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为什么气候变暖? 为什么寒潮频发?

已有 2939 次阅读 2019-1-3 16:57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拉马德雷冷位相, 寒潮, 暖冬, 冷冬, 海洋调温效应

为什么气候变暖? 为什么寒潮频发?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气候变暖,寒潮反而变多了吗?

20190102 14: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讯(记者郭静原)新年伊始气温回升,不少小伙伴才刚刚从刺骨的寒冷里缓过神来。入冬以来,仅201812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南方多地大雪纷飞,气温频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因此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是寒潮变多了吗?

  如今,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2017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值还要偏高0.46,高出工业化前水平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称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公报还称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据了排行榜前4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正研级高工王遵娅告诉记者,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在近几十年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显示,1901年至2017年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21,且监测表明近20年是20世纪以来最暖的时期。中国各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北方增暖幅度大于南方,冬季增暖幅度大于其他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那么寒潮也最常出现在冬季吗?依据中国气象局《冷空气过程监测业务规定》(试行),对历史上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强冷空气过程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发生最为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2次,其次为秋季;而寒潮过程则出现在秋季(9月至11月)的频率最高,年均发生1.87次,冬季次之,其中11月出现寒潮频率最高,平均每年出现0.9次。

  加之气候变暖背景下,寒潮是变多还是变少了?据1961年至2015年中国年区域性寒潮及强冷空气过程频次变化统计,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4/10年。同时,年强冷空气频次也呈微弱减少趋势。王遵娅说,这种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

  明明数据都显示寒潮减少了,可为何冬天还是那么冷?近年来全球也频发多个极端冷事件案例,如:2008年我国南方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就与频繁而强烈的冷空气活动有关;2009年初,低温、暴风雪席卷北美和欧洲大部,多地出现严寒天气;20121月,欧洲多国出现严寒暴雪,仅波兰就冻死30余人;2015112127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河北保定、山东济南等113站的最低气温跌破1961年以来11月最低气温记录等……

  这些极端冷事件的发生似乎跟寒潮变少引起些许冲突。对此,王遵娅解释称,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并伴随出现低温、大风、雨雪等天气,严重时对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和损害。

  值得关注的是,寒潮强度和频次的变化会受到全球气候背景,以及不同时空尺度环流和外强迫因子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增暖不均匀,北极地区的增暖幅度较中纬度和低纬地区都要大,这使得低纬和高纬之间的温度梯度变小,并进一步使得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环流经向度增大,从而让冷空气更容易向中纬度区域爆发。

  也有学者表示,全球变暖使得北极海冰加速融化,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这样,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南下进发,导致气温骤降。

  遇有持续低温冷冻天气时,大家对于全球变暖的质疑总是此起彼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表示,全球变暖是一种平均趋势,如果仅从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看,今后全球变暖的速度将会加剧是可能的,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除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努力状况外,尚难确定海洋等产生的升温或降温作用到底有多大,即自然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减弱或抵消人类活动因素。

  其实,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目前科学界已经认识到对未来2030年这种相对短尺度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性,但要明确回答全球气候近期变化的详细和可信的演变轨迹,仍需在数年之后。

(责任编辑:张雪)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1/02/t20190102_31162434.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5115.html 


[转载]【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已有 775 次阅读 2018-10-8 20:57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冷冬, 月亮赤纬角, 潮汐南北震荡, 地震海啸, 飓风台风 |文章来源:转载    推荐到群组  

【刘盈说天气】今年冬天提前了?今年冬天特别冷?看看国内权威专家怎么说

2018-10-08 18:42:0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作者:

  近日,有没有发现身边感冒生病的人变得很多?出门后有没有发现天气越来越冷?就连供暖期都提前了,伙伴们,重视起来吧!冬天提前了,这个冬天真的很冷!

  就此问题,我们采访到全球气候专家杨学祥,他表示今年冬天会比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都早,并且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25年,每年气温都呈现递减趋势,2025的冬天最冷!

  为什么呢?说好的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呢?大家不要着急,仔细想想,有没有发现2018年全球自然灾害特别多?台风、地震、飓风、海啸接踵而来,这是几十年来都未曾出现过的气候异常现象!

