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已有 4897 次阅读 2007-12-13 05:0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关键词:学者

  切实推动学术研究, 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1996年8月5日)         

 

现在重发这份报告在黄安年的博客上。

***************************************************

黄安年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通讯》1996年第3期;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4月27发布;2002年8月19重发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黄安年

 

各位顾问、理事, 暨全体到会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向各位会员代表汇报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请予审查。本届理事会是199385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上选举产生的。三年来,在广大会员、顾问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 进一步做好会刊的编辑工作, 提高刊物质量

为了积极推动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扩大美国史研究的社会影响,也为了更好地发挥会刊交流信息、探讨问题、联络会员的作用, 《美国史研究通讯》自第七届理事会以来,共编辑出版12,累计70余万字,发表各类文章、简讯等200余篇, 其中学术专论26篇、译文11篇、序跋8篇、书评26篇、学位论文提要12,还介绍了40余种美国研究著作的出版信息;对版面和栏目均作了较大的调整, 先后辟有学术动态、史学述评、学术短论、学界人物、学者论坛等栏目。经过个方面的持续努力,会刊的学术性有所提高,信息量明显扩大,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一直是联络会员、交流信息和探讨问题的重要园地,基本上达到了办刊的目标。

 

《美国史研究通讯》(前身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通报》)自创办以来到今年6月已经出版71期了。记得上届年会刚结束,复旦大学姚椿龄和杨宇光同志曾在《美国史研究通讯》1993年第3期上发表《年会后话》的一文, 文中的一段话表达了广大会员的心声。该文写道:“这份通讯标志着研究会的学术存在,也确实起了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作用。许多同志所以对美国史研究会维系着感情,通讯是起了不可忽视的纽带作用的。这份通讯办的期数之多,内容之充实,在我国众多的学会中,恐怕还不多见。”    

 

会刊的编辑和出版得到了理事会的指导和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在没有稿费和任何其他回报的情况下,许多会员包括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踊跃赐稿极大地丰富了会刊的稿源,在来稿中有高质量的学术专论,有探讨学术问题的争鸣文章,有批评不良学风的评论,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学术消息和短论,这些文章是提高刊物质量的有力保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会刊的出版遇到严重的经费困难时,我会常务理事、兰州市委宣传部武文军研究员曾慨然出资承担1993年第4期和1994年第1期的印刷出版工作, 我会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麦龙先生捐赠人民币1000元资助1994年第2期的出版;不少会员主动缴纳赞助性会费以赞助我会会刊的出版,以及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富布赖特学者唐纳德·魏森浩(Donald Whisenhunt)先生捐赠和募集资金合人民币约1100元,反映了美国朋友对《通讯》的关注。所有这些慨然相助,是会刊能够出版的财力保障。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上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的会刊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面貌。我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剑鸣教授为《通讯》的编辑做了大量具体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此, 理事会特代表全体会员,对所有支持会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人士和编辑部的工作会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但会刊的编辑出版依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经费极其紧张。由于物价上涨而研究会经费并未相应增加,加以此次开会支出甚多,因此本次年会以后会刊的维持费用将发生严重危机,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连续性能否坚持,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和秘书处多方筹措资金,设法渡过难关。目前我们已高兴地获悉武文军研究员已再次表示将赞助出版1997年的两期通讯。第二是稿源尚待扩大。会刊主要是一个提供信息和交流意见的学术媒体,因此特别欢迎短小精悍而信息丰富、见解新颖的论文、争鸣文章、学术短论、治学体会、学术信息、出版消息、会员动态等方面的稿件,并请会员在投稿时尽量寄给秘书处《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组,勿寄个人,以免延误。第三是刊物的印刷装订质量有待改进。我们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会刊的质量一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筹备、召开“中美城市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1993年底始,理事会就把筹备和召开这次会议作为带动整个研究会学术活动的重点。现将筹备经过报告如下:

