计划,1955年他采用研究立克次体常用的卵黄囊接种,并用链霉素和青霉素作抑制剂,只进行 8次试验,就分离出了一株病病毒。汤非凡1956年针对沙眼衣原体实验发表4篇论文。

上述三位是我国做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没有出其右者。简单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

1.问题:选题为科学重大问题,科学界尚没有定论。

2.原创性:清一色的原创,都不是跟踪。

3.探索性:探索性课题,是否能够成功根本不知道。

4.新想法(idea):袁隆平和汤非凡一开始就产生新想法,屠呦呦是中间出现新想法。

5.经费:都很少,具体数字不得而知。

6.设备:都很普通,没有高大上先进设备。

7.职务:都是科研小组,最大职务是小组长。

8.论文:长期没有论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9.时间:屠呦呦2年多,袁隆平10年,汤非凡1年左右。

10.名望:汤非凡很有名望,屠呦呦和袁隆平此前都是无名小辈。

11.课题:汤非凡主持过大课题,屠呦呦和袁隆平此前都没有主持大课题,甚至连小课题也没有主持过。

12.研究经历和训练:汤非凡有很好的研究经历,屠呦呦和袁隆平此前都没有很好的研究经历和训练。

.前30年后30年对比忧思录

前30年,从50年代到70年代:五十年代汤非凡教授发现了沙眼衣原体,七十年代屠呦呦教授发现了青蒿素、袁隆平院士做出了杂交水稻。后30年,自80年代至今:好像再也找不到这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发现了。今天,我们的科研人数很多了,我们的科研经费很多了,但我们的重大成果似乎却没有了。事实是:投入的钱越多,从事的人员越多,而重大发现却越少,似乎今不如昔了。跟踪项目做的再好,也跟踪不出重大成果。

前30年,我们的经费很少,人员很少,设备很差就可以做原创。后30年我们的实验条件好了,人员多了,经费多了,反而做不了原创了。

三.   国家自然基金教训录

下面是我曾经写过的博客,在此加以引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最能够代表我国的科研状况,让我们看一看其资助的科研项目的情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查询,时间选择1986-2015:在项目名称中输入“信号通路”,共 10742 ,503,704.3 万元;输入“凋亡”,共 9379 条,371,397.4 万元;输入“miRNA”,共 2502 条,121,568.2 万元;输入“ 原创性研究”共167条,11,731.6 万元。

从上面资助项目可以看出,数十亿数十亿的资金资助了跟踪研究,却只有区区的一亿多资助原创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标书中提到了“原创性研究”,实际上大多数也不是真的原创性研究。从资助数目上看,大概有40多万个课题是跟踪项目,只有100多个课题是原创性研究。原创性研究的资助率不到跟踪研究的万分之五。绝大多数的资助项目都是跟踪研究,真正的原创性研究实在太少太少”。

四.二点建议

1.建议设立一个新的“中国科学探索院”:

袁隆平是这类人员的典型和标准:对重大科学问题有明确的新思路,技术可行。给有志于科学探索的这类人员一块园地,让他们有一个成长的土壤。让有志于科学研究人员做探索性研究,只考虑是否探索性。不考虑失败与成功,不考核论文数量,不考虑他们的身份,不考虑他们的名望。给他们工资,到期晋升,让他们无忧无虑,一门心思搞探索。

2.国家自然基金应该设立探索性研究专项

专门资助探索性项目,只考虑是否探索性,是否重大探索项目,是否可行,不考虑结题时间。对于这种项目,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能99%以上课题都是跟踪,要有一点比例的原创探索性课题,比如5%。这部分课题要搞真的,不能搞假原创,假探索。宁肯空缺,不可滥竽充数。

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不比别人差,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做出重大发现。只是目前的跟踪研究养成了我们的惰性,困住了我们的双手和双脚,使我们失去了披荆斩棘进行原始探索,勇攀科学高峰的志气和锐气。只要我们克服自己的弱点,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会傲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少一些跟踪研究,多一些原创性探索,这样我国就能够做出更多的重大科学创新了。

中国的科学梦是勇于探索之梦,是勇于创新之梦!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84431-1079076.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下一篇:人工合成胰岛素到底能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10 代恒伟 叶建军 檀成龙 周健 吴斌 王毅翔 晏成和 侯成亚 曹俊兴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