  杨教授表示,原因之一是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超级灾害链,这些自然灾害将深海冷水翻到地球表面,带来降温,从而影响全球温度的变化。很多人会说这岂不是与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相矛盾吗?不会的,因为温室效应并不是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这种超级灾害链带来的降温被称为“深海及其边缘强震降温效应”,与温室效应同为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因此,今年是一个“寒冷年”。

  一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今年自然灾害特别多?这也是第二个原因所在,杨教授称2018年为“灾害年”,他与几位相关气象专家在2月份总结出一套关于2018年灾害的预测顺口溜:“七级地震谁安排,三月走了,六月来!五月过度多留意,八月九月防大灾”。这则顺口溜成功预测了10月以前全球的气象灾害,为什么这么准!杨教授介绍道:根据月亮赤纬角,月亮赤纬角一直保持在186分和286分之间,通俗地讲,就是月亮赤纬角越大,全球气温越低。2014年—2017年角度小温度高,2018年是温度高往温度低过渡的一年,因此灾害多,2025年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这一年将全球温度最低!

  106,中国气象台发布预计107,长春会入冬,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记者又联系到吉林省气象台台长刘海峰,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入冬标准不一,需要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而定,吉林省今年会在10月末11月初之间的某一天入冬。

  小伙伴们,冬天马上来临了,秋衣秋裤准备好了吗?赶紧把羽绒服也翻出来吧!注意保暖哦,拒绝感冒,从刘盈说天气开始~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刘盈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810/t20181008_17920840.htm

http://news.cnjiwang.com/jwyc/201810/27404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9673.html

 

 

如何解释201812月的寒潮历史极值: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确实存在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2018年入冬以来,仅12月中央气象台就两次发布寒潮预警,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显著,多地气温刷入冬新低,甚至突破历史极值。

有人质疑,不是全球变暖了吗,怎么还这么多寒潮?

20181230,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近几十年来,年寒潮过程频次呈明显的减少趋势,但寒潮的减少并不表示它就不发生了,只要寒潮到来,就会带来剧烈降温。此外,全球变暖与寒潮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关系很复杂,并不是说全球变暖就再也不会冷了,在一定条件下反而可能更冷。

http://www.sohu.com/a/285726041_260616

世界气象学家解释2012年的欧洲寒流,回避了两个气候现象: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和拉马德雷。北极涛动和拉尼娜被公认为是此次欧洲寒流的成因之一,可是,为什么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的拉尼娜年不发生欧洲寒流?

张培群对全球变暖的看法很客观,他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全球变暖在2000年以前表现为连续发生暖冬,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一些阶段性低温,2006年以来基本每年1月份都出现了阶段性低温,有些时候12月份也有。这说明2000年以后,全球变暖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以《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为题在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发表自己的观点: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发生9.1级地震和海啸的合理结果。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90-1924年、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对应气候变冷波动时期;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对应气候变暖时期。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2000年以前,1977-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气温迅速变暖,1986-2004年中国发生连续18年暖冬;在2000年之后,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阶段和冷冬开始频繁发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4(拉尼娜年)、1957(厄尔尼诺年)、1969(厄尔尼诺年)、1972(厄尔尼诺年)、1976(厄尔尼诺年)中国东北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1955(拉尼娜年)、1957(厄尔尼诺年)、1964(拉尼娜年)、1969(厄尔尼诺年)、1972(厄尔尼诺年)、1977(厄尔尼诺年)长江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4950.html

 

相关文献

 

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杨学祥12,杨冬红1,安刚1,沈柏竹1

(1.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 2.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

 

摘要:季林的气候潮汐循环说和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的合理结果。

关键词:强震,强潮汐,气候强震,低温,太平洋十年涛动,强潮汐

 

1.  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

 

引人注目暖冬之争终于结束了,中国气象局宣布了刚刚过去的冬天全国的气温状况——比上个冬天低了0.9度,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全国气温较常年冬季偏高的省(市、区)10个,偏低的省份达18[1]

虽然直到2月中旬,关于冷暖的问题,还在不停的争吵,但是2月底,上海率先宣布《上海终结持续16年暖冬天气 频繁雨雪致气温偏低》,接着江西跟进宣布《暖冬之说打破 气象专家称"这个冬天很正常》, 江西省整个冬季气温偏低,与历史资料相比,全省偏低0.51.2左右。到了三月,宣布并非暖冬的省份越来越多,《二月北京天冷,“暖冬”被拉下马》、《辽宁今冬属“冷冬” 平均气温偏低0.7℃》、《频繁寒流终结华东“暖冬”》、山东省《连续18年的暖冬终结》、江苏《我省频遭寒流侵袭 终结18年“暖冬”》和武汉的《这个冬天平均气温不足518年暖冬画句号》。