    1.  1993年10月7, 研究会在京举行理事长和秘书长会议,讨论了筹办1996年国际学术会议和中国美国史年会的构想, 提出了基本思路, 明确仍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为主题, 以美中城市发展比较研究为重点,以争取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为目标,制定方案、分阶段实施, 求得国内外的广泛赞助。为此秘书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和修订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简介>>(中、英文本) (其征求意见稿见《美国史研究通讯》1994年第1期、第4)。为了推动中美城市比较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在《通讯》提出了《中、美城市发展比较研究选题》(1994年第4),通报了中外学者对开展中美城市比较研究的反响(1994年第2), 编辑了《美国城市史研究论文目录(中文)(1994年第3),提供了美国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1989--1993年出版的 Bibliography : 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的汇总复印信息(1994年第1)1995123,在京理事和部分会员代表在北大举行会议, 1996年年会和国际会议的准备工作交换了意见, 会议就地点、时间、国际国内会议的协调、论文提交,筹款等事项进行了讨论。

 

    2. 经过多方反复磋商,1995年4月5,举行了京津地区理事会, 专门讨论了拟在长春举行1996年国际会议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的筹备问题。东北师大美国研究所所长王旭教授专门介绍了会议筹备设想。会议就资金筹措、会议主题、邀请代表名单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至此, 会议的筹备运转开始进入具体操作阶段。1995515, 我们向海外发出了关于举办国际会议的第二个通报(Second 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omparative Studie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19956,秘书处在《通讯》中正式发出了《关于召开“中美城市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八届年会的通知》(1995年第2), 宣布会议于19968月在长春举行。随后,《通讯》陆续通报参加国际会议和年会的论文题目。199583,京津地区理事会扩大会议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举行, 集中讨论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暨国际会议的筹备进展等问题。19962, 秘书处和东北师大美国所发出补充通知宣布:“各项准备工作正在逐一落实,进展顺利,可望于1996859日在长春如期举办。”(载《美国史研究通讯》,1996年第1)

 

    3. 会议筹备几经周折, 曾遇到经费、承办单位等多方面难以预料的困难,这里特别要感谢丁则民先生和王旭、梁茂信等会员的辛勤工作, 否则,我们不可能如期在这里举行盛会。83,京津地区理事们集会研究筹备国际会议和年会遇到的严重困难, 商量对策。8-12月间东北师大的会员们经过多方奋力, 终于取得突破。

 

4. 在筹备工作进展顺利的情况下, 1996年3月28, 京津地区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召开, 王旭再次专程来京研究。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国际会议的筹备情况,包括资金筹措和预算、海外与会代表联系、论文申报、国际会议日程安排、会务筹备以及会议的组织及其成员等情况; 还就第八届年会的日程、论文集出版、两种奖学金事宜、酝酿新一届理事会改选等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在这以后筹备工作加紧展开。有关方面的资金陆续到位、国外代表与会情况陆续明朗、国内会员积极撰写论文、会议日程的大体安排开始具体化、有关食宿交通等事宜逐一联系确定, 大会筹备委员会向国外和国内代表陆续发出了会议报到细节的通知。期间通过E-MAIL与国内外代表进行联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9-10,黄安年趁赴长春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之机,与丁先生、王旭、梁茂信等同志就国际会议与年会筹备事宜交换了意见,并实地考察了会议地点的食宿与会议安排,对需要进一步落实的问题做了安排。所有这些情况均及时向理事长和秘书长进行了书面和电话通报。至此,会议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今天, 我们终于能够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会议, 是和许多方面同志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我代表理事会和秘书处向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贡献的所有单位和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联合举办这次会议的东北师范大学校系的领导,对美国研究所的丁则民先生、王旭等会员的全力支持和令人满意的筹备工作表示最诚挚的敬意!我还要特别感谢美国朋友、香港朋友为大会的慷慨解囊! 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祝立明先生慨然相助, 将在会后出版本次会议的论文集。感谢一切以不同方式支持会议的会员朋友们!这次盛会, 有些老顾问和会员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与会,但都曾专门来信说明, 如苏州大学张梦白教授、山东师大刘祚昌教授、四川大学顾学稼教授等,刘祚昌教授还写了贺信并寄了100人民币表示对会议的赞助。由于,广大会员的热心支持, 到今年6,提出论文题目的国内会员已有近50, 其中涉及城市问题的论文29篇。

 

