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3)新石器时代与陶器

已有 1661 次阅读 2023-6-11 23: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石器的制作只是改变了其物理形状,没有涉及化学性质。陶器的制作则涉及更复杂的物性变化,属于高级器具。至今我们仍然在利用陶器,比如用陶罐作汤,味道非常特别。在北方,我们仍然利用大缸来盛水,泡制腌菜。更为高级的紫砂壶,更是为喝茶爱好者提供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陶器如何起源?

很多人会觉得,陶器主要用来蒸煮和盛放食物,尤其是粮食。因此,陶器的起源应该与农业社会出现有关。通过研究发现,陶器的出现与石器的关系较为复杂。在一些地区,陶器产生于一万年前,比新石器时代和农业起源还要早。而有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并没有创造出陶器。这说明陶器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原因。

在早期陶器出现常常与贝壳、蚌等共存,可见,在采集社会,陶器的主要功能是煮食这些水产品或者肉类,而不是粮食。比如,日本的陶器出现得非常早,远远早于农耕年代,日本先民制作陶器的最初目的是煮食水产。

为什么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会出现陶器?

需求胜于一切。此外,不要怀疑一万年前古人的聪明度。

我们从气候角度分析一下一万年前地表处于什么状态。从21000年到8000年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一次大革新。具体而言是气温逐渐升高,从冰河时代逐步走向温暖的全新世。在12900-11700年之间,北半球突然变冷,这1200年,会重塑当时的人类社会。这个冷事件叫做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新仙女木属的植物目前生活在贫瘠的苔原地区,是完美的抗寒植物。这种抗寒植物突然在新仙女木事件时突然出现在北大西洋的记录中,说明严寒气候向南推移,温暖的低纬度地区也变得寒冷。

实际上,在新仙女木事件之前,还存在一个严寒的时段,叫做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时间跨越26500-190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来讲,没有被发现的不等于不存在。出现在1万年前的陶器最大可能与新仙女木冷期有关。如果我们发现更早的,比如两年万前的粗糙陶器,也不奇怪。我们可以设想,在寒冷的气候下,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牡蛎等水产是他们主要的食物类型之一,能够把这些食物加热非常重要。对于那些块状的根茎,也需要一种加热器皿,尤其是在冬季,不至于被冻僵的根茎崩坏牙齿。

制作原始陶器复杂吗?

答案是并不复杂。南方到处都是黏土。最简单的技术就是把黏土弄成一团,然后在里边挤压出空腔,放在火柴堆上烤干即可。这种最初的陶器体型很小,加热温度低,质量粗糙,未必比精细的石器更好用。人类很多早期的炊具其实是石器。陶器之所以越来越流行,主要是方便,制作过程比石器更有效率。

这个好比火枪刚出现时,其效率还没有传统的弓箭高。但是,培养一个弓箭手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火枪手,只要会扣动扳机,会稍加瞄准就可行。由于效率不对等,随着时间推移,效率高的方式就会慢慢替代效率低的方式。在这种替代过程中,效率低和效率高的两种方式会长期共存。效率低的方式也未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文化因素流传下来。比如至今弓箭依然存在,陶器也依然存在。

随手利用身边的黏土虽然方便,但是这种原材料天生不足,有杂质,制作出来的陶器粗糙,易碎,性能也不好,无法制作精美的大型器具。于是,经过实践,人们开始利用淘洗的方式,把黏土中的杂质去掉,黏土材料品质提升,使得陶器的质量也提高。泥土本身加热变形严重,人们要注意到,人为加入一些物质,比如沙子,就能大大改变黏土的物理性质。加入沙子的黏土力学性质更稳定,可以造更大的陶器。其次,在加热过程中,夹砂陶不容易变形,制陶成功率大为提升。

如何制作大件陶器?

这也难不倒古人。他们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来制作。第一种是先用软枝条编制一个基本造型,然后把黏土抹上去。烧制时,里面的有机质燃烧掉,剩下外面的黏土皮,就是一件陶器。而且,陶器的壁上还留下一些痕迹,成为以后制作陶器花纹的基础。第二种是把黏土先制作成泥条,然后一圈一圈绕,最后再把里面用器具磨平,形成大件陶器。

这种制作方法的效率还是很低下。慢慢的,人们又想出了轮制法。一般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型商场一般会有儿童乐园,小朋友在那里用轮制法制作小陶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是慢速转轮,这已经能够让陶器转动,方便了很多。当用快轮时,情形就完全不一样。这时候离心力开始起作用,用双手很容易就能把一团泥巴塑造成型。用双手挤压,还可以控制空腔的大小。如果再用一些小器具,还可以方便地勾勒漂亮的纹路。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常见的模式。制作陶器的最初目的是实用,加热和盛放食物和水。在实践中,器物的造型和花纹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特征以至于后人通过陶器这些特征就可以判定其文化和人群归属。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南方和北方陶器最大的区别就是陶器底的形状。南方陶器很多是寰型器,也就是底部像半个倒扣的皮球。而北方陶器很多是平底,以及一种尖底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特别成熟的理论来解释陶器这种显著的造型区别。我倾向于力学稳定性。

南方地形起伏比较大,尤其对于早期住在山洞里的人们来说,平底容器并不好放置,因为需要调平。而寰型陶器则完美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如果底座不平,适当倾斜一下陶器,就能达到稳定的状态。北方的情形就不一样了,在北方的平原和草原地区,平底容器则具有天然优势。尤其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的缸可用来装水和腌制咸菜。寰型底就显得非常不稳,容易倾倒。