2005年南半球夏季出现低温,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2月3日凌晨的最低气温低至7.1℃, 白天最高气温在16℃以下。墨尔本的最高气温从1日的36℃骤降至2日的13℃。这在地处南半球、2月份正值夏季的澳大利亚是罕见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21早上气温降到94,创25年来2月份最低温度纪录[2]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1957196919721976年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 的“冷位相”。其二, 20041226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这次地震是20世纪以来第二大强震,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智利大地震后,全球进入60-70年代的低温期,期间共发生7次大于8.5级地震。

 

2.  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110美国内华达山脉地区近日下了近九十年来最大的暴风雪。22,莫斯科和日本的降雪竟然超过了3从春节前一周至221的大半个月内,暴雪袭击大半中国。南方沿海、新疆、内蒙、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相继出现罕见低温、暴雪天气。近年最冷的一个冬天造成的恶劣天气、雪崩以及食物短缺,已经夺去了印度、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山区几百人的生命。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3]。根据郭增建的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而降低[4]

 

3.  强潮汐使地球气候变冷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56]。与深海强震影响气候的原理基本相同[3]

8年前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78]。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56]

 

4.  全球气候的准60年周期

 

韩延本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起自19世纪中期的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资料,得到它们存在约60年的准周期性波动的初步结果。该周期是它们的中周期波动的主要周期分量之一,它对调制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可起到重要作用。分析表明,该周期分量是时变的,周期长度在19世纪略超过60年,之后缓慢变短,到20世纪后期约在55年至60年间。所谓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似乎并未有打乱这一周期分量的存在[9]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57万公里;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2000年)分别缩短了7644万公里。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10]。潮汐强度也有准60年的周期变化,与木星的约12年的轨道周期相关。它们是全球及南北半球的温度异常变化60年准周期的原因。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ODP),与潮汐60年周期变化有关。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见图1)。如图1所示,“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中太平洋海面升高;“拉马德雷”进入“暖位相”,中太平洋海面降低。在冷暖位相交替时,中太平洋海面的升降变化破坏了原来的地壳均衡,调整后的地壳重力均衡引起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11-13]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1944年,1978~2000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对应。

1897~1912年为中国第一强震幕,1920~1937年为第二强震幕,1946~1957年为第三强震幕,1966~1980年为第四强震幕,1991~2002年为第五强震幕[14]

“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18901924194619772000年大致处于四个强震幕的边界附近,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与强震密切相关。“冷位相”初期和末期中国大陆的较强地震表明,第五强震幕可能延续到2008年。相关预测表明,2004(或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1年的误差)[5]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2004200720132019~20202029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第六强震幕大约在2020~2040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和强潮汐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累加等效应力可达107N[11-13]

 

5.  相关证据

 

目前气候变化与1,800年潮汐周期相关,在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强潮汐将深海冷水翻上表面,使气候变冷。潮汐强度减弱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56]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这也正是太阳黑子的蒙德极小值期,与小冰期对应。与之对应的中国华北第六地震活动期,延续了200多年,其间发生了4次8级地震,7次7级地震,其后的平静期延续了85年,未发生任何大于6级的地震[14]。潮汐增强、全球气候变冷和强震多发在小冰期的对应关系,为强潮汐激发强震、强潮汐使全球气候变冷和强震激发海啸使气候变冷提供了证据[13]

1给出了20世纪以来太平洋十年涛动、全球气候与地震海啸的对应关系。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的合理结果。

 

1 太平洋十年涛动、气温与地震海啸对比

Table 1 Contrast among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strongest earthquake and tsunami

时期

1889-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20世纪初低温

30年代增暖

60年代低温

80年代增暖

低温?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1919-1953

1954-1986

1987-2004

2005-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

 

时间

地点

震级

1906-01-31

哥伦比亚

Ms 8.6


1960-05-22

智利

Ms 8.9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

Ms 8.7

海啸死亡人数

500-1500


1061


300000

20世纪以来最强地震≥8.5

1900-1924

  2

1925-1946

   1

1947-1976

 7

1977-2003

  