. 为奖励中国美国史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基金,组织评奖活动

    1992年12月12王霈、万心蕙两位爱国美籍华裔夫妇正式通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长黄安年, 捐赠金额一万美元,以其利息奖励中国美国史优秀博士、硕士论文。随即开展了万心蕙奖学金的评奖工作, 1993年8月1, 第一届奖学金委员会经评选和投票决定授予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生郭尚鑫的硕士学位论文《美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基督教(1865-1980)》二等奖。199385正式签署了《关于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为奖励美国史优秀博硕士论文设立万心蕙奖学金基金的议定书》。同日,成立了张友伦理事长为主任、丁则民、李世洞、刘祚昌、黄安年、张友伦为委员的第二届奖学金委员会。这一奖学金是中国美国史学界的首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对于从事美国史研究的博士和硕士生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和可贵的支持。19956,万心蕙奖学金委员会通报开始受理19931995年毕业的美国史博士生、硕士生申请奖学金。到19966月下旬,已经申报的博士和硕士论文共10,其中博士论文6, 硕士论文4篇。

 

    还在1993112,黄安年以万心蕙奖学金代理人的名义向会员通报了基金情况。1995113,黄安年自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取出利息930.86美元,合人民币7721.3元。1996626黄安年将该7721.3元人民币本息共8101.24元移交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 以供发放奖学金和奖学金组织工作之用, 一万美元的基金则继续存中国银行总行。

 

    根据万心蕙教授的心愿, 我们还积极办理了有关万心蕙奖学基金的公证事宜。19965月中,万先生写信给黄安年附寄1996521有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县法律公证人Leagh A. Johnson签署盖章的公证声明, 其中文本内容如下:

    “我俩于19921212致信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长黄安年教授捐赠一万美金,以利息作为奖励全国优秀美国史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永久性奖金,该基金现存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帐号0310084576,代理人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

      为此特到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县法律公证人处,当面签字,以证属实。

                                  捐赠人    (签字)

                                          万心蕙 (签字)

                                              1996年5月20

       英文文本在签名栏中有王霈、万心蕙的英文和中文签名,另有美国公证人的签名。      Witness: Notary Public Dallas County, Texas, U.S.A.

                                  Leagh A. Johnson (盖章)

 

    万先生在信中谈到在她办理公证考虑时说:“这就是怕人心不古,将来你们这个不属任何固定单位的临时组织,有了问题、纠纷,可在当地官厅解决,不用跑到国外来打官司。”在这里, 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会对万心蕙先生和王霈先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我还要告诉大家万先生在身患重病与死神搏斗的情况下,还几次来信关心我会的工作。万先生在47给黄安年的信中说:“很出你们意料之外,也出我意料之外,313发现我得了癌症。”“现在是拿两本书都能引起痛,给中国各校买书的事,是到此完结了,中国当然也去不成了。”5月中万先生来信说:她“寸步难行,饮食难进”。信中还对奖学金的申请和办法提出具体建议, 同时,专门写了一页“呈中国美国史学会 建议领先改革学术会议中的官僚习气”的信,信中结尾称:“恕我这临近生命终点的炎黄子孙,冒昧呈词, 我本是愤世嫉俗的刻薄人,到现在也无须掩盖,说一些别人心中也有,而不敢说的话, 何惜千秋辱骂!”万先生病重消息传来, 研究会和许多会员曾写信给万先生表示慰问, 期望她及早摆脱危难缓解病情。我会顾问杨生茂教授还曾特地赋诗一首“以示敬意和遥念,并殷切希望早日康复,以续宏愿”, 诗云:

             青年时分寻道忙,      浮舟背井远离乡。

             英华多为生计累,      暮岁喜圆赤字情。

             余辉洒润桑梓土,      绿草芳茵志懿行。

             痛斥天公无常量,      八载功德啸长空。

 

    这里, 我也想特别说明今年6月下旬,已是87年岁高龄的我会顾问张梦白老教授分别写信给张友伦理事长和黄安年秘书长通报情况, 今年二月他的老伴不幸病逝, 张老悲痛万分,决定将多年的家庭积蓄和海外校友的“尊师金”、学校给的“特别慰问金”(共计2500美元和人民币20000)捐赠苏州大学,设立张梦白、顾念椿奖学金, 3月27捐赠仪式隆重举行。苏州大学校报、《扬子晚报》、《姑苏晚报》等作了报道。张老说:“一生当教师,所设基金数目当然不会大,只是报答昔日学生的厚爱和学校的关怀,表示一点心意而已,这样处理也使我能略有安心一些。”在这里,我愿意代表理事会对张老这种无私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 举办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奖评奖活动

