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武汉盘龙城宫殿以夏尺15.8 cm 建设

已有 2313 次阅读 2023-7-26 15:24 |个人分类:尺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盘龙城出土文物适用夏尺15.8 cm 完全没有疑问。以下七件铜器出自城外李家嘴墓葬,图片和数据从湖北省博物馆和盘龙城博物馆复制,14口径或通高数据12个与整寸偏差1 mm铜簋通高26 cm 为16.5 欠0.7 mm,铜斝口径21.2 厘米不整,但后者依文[1]俯视线条图或为22.1 cm 之误14寸欠0.2 mm。此外,最后一件铜斝口径14.2 厘米九寸欠0.2 mm,而通高25.4 cm 一尺六寸过1.2 mm馆藏介绍通高和口径写反。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盘龙城 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2001. 

PLC 2.jpg

PLC 1.jpg

引用文献数据需要谨慎。李家嘴M2:36锥足鼎,器身有补钉6处,器表有烟熏痕;口径31.6、通高55厘米,即口径二尺整、通高三尺五寸欠3 mm。需要说明的是,以通高为基准调整文[1]线条图,发现口径二尺整为内径而不是通常所说外径;口外径二尺五寸。铜钺结构简单,可具体解读尺寸设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5991.html 

6937C54D-F4D1-49B7-92D7-19A0A52DFC18.jpeg

2  杨鸿勋先生复原了盘龙城一号和二号宫殿(上图以及文末附图),杜金鹏先生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外行如我不敢发表意见,下面只是说明先人建筑宫殿时使用尺长15.8 cm。从文[3,4] 截取测绘图和相关数据如下。

[2]  杨鸿勋. 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文物, 1976,(2):16-25

[3]  杨鸿勋. 盘龙城商方国宫殿建筑复原研究. 文集[5]180-200

[4]  杜金鹏. 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 文集[5]211-236

[5]  郑远华主编. 武汉之根: 盘龙城文集. 武汉出版社, 2005 

PLC 4.jpg

2.1  先说二号宫殿。台基在原高地平整而成,长29.95、宽12.70 米,数据或许只是精确到 5 cm。以夏尺15.8 cm 计算,长190尺6 cm、宽80尺6 cm,即偏差0.38 尺。倘若是随意制作,则长度整10尺而偏差0.5 尺之内的概率是1/10,两个方向都是如此则只有1/00——巧合是不容易的。判断台基长宽的设计值为190尺和80尺,而当年的建筑偏差和现代的测量误差合计为 6 cm。

柱中心相距,东西27.25南北10.80 米,尺寸不整;不过,古人或许并不以柱中心距为控制尺寸。“从柱洞判断,柱直径约为0.40,但底径减小,说明柱底断面不是用锯而是用斧斤截断的”,倘若柱径45 cm 则柱内侧相距26.8010.35 米,即170 欠6 cm 65过8 cm偏差是对称的,不能据此分析尺长15.8 cm 的精度——尺长变动0.5 mm,则100 尺可达5 cm。

柱间距2.25~2.85 米,14尺过3.8 cm18尺过0.6 cm。数据精确到5 cm,如此偏差不必在意当年和现代的测量都有偏差,但古人建设宫殿有准确的尺寸设计总是可信 

2.2  一号宫殿的揭露信息较多。以墙中线计算,四室通面阔33.30 米即210.76 ,中间二室各9.41 米即59.56,进深6.4 米即40.51都是整十尺稍有偏差。可以判断古人的设计是中间大室阔60 尺而两侧小阔45 尺,进深40尺。

基于柱洞深度台基损失高度约0.7 ,因而现长39.80、宽12.30 米即251.90 尺和77.85 尺已不是原始尺寸。猜测台基设计值为长25039.50 米和宽7511.85

前后檐柱中心相距(进深)11.00米,即70尺欠6 cm东西檐柱中心相距(面阔)38.20米即24028 cm。设计思路不明,不能如二号宫殿那样以柱内侧相距取整。

柱间距都是整尺,偏差与数据精度5 cm 相当,如前檐1.60~2.40米即10尺过2 cm15尺过3 cm,西檐2.80~2.90米即18(284.4 cm),最大间距3.50 米即22尺欠2.4 cm立柱间距的尺寸设计或许与上部结构以及门窗有关。

PLC 4.jpg

3  考古应以古尺测算古物,可以理解古人的设计思路,发现制作偏差。

D866F589-2F42-448A-893E-0D851F6410B6.jpeg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6716.html

上一篇:中山侯钺的尺寸设计
下一篇:尺寸不整的鄂君启节和“於于”混用的清华竹简

22 池德龙 周少祥 苏法王 杨正瓴 刘进平 宁利中 张晓良 刘炜 姚小鸥 何青 高宏 赫荣乔 张叔勇 贾玉玺 朱晓刚 郑永军 杨学祥 孙颉 许培扬 范振英 李俊臻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