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中午饭、吃点心及其它

已有 9196 次阅读 2018-2-25 08:56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午饭, 吃点心, 糕点, 小吃

中午饭、吃点心及其它

前几天见到一位朋友的文章,说起当年“上山下乡”,新到一地,方言不同。当地人让去“吃点心”,城里青年以为有饼干糕点吃(这在当年是“好东西”),谁知道当地称吃午饭为“吃点心”。不懂当地方言,闹出笑话,这是发生在江西的故事。后面评论者好几位称他们家乡也有把吃午饭称为吃点心的说法,这几位评论者,东至上海松江、江苏启东,西到湖南长沙。

方言总是有历史的,何况在东至大海西到湘江的广大区域内存在着的方言说法,当然有其历史渊源。只是在历史的进展之中,城市及交通发达之处,方言变化快、受统治者阶层的语言影响大,古老的方言及方言反映的习俗往往也就只能够残存在农村。

据文献记载,秦汉以前我国的普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上午的饭称朝食,又称饔(音yōng。成语“灭此朝食”的出处,是春秋时齐晋两国“鞌之战”前,齐顷公十分轻敌,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让我们先消灭了他们再吃早饭)。而下午的饭称餔食,又称飧(音sūn)。飧,造字的原则就是“夕食”两个字所意会。饔、飧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老百姓的吃饭。《孟子》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汉代的学者赵岐对此注解道:“朝曰饔,夕曰飧。”清代的《朱子家训》中说“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其中饔飧就成了“吃饭”的代称,并不在于吃几餐。

一天两顿饭,前些年北方很多农村地区尚是如此。这个习惯由“农村包围城市”出来的军队、政府所继承,一直影响到学校。前些年(现在不知道了),一到星期天,北方很多机关单位的食堂就只开两顿饭。

70年代末,我在吉林大学的时候,星期天食堂的两顿饭,弄得大家只能自己再加两顿(中午和晚上)。我们这一二百个研究生和进修生都是晚上苦读的人,那时候大家都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下午三点钟吃的东西,哪里熬得到晚上十一点钟。中午的时候,也觉得肚子饿。于是,星期天食堂开两顿饭,我们自己倒要加两顿点心。那时候,四人帮是粉碎了,工资却还没有加,出来读研究生或进修生又都是“两地生活”,这是增加开支的事情。而那时候的长春,往往即使有钱也无处购买,大街上只有卖冰棍的。——扯远了,还是说古人。

一天两顿饭,说的是穷人老百姓(古人大多数老百姓都穷)。诸侯、大夫并非如此,他们一天三顿、四顿都可以。《庄子·逍遥游》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去郊外游玩的人,带三顿饭路上吃,回来还是饱的),那便是一日三餐的情况。汉代的《白虎通》解说贵族一人四餐的时间和依据:“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晡,食少阴之始也。莫(暮),食太阴之始也。”旦、昼、晡(下午)、暮(晚上),四餐都有理论依据。《史记·淳于髡传》说齐威王“好长夜之饮”,就更没有限制了。

过去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生活条件好一点,人们总是想多吃一点。这样,在生产力增长一点,人们有些办法的情况下,或者还想多干一点活,早晨吃的早,晚上收工晚一点,于是中午就要多加一顿,稍微加一点,称为“点心”。这就是中午这顿饭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吃点心的起因。

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有这样的叙述:“当日是日中前后,员外自入去里面,白汤泡冷饭吃点心。”可见,把中午饭随便吃一点东西称为吃点心是明代就有的事情。现在从上海到江西到湖南的这种说法(据说在湖北、河南等处也有此等说法),应当是很久以前遗留下来的说法,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了。这是一种情况,就是在中午加“点心”。

古代,朝食为正餐,所谓飧不过是“馀食”,也就是把吃剩下来的米饭加水热一下而已。既然朝食是正餐,当然,不能够太早了。有些地方索性把朝食推迟一些,到中午再吃,而在早晨加一点食品,也是“点心”而已,简称早点。这又是一种情况了。

到了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生活大大地发展了,市民阶层越来越壮大。有人晚上睡得晚——这往往在经济较为繁荣的城市,有钱的人们会有如同现在的“夜生活”,比如到勾栏看戏、玩耍,于是,就会有“夜点心”。

点心的多少,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关。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的苏州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民风也就最为奢华。那里一天三餐,午餐为正餐,除此之外,在上午九、十点钟,往往要加一点“点心”,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又加点心。而下午的点心,最为繁荣。这样,一日三餐加上两次点心,这是正常的情况。

康熙到苏州,看到这种情况,很是吃惊,又有点不高兴,问苏州官吏,听说苏州人一天吃五顿饭,这样的吃法岂不是把人拖垮了?(“闻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两江总督张鹏翮回答道:这是苏州的习俗(“此习俗然。”),既然是习俗,那么官员们就没有什么责任了。事见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

其实,这种习俗不光在苏州,如后来的上海、无锡等狭义的“长三角”各城市都大同小异,而且一直保持到现在,下午三点来钟,江南城市里的“点心店”里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指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据《现代汉语词典》,北方人(普通话)称饼干糕点为点心,过去一般北方老百姓串亲戚,也都提两包“点心”。而在吴方言中,所谓“点心店”却不是如北方人想象的那样买“饼干糕点”的,而是卖除了《现代汉语词典》上所说“点心”之外的一切小吃,例如,各式各样的汤团、面(条)、糕团(各种以糯米粉为主所蒸出的糕和团子)、馄饨、馒头(就是包子)、烧卖、锅贴、粉丝汤、血汤、餈饭糕如此等等,全都是现做现卖的小吃。而《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点心(糕点)”都是在所谓“糖果店”或“茶食糖果点”里所卖,如《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等就是这一类“茶食糖果店”。那样的商店店面一般都是“三分天下”,一份店堂陈列糖果(以及青腌蜜饯)、另一份店堂出售饼干糕点,中间那一份是顾客自由活动的地方。如果硬要把饼干糕点称为“点心”,则需称“干点心”,如锡剧《珍珠塔》中有名的唱段就是送“干点心”。

上面说到,下午三点多钟,“点心店”里人山人海,因为那正是下午吃点心的时候。过去,这样的“点心店”一过点就没有东西了,那该吃晚饭了。现在有些综合性的食品店大概不至于那样了。

过去,家里来了客人,正餐时间,当然是吃饭。但是,本地的客人都不会在饭点去访客,不在饭点来了客人,一般也要到“点心店”买出两份“点心”来请客人吃,这也是过去的习俗。

总而言之,各地习俗不同,所谓“点心”的含义和“吃点心”的时间都会有差别。各地的习俗,都与那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有关。社会的生活习俗一方面相对稳定且形成一定的文化,另一方面,也总在受到其他地方习俗的影响,与时俱进。

如今经济和人员往来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快速增加,像“吃点心”这样的事情也迅速“全国化”甚至有“全球化”的倾向,各地方的特点正在消除之中。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各人生活习性又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上的幸福感。保持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这对于每个人才是更重要而现实的事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101120.html

上一篇:从“横戌点戍空心戊”说起
下一篇:从弄清楚《机汲记》的“机”说做学问

22 武夷山 戎可 史晓雷 刘全慧 徐令予 宁利中 刘安金 尤明庆 姚小鸥 周洲 王亚娟 黄永义 梁进 文克玲 柏舟 苏德辰 鲍海飞 吴炬 吕喆 yangb919 shenlu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