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E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EF 致力于医学教育,关注大众健康

博文

氢和代谢综合征学习笔记之一

已有 824 次阅读 2022-10-18 07: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氢和代谢综合征学习笔记之一

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需要对高危人群给予治疗关注。基本方法是减轻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药物治疗可能适用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对这一密切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群越来越感兴趣。尽管这些危险因素中的几个因素之间的关联已经知道了80多年,直到1988年Reaven描述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压、低HDL胆固醇和高VLDL甘油三酯时,该聚类才受到很少关注。令人惊讶的是,他忽略了肥胖,现在许多人认为肥胖是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随后提出了各种名称,最流行的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由一组代谢状况组成,如高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低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与遗传易感性和腹部肥胖相结合,是2型糖尿病、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肝脏和心脏病。脂质替代疗法作为含有抗氧化剂的营养补充剂,可以防止过度的氧化膜损伤,恢复线粒体和其他细胞膜功能,减少疲劳。临床试验表明,脂质替代疗法加抗氧化剂有助于恢复线粒体电子传递功能,减轻中重度慢性疲劳。因此,对于患有不同程度疲劳的代谢综合征患者,应考虑使用脂质替代疗法加抗氧化剂补充剂。

富氢水已用于治疗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例如,SHR-ND大鼠是发育代谢综合征的基因修饰大鼠,它们具有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氧化应激和炎症增加的高脂血症。用富氢水治疗SHR-ND大鼠16周,可改善肾功能,增加肌酐清除率增加22%。肾小球硬化引起的肾损害也得到改善。通过生物抗氧化潜力或BAP测定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通过Fe3+到Fe2+的标准反应测量)也提高了22%。还研究了富氢水对培养的大鼠成肌细胞L6细胞的有益作用,其中葡萄糖摄取显著增加。

富氢水对SHR异常的影响。Cg-Leprcp/NDmcr大鼠-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氢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选择性地减少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是活性氧物种中最具细胞毒性的。氧自由基的增加导致氧化应激,已知氧化应激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肥胖患者氧化应激增加会影响代谢综合征。尽管食物和水的消耗量没有变化,长期饮用氢水显著控制了脂肪和体重。此外,饮用氢水可降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其对高血糖的影响类似于饮食限制。一项机制研究表明,肝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基因表达增强,其应起到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消耗的作用。事实上,饮用氢水刺激了能量代谢,这可以通过O2消耗和CO2呼出量来衡量。这些结果表明氢在改善肥胖、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方面的潜在益处。

富氢水还可预防肾小球硬化,改善肌酐清除率。富氢盐水给药降低了高脂饮食喂养的仓鼠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改善了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对于患有潜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富氢水的摄入降低了氧化应激指标并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从而增强了内源性抗氧化防御O2–。富氢水摄入还降低了患者血清LDL-C水平,改善了HDL功能。

代谢综合征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糖、高血压、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生理学似乎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脂肪酸的过量流动,促炎状态可能也是该综合征的原因。

 

美国心脏协会/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科学声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长期饮用富含氢的水可显著改善糖尿病db/db小鼠的肥胖、高血糖和血浆甘油三酯。口服富含氢的水后,氢与糖原一起积聚在肝脏中。氢显著降低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改善db/db和饮食诱导肥胖小鼠的脂肪肝。

氢增强肝激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表达,其功能是增加脂肪酸和葡萄糖消耗,并刺激db/db小鼠的能量代谢。富氢水对潜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有益作用也已确定。饮用富含氢的水可降低尿液和血清LDL胆固醇水平中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TBARS),增加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HDL胆固醇,并改善潜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的HDL功能。

富氢水激活ATP结合盒转运体A1依赖的体外外排,并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HDL功能。富含氢的水还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患者的脂质和糖代谢。

一项研究表明,皮下注射氢可显著改善小鼠模型中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相关的结果。因此,动物和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饮用富含氢的水对改善代谢性疾病具有有益作用。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13094-1359844.html

上一篇:氢对骨肌病的影响学习笔记
下一篇:氢和代谢综合征学习笔记之二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