西北黄土高坡的尖底瓶非常具有特色,这种瓶子可用来装酒装水。既要小巧,也要有一定容积,更要容易背着走。制作成平底大缸肯定不行,人无法背这样笨重的容器。同时,这种尖底瓶有两个优势。在黄土地区,尖底瓶很难容易插入土中稳固。此外,在打水时,这种容易也容易汲水。我在黄土高坡采集样品时,看到当地人们采用窖井,平时把雨水储存起来,这种尖底瓶是非常好的汲水器具。

在所有的陶器中,我个人觉得鬲是一种非常有趣且有创新的器物。这种器物只在中国古文明中出现过,西方并没有。鬲长得像一个寰型器底下安装了三个空心足。鬲是一种非常方便的随身携带的器具,随时放在地上,底下加把柴火就能做饭。空心足则增加了受热面积,是很科学的设计。这个鬲在孔孟之间的时代消失了,有人认为鬲反应了礼教,礼乐崩塌,鬲自然也就消失了。我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说法,灶台的出现,柴锅加炉灶,反而比鬲跟更有优势。鬲这种复杂且容积较小的器具在百余年间就快速地被弃用,让人唏嘘。

器具的消失,和生物灭绝很类似。它们可以发展很多年,但是只要环境一变化,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消失在历史舞台。后人把他们从地下挖出来时,才能体会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辉煌。

我比较喜欢非器具叫做鬶。这是在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器具。以鬲为基础,加个鸟嘴(引流),加个把手,加热后可以直接上席,食物或者酒水可以从鸟嘴倒出来,非常方便。鬶肯定不是在旧石器时代的粗糙陶器,而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高档器具,其造型还会变化。但是最稳定的造型还是一只鸟。鸟这种造型和符号,在南方很是流行。如果在青铜器上发现鸟型装饰,可以肯定判定为南方人的作品。

各种酒器的出现与古人酿酒直接相关。而大规模酿酒业的发展必然出现在粮食有盈余之后,这也必然对应着社会人口增加和贫富阶层的出现。喝酒能让人感觉到晕乎,据说是早期一些巫师做法前的饮料。这些早期的酒器非常别致。我突发奇想,如果把这些古人的酒器全都复原,开一个酒馆肯定火爆。复古就是某种创新。

陶器的烧制过程也非常重要。早期的陶器就放入篝火中烧,温度低,也不均匀。制作出来的陶器品质肯定也不够上乘。当人类的聚落和中心聚落出现后,陶器制作专业化,其烧制技术也会大幅度提升。在黄土高坡地区,在空气中把黄土烧到700度时,就会变成砖红色。

为什么笔者这么清楚?

这是因为笔者曾经研究过黄土记录的古地磁信息。黄土中有一些微米级别磁铁矿,在黄土沉积过程中会沿着地磁场方向排列,从而记录了古地磁场信息,我们用一种逐步加热的方法把黄土中磁铁矿记录的古地磁信息分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磁铁矿逐步加热氧化变成赤铁矿,从而黄土也变成砖红色。那时候,师兄弟之间亲切地互称为“烧砖工”。

彩陶以黄土高坡地区为主要出现地就不显得奇怪。从距今8000-7000多年前一致延续到距今5000年,随着平等聚落的消失而一起消失。这是否暗示着彩陶与氏族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只是简单的器具。如此,彩陶上面绘制的图案就不是陶工的随心所欲的描绘,而是有着规制和传承的文化。因此,彩陶上的图案也体现着文化的深刻内涵。

除了彩陶,还有黑陶。黑陶没有在黄土高原地区发明。黑陶最早在龙山文化中出现,其时代比彩陶要晚。黑陶制作的工艺,是在最后阶段,用水徐徐把火熄灭,产生大量浓烟,熏制陶器。一些细小的碳颗粒均匀渗入陶器,形成明光瓦亮的黑色陶器,艺术感极强。

彩陶是在氧化中天然烧制的结果,而黑陶则是认为技术加工的结果,从文化水平来看,黑陶肯定高于彩陶。龙山文化为什么喜欢黑色?这就有点像问秦国为什么崇尚黑色一样。一种是某一时期领导的个人喜好影响后世,另一种因素可能和早期古文化中已经产生了五行八卦的概念。总之,龙山文化的黑陶,崇尚的黑色,与秦国崇尚黑色可能有类似的对比原因。

从上面可知,彩陶和黑陶烧制过程中最后成品的颜色和烧制的火焰性质有关。如果氧气不足,在烧制过程中产生一氧化碳CO,则会把红色的三价铁离子还原成二价铁离子。烧制青色的瓷器,与还原焰有关。

我们经常会把陶瓷连在一起说。本质上讲,二者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烧制瓷的原材料更纯净,比如为单一的高岭石,烧制温度更高,也就更致密。

在所有的陶器中,鼎的地位无法撼动。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可见其价值。鼎在北方出现,比如裴李岗文化中鼎是主要炊具,可认为是中原鼎的源头。后期鼎作为祭祀礼器,尤其是变成青铜鼎之后,其神圣地位更加显著。

说起鼎和鬲的区别。鼎一般比较大,足不是中空足,上面有两个耳。而鬲体型偏小,足为中空足,缺少小耳朵。而且随着进化,鬲变得越来越矮,足也越来越短。显然,当人们开始定居后,原来鬲的作用就慢慢消失了。而鼎保持了威严,腿就不能短,体型反而变大。到了晚商,制作了目前最大的青铜鼎—司母戊鼎,其重大832.84公斤,属于国之重器。

陶器是考古学中重要的考察器具,追随着陶器的演化与分布,我们可以分析出不同种族文化之间的兴衰与融通。几千年的历史就在弹指间飞逝。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7014-1391417.html

上一篇: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2)新石器时代与玉器
下一篇:轻松读懂古文明演化 (4)新石器时代与铜器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