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健康学26: 高血压都必须药物治疗吗?

已有 2909 次阅读 2018-5-12 18:31 |个人分类:践行健康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健康, 健康新定义, 健康学, 践行健康学, 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率高,应该高度关注,但都必须吃药降下来吗?

下面摘录自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关于高血压的一次讲话(见参考文献)

‘关于医学有边界,我想重点讲一点,……,就是我们的医学现在把“危险因素”当成“疾病”来治疗。……。高血压,成人患病率27.8%2.9亿人。……。我们对高血压人群采取降压治疗,可以降低30%冠心病和卒中的发病风险。按照这样一些证据,高血压要不要治疗呢?现在统一的认识是对高血压要知晓;不仅知晓,还要治疗;不仅治疗,还要把血压降下来。那末这样做有多大意义呢?……。关键在于不是所有高血压都会得冠心病和卒中。它的机会是多少呢?100个有高血压的人在未来10年内,即使不治疗,只有5.6个人会得冠心病和卒中,而另94.4个人,10年内没有事。那么降低30%的发病率,是啥意思呢?就是由5.6%降为3.9%,就是说100个有高血压的人,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10年里面,100个人里面中有1.7个人受益。……,而服用降压药可能产生副作用,还要花不少钱,真可谓“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放一个”。但是到底还要不要做呢?还要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没有替代它的更好的指标。’

笔者认为上面韩启德院士讲的是对的。医学讲的是疗效,即使“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漏放一个”,虽然比例小,但治疗是确定的,是医学的成绩。所以正如韩院士所说:“现在没有替代它的更好的指标”,治疗“要不要做呢?还要做”。

我们知道,现在有的国家已经把高血压标准从140/90 mmHg各降低10 mmHg130/80 mmHg ,原因是一项实验证明这样患冠心病和率中的几率更低。但要把血压都降到这个标准以下,总体上对人体是否有利,没有见到全面的研究结果。

韩启德院士说服用降压药可能产生副作用。笔者没有高血压,没有体会。蒋继平老师发表在20184 24日的科学网博客中说,吃降压药的副作用主要是:“乏力,困倦,昏昏欲睡,心跳明显减慢,严重耳鸣,双脚浮肿,性欲减退和夜间尿频”。

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不管是2.9亿,还是最近有人说的3.3亿,若都服药降压,费用都是巨大的。

笔者这些年发表了多篇文章,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健康新定义和健康学,并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内容。若是从健康学的角度出发,就是用“对健康最有利”做为最高标准。

从健康学的标准,对于高血压是不是都要吃药治疗,不是只看冠心病和率中的发病率是否有所降低这一个指标,最重要的是要看总体上对健康是否利(即使不考虑经济问题)。高血压患者吃药把血压降下来,10年的受益率是1.7%,这是整体的概率,若从最在利于健康这个指标,还可以再做如下分析:

1.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还有一个规律,是血压越高发病的几率越大。因此,对轻度高血压患者(比如收缩压在140150毫米汞柱的人),吃药降血压的受益率很可能小于1%

2.高龄老人患其他比较严重疾病(如癌症,老年痴呆,糖尿病并发症,胃、肠、肝、肾的严重病变,摔倒受伤、关节和骨病等)的比例大大增加,冠心病和卒中在严重影响健康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会降低。控制血压对整体健康的贡献率也随之降低。比如,单纯从冠心病和脑率中考虑,吃药控制血压受益率是1.7%,若它们在总体患重病中只占20%,则吃药控制血压的老年人的受益率就降为0.34%,即394个人中才有1人受益。

这里说的是平均受益几率。具体到某个人,遇上了,几率就是100%。所以对于较重的高血压患者,或其他危险因素较多的人,还是应该服用降压药把血压降下来的。

 

 

参考文献:

韩启德,医学是什么,来自李燕祥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1219-1062530.html 

 

 

健康学25是笔者以前撰写博文和近年发表的主要文章的目录,有想了解以前文章的情况,可以先看此目录,再去找文章。




https://m.sciencenet.cn/blog-75458-1113636.html

上一篇:健康学26: 巨大的需求是提出和发展健康护理学的基础
下一篇:健康学28: 健康护理学的逻辑基础

2 蒋继平 胡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