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73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yn7311

博文

“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对抗“科研焦虑” 精选

已有 5022 次阅读 2021-12-12 17: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以“人老不以筋骨为能”的态度来减缓科研焦虑


1) 为什么科研焦虑感越来越强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从事科研的人员大幅度增加,高校里面新增了大量的博士点、所培养的博士数量也大幅增长。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04年左右我在一所211高校工作时,全校当年发表的SCI\EI检索论文被贴在玻璃橱窗里,如果是现在,估计一个实验室发表的SCI论文都能把这个橱窗塞满了。

image.png

 

招收的博士多了,当然要分出高低上下,最简单的规则就是论文的分级和数量的多少,在校博士生为了谋个好前程,当然要拼了命的按照规则多出文章、出好文章 (全国本科高校四百多所,和每年的博士毕业数量对比一下,就知道很多博士找教职的难度,少数紧缺专业和偏远地区除外)。

总的感觉是,爬过了一座山还有一座山,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很多人只能拼了命的生前赶。

2) 什么样的科研更容易焦虑

《中国通史》谈到夏朝研究时,说到可能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研究。需要用几百年来完成的研究,当然不能急着每年要有大的进展、每年要发几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与考古研究相反,有些领域发展太快,比如CS不停的有新的概念、新的场景、新的模型、新的算法被提出来,google学术不停的推送新发表的文章,让人觉得好像一不留神就要错失机会。

   URG40%]H@WRXL~WBD~Z0B7R.png

       我所在的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更是如此,研究内容本身就具有强烈对抗性,一个算法或协议在发表后要被其他同行反复分析和验证以判定其安全性,刚early access的文章大家会一拥而上希望能找到什么缺陷或改进的空间,你comment我,我improve你,使内卷的雪球越滚越大。

      有些学科领域好像更卷,有的硕士生入学不到一年,基础概念都没搞明白,就开始发文章了,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到底有多大的创新,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之前还有本科生发了十篇SCI,这样的研究只会使大家越来越焦虑,也让大家都忙得屁爬,可是好像并没有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促进技术的进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论文中的idea只是看起来更新颖,他人的分析与改进也只是为了让论文的逻辑更自洽,大多数的研究并没有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game,而非research。不解决现实问题的科研,有必要学一下考古研究者的淡定,让节奏慢下来。

       我大学毕业时分配到一个研究单位,这个系统有一句口号“板凳一坐十年冷”,让大家能耐得住寂寞,才能出得了成果。当然,我是个比较浮躁的人,没有耐得住寂寞,提前跑出来了,坚持下来的老同学老同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研究业绩。 

3) 普通人如何克服科研焦虑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8110079/answer/2163433411 知乎的这个帖子被广为转发,有的公众号转载时,还加了新的标题,写的挺有道理。

C623REI(7VEYMK9}3LZC$8K.png


      但凡受过科研训练,没有人不想取得令人惊叹的成果,但科研从业者越来越多、低处果实被摘的差不多了,摘高处的果实又需要平台、能力、机遇等因素,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

      那么,对大多数想要进入科研训练的博士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收获的是能力与品质方面的提升,如严谨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更具逻辑的表达等,而不能非要得到小概率的大成果。但是,我见过的不少博士把做科研看成就是发文章,不管有没有解决问题,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只考虑如何把文章发出来。这样的博士在毕业后可能并不具备独立开展可持续性研究工作的能力,他们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值得怀疑。

很显然,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多学校不再以论文发表作为博士毕业的前置条件,因为这除了提高论文数量外,对真正的科研品质提升并没有推动。对于大多数普通科研人员,在破五唯的大背景下,应该让自己和学生都慢下来。

郭德纲在相声里经常说“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年轻时可以多向上对标,过了一定年龄,确信自己不会有大的科研成就后,不妨多向下对标,由“出成果”向“训练学生”转变,这与专业运动员在过了巅峰后,转身做大众体育指导是一样的。


致谢:

本帖子部分观点来自与同事潘海玉研究员的讨论。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64286-1316269.html

上一篇:豫剧电影让我想起了小脚外婆
下一篇:无畏地向远处飞翔吧

11 刘进平 冯兆东 史仍飞 黄永义 孟佳 任卫军 徐耀 周忠浩 杨正瓴 周阿洋 李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