在天津社科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华庆昭教授的提议和支持下,我会和天津社科院美国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组织了“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奖”评奖活动,199583, 京津地区理事会议讨论了实施方案, 会议对华庆昭教授慨然捐赠奖励优秀论文的举措深表谢意, 并委托秘书处具体操作落实。在《美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3期、《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等刊登评奖启事,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工作。此次活动的宗旨是回顾和总结近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就,推动国内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奖励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反响的优秀美国史研究论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天津社科院美国研究中心于1995810签订《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的议定书》,由天津社科院美国研究中心出资人民币1.2万元,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具体负责评奖活动。

 

第一届中国美国史史研究优秀论文奖评奖委员会的名誉主任是杨生茂教授, 主任张友伦教授, 成员包括王旭、华庆昭、刘祚昌、余志森、李世洞、张友伦、胡国成、黄安年、黄柯可九人。此次评奖受理1990-1995年间用中文公开发表的美国史学术论文,申请者不限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这一活动获得众多美国史研究者的热烈响应, 19955,共收到申报论文32, 涉及美国的历史与现状、内政和外交、法制和社会、经济、科技和地区发展、种族和移民、思想和文化、史学等诸多领域。申报者所在的单位具有广泛性(来自26个单位), 请奖论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美国史研究的进展,有不少文章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体现了我国美国史领域的研究水平。申请者多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中青年美国史研究者,其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就年龄段来说,1935年生到1965年出生的学者均有,其中1961年以来出生的学者12,1941年前出生的学者5人。评审工作采用计分核定奖级的办法评分标准包括选题、资料、学术价值、写作水平、社会反响五个方面。19965月中,各地评委陆续收到评奖办公室寄达的申请材料。各位评委都一本公心,细致认真审读各篇论文,在反复斟酌后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分数,评奖办公室在各位评委打分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得出每篇论文的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依次确定获奖论文及其奖级。所评出的10篇论文,因富于新意的选题、翔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和流畅的文笔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过这次评奖工作也有一个很明显的不足,即有部分高质量论文的作者未参加申报,特别是老一代学者的成果未能得到反映。此次评奖活动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的是天津社科院美国研究中心主动出资、华庆昭教授大力筹划。华庆昭先生这种以学术为生, 关心国内美国史研究、推动学术事业发展的善举,赢得了国内同行和我会广大会员的深深敬意。还应感谢积极参加申报的各位学者、评委会的各位委员和具体操作的秘书处工作人员,和《世界历史》,《美国研究》编辑部, 没有他们的热情支持和辛勤劳动,评奖活动也不能获得这样的成功。

 

. 积极开展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刊物的学术信息交流

     三年来, 我会会员与国外同行学术团体和学者的联系日趋广泛, 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和进修的会员明显增多, 国外同行来访也连续不断。1995421,东北师大美国所与美国学者成露西(Lucie Cheng)教授和移民局前局长艾伦·C. 纳尔森(Alan C. Nelson)博士举行电话会议, 就当代美国移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美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2)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自19929月起,《美国历史杂志》主编戴维·西伦(David Thelen)正式通知该刊聘任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三人为中国特约编辑。其后我方特约编辑在向美方介绍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著作、论文和博士论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3年春向美方提供1990-1992年间国内出版论著的推荐书目外, 1993年秋至1996年春先后寄出六批推荐论著目录。这些论著都是三位特约编辑根据1993年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果, 经过认真选择,按三人一致同意的原则, 向美方提供的。它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三年来的美国史研究成果,对于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将会起积极作用。据粗略统计, 19931019965, 我方先后向美方共推荐的1993-1995年出版的中国美国史研究著作有22部、美国史论文120篇、美国史博士论文9,19939月号到199512月号已经《美国历史杂志》上发表的目录共190, 其中论文141篇、著作42部、博士论文7篇。这些论著包括1990-1994年间我国学者的美国史研究成果,涉及非洲裔美国人、农业和农村史、档案和文献、企业和经济学、内战和重建、殖民地和革命时期、教育、外来移民,种族和国内移民、印第安人、知识和文化史、国际关系、劳工、法制和宪法、军事、政治、宗教、社会史、社会福利与公共史、概述和教科书、技术和工业、理论和方法、都市和市郊、妇女史、南方史、西部史等31个领域。在数量上以国际关系领先(65), 其次是政治(17)和企业和经济学(11)