2004 – 2005

   2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在南半球的南大洋交汇混合,与环南极大陆的海洋环流——西风漂流相连接。环南极海冰,特别是德雷克海峡的海冰控制了环南极海流流量。我们称之为海冰气候开关效应[12]。印度洋表面海水变冷导致南大洋海水低温,德雷克海峡海冰融化变少,秘鲁寒流增强,是南半球今年夏季低温的原因,与此相对应的是,2005年东太平洋海洋表面升温突然中止,20049月至20052月的弱厄尔尼诺事件提前结束(见图3)

 

6.  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有准60年周期,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季林的气候潮汐循环说和郭增建的海震调温说,阐明了冷气候、强潮汐和强震相互对应的物理机制,对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的气候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潮汐增强、全球气候变冷和强震多发在小冰期和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关系,为强潮汐激发强震、强潮汐使全球气候变冷和强震激发海啸使气候变冷提供了证据。中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地球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1226印尼发生了地震海啸的合理结果,大洋地壳跷跷板效应和德雷克海峡海冰气候开关效应得到验证[15,16]

 

参考文献

1.  于晶波. 今年“暖冬”不够暖. 金羊网 2005-03-03 15:22:57.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03/content_858645.htm Yu Jing-bo. It is not warm in winter this year (in Chinese). [EB/OL].[2005-03-03] Golden Sheep Net.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3/03/content_858645.htm

2.  王小玲, 王启祎. 南半球遭遇夏季低温. 日期: 2005-02-22. 国家气候中心.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Wang Xiao-ling, Wang Qi-wei. Lower temperature in summer in Southern Hemisphere (in Chinese). [EB/OL].[2005-02-22]. Chines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http://ncc.cma.gov.cn/Website/index.php?ChannelID=2&NewsID=518

3.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Zengjian.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J].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2002, 24 (3): 287. (in Chinese)

4.  杨冬红, 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J].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Testing the theory that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J].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 2005, 27 (1): 96. (in Chinese)

5.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PNAS, 2000, 97(8): 3814-3819

6.  Fred Pearce, Tidal warming: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 2232: 12

7.  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Nature,1993,365:143~147

8.  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9.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M]. :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Ren Zhen-qiu. Some problems about global warming (in Chinese). In: Ding Yi-hui. Researches o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 and effects. Beijing: Chinese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7.43~48.

10.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1.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J].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Energy exchange among atmosphere, ocean and lithosphere[J]. Global Geology. 2004, 23(1): 28-34 (in Chinese)

12.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J].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Yang Xue-xiang. Reason and evidences for El Nino Event [J]. Ziran Zazhi. 2004, 26(3): 151-155

13.              杨学祥, 韩延本, 陈震, 乔琪源.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ue-xiang, HAN Yan-ben, CHEN Zhen, QIAO Qiy-uan.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J]. 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2004, 47 (4): 616-621.

14.              马宗晋, 杜品仁. 1995, 现今地壳运动问题[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0, 99-102. Ma Zongjin, Du Pinren. The problems on recent crustal movement (in Chinese).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5. 101.

15.              杨学祥. 厄尔尼诺年需防低温冷害. 2004-9-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426 Yang X X. Low temperature will occur in El Nino. [EB/OL].[2004-09-08]. Guang Mimg Net.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426 (in Chinese)

16.              杨学祥. 请给出“暖冬”预测失败一个科学的理由. 2005-3-22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352 Yang X X. Give us a scientific reason for that “warm winter” prediction is wrong. [EB/OL].[2005-03-22]. Guang Mimg Net.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3352 (in Chinese)

 

Why the “warm winter” for 18 years is over

YANG Xue-xiang1,2, YANG Dong-hong1, AN Gang1, SHEN Baizhu1

(1.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 2.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12)

 

   Abstract: Lunar oscillations explain an intriguing 60-year cycle in the world’s temperature. Strong tides increase the vertical mixing of water in the oceans, drawing cold ocean water from the depths to the surface, where it cools the atmosphere above. Keeling and Guo Zhengjian believes that the strong tides and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ocean and its margin is one of thermostats for adjusting climate. Th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ocean bottom can bring the cool waters at the deep ocean up to the ocean surface and make the global climate cold. So, earthquake,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are close together.

Keywords: strong earthquake, low temperatur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strong tides

 

文献来源: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155130.html

上一篇:1月3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9年1月3日晚报
下一篇:沙尘暴袭击澳大利亚 百米“沙墙”遮天蔽日 关注12月潮汐组合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