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jiesz 诗人、学者

博文

郭杰:《岭南随笔》自序

已有 1180 次阅读 2023-1-22 09: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幼喜读书,爱好文学。少年时,正值十年“文革”期间,书店、图书馆都关了门,得书不易。可是东寻西找,总能发现几本,往往是纸质陈旧发黄,甚至破烂得没头没尾了,读起来照样津津有味。

但那时所读的书,多为小说一类。尤其喜爱长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有时一直读到天黑,停电时,点上煤油灯接着读,也不愿意停下来。偶尔读到几本诗集,如遇上节奏铿锵有力、想象又很丰富的,那也很是神往。唯独对于散文,总感到似乎平平淡淡,不够惊心动魄,读来也就打不起精神。能够勉强记住的,不过就是鲁迅的《朝花夕拾》、秦牧的《艺海拾贝》等寥寥几本,说来不免惭愧。

后来“文革”结束,作为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77级”),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文专业学习,在文学的世界涉猎越来越广了。再后来,读硕士、读博士,成了文学教授,学会了写作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可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激情,却一天天逐渐减少了。有时也不禁扪心自问,一个研究文学的人,如果连一首诗、一篇散文或小说都不写,只是袖手旁观地看着古往今来文坛上的热闹光景,而没有切身的写作体验,那么,这样的研究又能深入到何种程度呢?

如此一想,就不免心血来潮,想动手写点什么。前几年,曾出版了一本诗集《故乡的歌》,抒发故乡之思、人间之情。比较而言,我感觉,人到中年,还是用散文这种文体,叙写世事人情,表达心境情怀,可能会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一些。所以,这些年来,发表了一些散文习作。近期稍有空暇,略加分类,编成这样一本散文集。从作品的时间跨度看,已超过了四分之一世纪,而其中大多是移居岭南以后所作,故名为《岭南随笔》。

全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记人、叙事、写景、抒情之作,多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相关,力求写得生动一些、亲切一些,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第二部分,写了当代一些诗人、作家、学者,或属师生之谊,或有一面之缘,或则从未谋面,但都是有感而发,从个人的独特角度,谈些见闻感受。第三部分,涉及到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有人物素描,也有思想短论,以既往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作了些随笔式的生发。第四部分,收录了几篇书序,有的是给别人所著之书作序,也有的是为自己主编之书作序,表达一些关于学问或人生的思考。这样编排,大致参考了朱自清散文集《你我》的方法。

关于散文,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形散神不散。”这当然不能算作散文的定义,只能看成是散文写法的一种表述。既然散文的文体比较庞杂,难于一锤定音式的精准概括,那么先从其写作方法上略加表述,给人一个基本的印象,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写法也是各不相同,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既有像鲁迅那样的深邃沉郁,也有像周作人那样的平静隽永;既有像朱自清、俞平伯那样的恬淡闲散,也有像钱钟书、杨绛那样的精巧别致;既有像杨朔那样的严谨整饬,也有像季羡林那样的平实直白;既有像碧野那样的文辞华美,也有像余光中那样的诗情浓郁……可谓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性使然。我试着写些散文(如果这也能算作“散文”的话),起步较晚,经验不足,还谈不到自己的风格。但在我心中,很是服膺苏东坡的那句话:“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1]具体说来,就是从自身生活感受出发,放眼到大千世界,真实生动地娓娓道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浮泛之言,则戒绝之。那么,是否已经做到了呢?当然没有。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积跬步以至千里,继续努力就是了。

多年来,这些作品曾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都市晨报》等报纸、《读书》《美文》《南方文学》《特区文学》《文史知识》《语文月刊》等杂志,以及其他出版物上。谨向为此提供帮助的编辑朋友表示诚挚谢意!同时,谨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热情支持的广东省出版集团何祖敏副总编辑、花城出版社蔡彬社长,特别是责任编辑林菁女士,致以衷心的感谢!

                                   

                             2020年4月1日于鹏城


 



[1] 苏轼《文说》云:“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43637-1372975.html

上一篇:郭杰: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1994—1995)
下一篇:郭杰:《岭南诗草》弁言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