 

  还要提到中美学术信息交流的直接成果之一是《美国历史杂志》自1995年以来已经开始陆续发表对中国学者美国史著作的书评,从目前来看,这些著作也与我方推荐书目相一致,书评人则由美方自己物色海外的学者撰写的。

 

  我们和美国城市史协会(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等学术团体也有学术联系。我们的一些会员和《美国历史杂志》主办的Connections保持信息联系。李剑鸣教授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一致推荐的Connections在中国的专门撰稿人。我会会员粱茂信于19934月参加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在加州阿纳海姆市主办的年会暨1993年美国历史研讨会。顾宁于1994年参加了美国历史学家组织在印第安纳大学召开的座谈会,并介绍了中国的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状况。此外, 我们和中国留美历史学家组织(CHUS)也有一定的学术联系。

 

   此外, 在四川大学顾学稼教授的主持下, 1994523-27,举行了“ 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化学术讨论会”, 会后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在1994年底出版了顾学稼等编的《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 顾先生还免费赠书美国史研究会300本。今年614, 顾学稼教授在给黄安年的信中说:“以往三年,每年5月我都在川大主持一个国际学术讨论会, 经费全靠美国的几个基金会提供, 明年还打算继续, 题目可能是‘革命与改良’这样一个理论性问题。”川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富有启示的经验。但愿各位会员和所在单位都能各显神通, 为美国史研究的繁荣昌盛作出各自的贡献。

 

. 推动有学术价值的论著和译著出版

理事会鼓励有学术价值的美国史专著, 通过申情中华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以及其他途径获得出版赞助。上届年会及国际学术讨论会等的学术成果,由黄安年、李剑鸣、苏格、黄柯可、王德树五人组成的编委会经过认真研究选编,定名为《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 由东方出版社于19946月出版。

 

    需要提到的是,由在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资助的著作,其中大多数是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 1994年度获得资助著作的13部中有11部书稿的作者是我会会员 (杨生茂、陈海宏、胡国成、何顺果、张少华、梁茂信、王玮、杨令侠、赵学功、项立岭、杨玉圣)   

   

在众多有价值的美国史研究成果中, 我会顾问刘祚昌教授著《杰斐逊传》和罗荣渠教授著《现代化新论》均获首届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一等奖,我会顾问刘绪贻教授主编的《战后美国史》获历史学二等奖,这也是我们美国史学界的光荣。还要提到, 我会会员李道揆教授著《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曾获中国社科院1978-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当然, 还有其他一些会员获得了各种类别的奖,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 推动各会员所在单位积极开展美国史研究的协作和学术活动以及书评、学术争鸣

三年来,美国史研究会会员较多的单位,积极开展了美国史学术活动,显示了各单位学术群体的实力,其中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东北师大美国所及南京大学历史系、四川大学历史系、山东师大历史系、北京师大历史系的美国史研究等, 均有活动开展和信息报道。

 

三年来,我会在推动加强书评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仅《美国史研究通讯》1993年第3期至1996年第1期上发表的书评已有30, 虽然还不能尽如人意, 但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 如李世洞教授的《精神产品也要打假》引起不同反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刘绪贻教授的《不能这样谈历史》一文批评了某些有影响的报刊发表涉及美国历史报道中的严重的史实性错误,体现了美国史研究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和对普及美国史知识的高度关注。目前出现的一个可喜现象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出现了好的兆头, 但愿这能推动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值得提出的是,

 

我国学者的一些著作已经引起国外学术刊物的注意,如华庆昭教授著的《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和时殷弘教授的《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等(见《美国史研究通讯》1996年第1)

 

