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学术评价的个人体会 精选

已有 11044 次阅读 2020-2-24 13:07 |个人分类:科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学术评价, 同行评议, 学术职业研究者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文件《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 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及科技部文件《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引发人们对学术评价议论纷纷。学术评价包括许多方面,如学术工作的重要性、新颖性、挑战性、影响力等。前述文件的落实,意味着同行评价将起更重要的作用。

 

学术职业的从业者,以通讯或者会议的方式评审同行的稿件、基金、奖项、职称等,是职业工作的一部分。评审者对此应该有平常心。仅是受委托承担评审工作,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变得特别高明。因此还是要尊重其他同行的评价,在评价有矛盾时仔细权衡择善而从,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此我有些个人体会。我的工作领域主要是基础性研究,因此下列体会也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性或者开发性的研究。

 

首先需要明确,基础性研究中的学术工作都是通过论著体现。特别是近两三百年以来,随着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学者间交流工作进展的主要形式是论文,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著作和讲演等。

 

学术评价最有分量的依据,无疑是同行公开发表的意见。虽然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突破,当时的同行并没有恰当的评价,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同行意见的重要性。原因有两点:其一,这类工作很少,因此遇到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同行无法提供正确意见时,也没有其他评价方式。

 

同行公开意见的狭义理解就是在公开发表论文中的评价。通常,评价者的学术地位越高,评价的分量越重。这并非迷信权威,而是有一定道理。虽然名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时候,但一般不至于故意瞎说。毕竟学术信誉来之不易,不会轻易毁掉,自取其辱。发表评价意见的期刊也是个因素。在统计意义上,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有保证的可能性更大,虽然不能以均值推断样本。

 

广义些理解,他人引用其实也是种同行评价。不仅是绝对的引用数目,而且还有引用者的领域和地域分布。受到广泛引用,那怕没有正面的评价,毕竟也是说明有一定影响。影响不能完全等同于质量,但完全没有影响的高质量工作,尽可以等到有了影响再评价。还需要注意,不同学科和方向,引用情况差别很大。发表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个参考指标。影响因子并非越高越好。如果论文发表期刊影响因子很高,但论文本身引用较少,这其实也反映了同行的看法。也就是说,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如果没有相应数量和广谱分布的引用,学术质量或许存疑。

 

说点儿题外话。他引数目其实是所谓学术民主的体现。学术民主当然包括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并不能因此认为所有意见同样重要。在统计意义上,不能在被检索期刊上发表的意见,权重很可能会小于在那些期刊上发表的意见。因此,他引的数目是不能忽视的参数。

 

还有种容易忽略的同行评价,是作者在论文中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例如,“本文首次提出……”。有时候,工作的意义在发表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可能在自己的后续工作中解释说明。这种在发表论文中的公开主张,至少得到了审稿人和处理稿件的AE或主编的认可。因此也是种同行接受或认可的评价。有些投稿人或者申请者,在投稿信或申报材料中很强调自己工作的价值,而在自己的论文中也没有类似的说明。如果没有他人评价,这种情况特别要慎重考察。这种考察尤其应该在通讯评议时进行。

 

总之,对基础性研究的评价,首先是看公开发表的同行评议,尤其是权威人士和/或重要期刊会议上的评议。其次是看引用数量,尤其是与同领域/方向/期刊论文比较的他引数目。最后是看经过同行评审的自我评价。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个人觉得对职业研究者而言,破“四唯”也好,破“五唯”也罢,其实都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唯实。不唯上,不跟风。做出高质量的工作,以恰当的方式发表。最后,借用郑板桥的《竹石》与职业研究者共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论文与评价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0220-1220135.html

上一篇:疫时记事:风月同天
下一篇:夜半水声

22 郭战胜 王安良 马军 代洪华 王启云 廖建岗 姚青 孙颉 范振英 王卫 王代平 黄永义 郑永军 朱志敏 向左甫 武夷山 汪磊 周忠浩 蔡宁 高友鹤 文永蓬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