尽早完成自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即已规划和实施的大型《美国通史丛书》,是广大美国史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在本届理事会期间,我们高兴地看到继《战后美国史,1945-1986》和《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出版后, 《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及《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相继面世, 我们衷心盼望该丛书的另外两部著作能尽早出版。

 

. 发展新会员, 联系在国外的会员

    在第七届年会以来,我会共吸收新会员54名,同时对会员缴纳会费情况进行了清理。目前和本会保持联系的会员共360余人。但会员的分布仍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京津(100名左右)、华北(25名)、东北(26名)、华东(80名左右)、中南(34名左右)、四川(19名)等地区,而华南、西北、西南(四川除外)等地区的会员较少。在发展新会员时,我们应注意吸收一些关心国内美国史研究、支持我会工作的人士入会。但未能解决好在边远省份发展会员的工作。

   

 1992年以来, 理事会加强了与国外会员的联系。理事会重申对在国外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的规定,不得代表本会在国外进行不符合本会章程的活动;在国外一年后, 须向秘书处交纳会费; 否则属自动退会; 新申请加入研究会的在国外的学者需两名会员介绍,其中一人为理事。目前在国外的原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共有数十人。

 

. 完成民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部署的任务进行学会每年一度的年检工作

根据民政部的文件精神,学会秘书处每年一度按规定认真做好年检工作。顺利通过年检。1995213-14,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举行世界历史学科的学会、研究会负责人会议,汇报学会近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与交流经验, 并提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分支学科发展状况的回顾,主要成就与进展, 国内外发展分析及今后发展方向, 为国家社科“九五”规划作准备。黄安年代表我会出席会议并系统汇报了《近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工作》, 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基本情况、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工作、中国美国史研究概况、近年来我国的美国史研究与美国的研究比较分析、对90年代后期开展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建议等五个部分。( 全文发表在《美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1期和第2),其中第五部分包括关于今后开展美国史课题研究的建议和关于今后开展美国史研究的方法建议, 是经在京部分理事及征求杨生茂等顾问意见后形成的基本设想。今天看来, 仍然有它的参考价值。在这次汇报中,我们还附送了几个重要学术信息的研究资料和附件, 其中《1988年以来中国美国学领域的学术活动》,《美国历史杂志>学术成果目录中的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史博士论文部分目录》(见《美国史研究通讯》1995年第1)1990年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博士和硕士论文目录,《美国历史杂志》1993年以来登载我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目录等,具有综合资料的价值。

 

. 积极参与祝贺或纪念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活动

    在上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 我们曾建议“今后凡我会会员喜奉80华诞的都要有所表示,以此为开展学术活动,联系会员的一项内容。”1995510,恰值黄绍湘先生80华诞,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张友伦专门发了贺电,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安年代表本会理事会专程登门向黄先生表示衷心祝愿。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为喜迎杨生茂先生的80华诞,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 积极筹备出版纪念文集, 许多会员应邀为文集供稿, 这部文集将于近期的面世。

   

还要提到199410, 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为了回顾和总结三十年所走过的历程, 举办了建室30周年庆祝活动,该室编写了《1964-1994年研究教学成果目录》, 张友伦先生作了《三十年的艰辛和喜悦》的报告(载《美国史研究通讯》1994年第3),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和一些会员专门发去了贺电和贺信。

 

    今年44, 我会会员、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教授不幸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那具有独特开创性的学术研究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发了唁电,表示最沉痛的悼念,许多在京会员参加了罗荣渠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本届理事会任内,我们的老会员贵州大学历史系宋子海先生于1993814不幸去世,理事长张友伦和我会秘书处分别致电表示沉痛哀悼。在次期间,不幸与世长辞的还有徐州师院历史系的张芬梅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些长期从事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良师益友!

 

十一. 坚持加强理事会的自身建设, 民主办会, 廉俭办会, 收好和管好会费

上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提到, 研究会是一个学术性的群众团体,理事会和秘书处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工作, 除为了日常工作的的顺利开展,特聘专职秘书马梅秀先生并略致薄酬外, 概无分文报酬,且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同时,作为全国性学术团体,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但研究会的经费又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学会负责人、理事和工作人员要有献身精神、廉俭精神和民主精神。本届理事会坚持和发扬了这种精神。理事会和秘书处十分注意对重大问题的集体协商, 注意征求未与会的理事长、常务理事的意见。199310719951231995451995831996328, 我们多次召开了学会负责人、常务理事一级的会议。虽然这些会议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 但是事前均征求过其他常务理事听取意见, 或及时通报会议结果。

 

    我们认为, 理事和顾问不同, 理事必需理事而不应徒有虚名。还在199310月的理事长、秘书长会议上,我们就提出了对理事的五点要求(见《美国史研究通讯》1993年第4), 其中强调“一. 应带头按期缴纳会费;. 应每年至少向《美国史研究会通讯》提供1-2篇稿子。”据了解, 迄今个别理事并未做到这一点,从秘书处的工作角度来说,可能部分原因是督促不力, 我们不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再出现这种情况。关于会费,199385通过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章程》第5条中明确规定会员应“按期缴纳会费”。需要特别提出的迄今是已有20多名会员自动缴纳了50-130元不等的赞助性会费(名单分别见各期《通讯》),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致以深切的谢意!目前,还有少数会员既未申明退会、又长时期不交纳会费,我们希望在新一届理事会期间,加强对会员的联系和管理,进一步减少这种情况。

 

    三年来, 理事会和秘书处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是:

    1. 研究会经费短缺依然是妨碍学术活动开展的最大难题。经验一再证明, 学术活动是精神产品, 绝不能商品化;但学术活动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样是寸步难行的。作为法人学术团体, 我会有权经营非盈利性公司, 需要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广开财源。我们务必设法突破仅仅依靠“皇粮”度日或个别人和单位救济的被动局面, 依靠广大会员和热心本会的企业界、社会团体及个人, 使学会活动有充足的物质后盾。为此, 建议新一届理事会的常务理事会在必要时对会章作相应的修改。

 

    2. 我会的对外联系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远远不够。我们要更多更快地了解海外的美国史研究,也要让世界更多更快地了解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期望新一届理事会在这种双向交流中做出新的成绩。其中尤其是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信息交流, 加强与在美的美国历史学术团体的联系、加强与港台学者的联系和交流。

 

    3. 目前, 我会基本具备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公开主办的学术刊物的学术编辑条件,但足够的经费依然是主要困难,殷切期望新一届理事会于进入21世纪前在这一问题上能获得突破。

 

    4. 管好、评好现有奖学金。争取在中国美国史学界设立更多的奖学金,无疑是推动美国史学术研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建议新一届理事会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

 

    5. 开展地区性的专题性、中小型学术活动,仍然是今后经常性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期望。在这方面要加强沟通,及时交流信息, 做好组织工作。

 

    6. 我会会员分布仍然很不平衡。建议今后采取切实措施在边远地区及涉美领域吸收新会员,开展活动, 鼓励学术“支边”。

 

    7. 目前我会会员中的老会员退休和离休的占相当的比例, 新生力量大量涌现;在充分发挥中青年生力军作用的同时, 与有效地加强老会员的联系,发挥老会员的作用,这也是研究会保持学术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第八届年会的召开, 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即告完成。我们在研究会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有待改进之处,恳切希望广大会员惠予批评。本届年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我们相信, 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 我会的工作定在本世纪末最后三年的1996-1999年间取得新的进展。

 

    祝愿新一届理事会精诚团结,奋发工作,力争跨入21世纪美国是研究的新台阶。

                                  1996年8月5

 

(本报告由黄安年主要执笔, 李剑鸣、杨玉圣参与起草初稿, 由黄安年综合后以书面形式征询理事长、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和个别常务理事意见, 再由黄安年集中后修改定稿)

 

[2002年4月27说明:《切实推动学术研究,开创跨世纪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1996.8.5)》发表在《美国史研究通讯》,1996年第3,4-12页。    报告还就本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会费收支情况作了简要报告,包括本届理事会的财务收支情况、本届理事会的会费收支情况。公开发表时略去。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2002427网上首发。]

 

[2002年8月19说明:重发时分上、下篇]

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8月19重发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12555.html

上一篇:再谈静心读书、潜心治学——从在美国家档案馆中发现南京大屠杀铁证说起
下一篇:开幕词----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2002年10月19日)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