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4月中原行(9):卧龙岗

已有 692 次阅读 2024-4-25 07:21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午饭后,我们来到卧龙岗。

南阳的卧龙岗与襄阳的古隆中都是我们这次“中原行”要看的景点。一是看看两个景点有什么不同,二是进一步了解两个景点的来龙去脉,许多年的争议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0年,王晓真老师曾经写了一篇学术争鸣综述的文章——“‘三顾茅庐’发生在何处?”[临沂师专学报1990(3):80-81+62]就刘备“三顾茅庐”的发生地,进行了探讨。

一是《集邮》1989年4月号发表的《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提出六条理由:(1)晋永兴中(公元305年)驻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刘弘、参军李兴曾到隆中观看诸葛亮故宅,并立碣作表,说他们“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注,即汉水)又东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3)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其岳父黄承彦是襄阳名士,大姐夫蒯祺是襄阳大族,二姐夫庞山民是襄阳大名士庞德公之子,诸葛亮只有住在襄阳隆中时才可能建立这些社会关系。(4)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于南阳”,当时的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见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躬耕南阳”指南阳郡说的。(5)南阳卧龙岗地名,最早见于《明史·地理志》,以前正史中,从无卧龙岗的记载。(6)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均指出“隆中对”的诞生地在襄阳。

二是《集邮》1989年10月号刊载的《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进行了争鸣:(1)关于晋永兴中李兴作文,原文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声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沔之阳,指汉水以北,而隆中在汉水以南,故此隆山非指隆中。(2)《水经注》那条记载是靠不住的,因为紧接着“沔水又东,经隆中、历孔明旧宅北”这一段后面,还有“车骑(将军)沛国刘季和(弘)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兴)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但永兴后六十余年,当为晋哀帝兴宁二年至孝武帝宁康元年间,整个东晋一朝均无永平之年号。(3)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是正史。隆中属邓县之说,目前尚未从汉魏史籍中找到任何证据。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东汉荆州刺史部中,今隆中一带被明显地划在南郡辖境之内。(4)司马光《资治通鉴》说:“时琅琊人诸葛亮寓居隆中。”只说“寓居”,而不说什么“家”或“故宅”。(5)诸葛亮的友人,司马徽、徐庶都不是襄阳人。《三国志》只字没有说过庞统(与诸葛友善)、庞德公、黄承颜(原文如此)等。(6)郭若为南阳题“武侯祠”,又在1973年给南阳题“诸葛草庐”。总之三顾茅庐发生在河南南阳,而不发生在襄阳隆中。

在此之前(1987-1988年),《河南日报》、《中州今古》、南阳工人文化宫《活动月报》等报刊还登载过十余篇文章,除了与上举《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的论点相同者外,还提出:(1)公元1528年(明嘉靖七年),明皇帝颁祭,对诸葛亮隐地的庙祀与祭典确定在今南阳市武侯祠故址,有碑文拓片为证(碑文太长,不录)。(2)东汉时,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江为界,汉江北属南阳郡,汉江南属南郡。隆中在汉江之南,应属南郡而非南阳郡。可是《出师表》明明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见躬耕地不在今之襄樊隆中。(3)《三国志·诸葛传》中有刘备与诸葛亮在“三顾”时的对话记录,但没有《隆中对》这个题目,陈寿就不知道《隆中对》这个题目,题目是后人加的。(4)据《三国志》诸处记载,常以南阳代宛(宛即今南阳市),为东汉南阳郡郡治所在,而不以南阳代都治的其他属县,言“躬耕于南阳”,即躬于宛。(5)为诸葛亮立祠以南阳为早。元武帝(1308-1211)至大初年,河南省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指示地方官将祠加扩,并在祠东建孔子庙,庙后建诸葛书院,此工程皇庆二年秋落成,共计施工四年。而隆中的建祠,比南阳卧龙岗为晚,明代始有武侯草庐。

1989年12月6日,湖北省社科院在武汉召开了一次“诸葛亮地望学术讨论会”,其“纪要”刊载于《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1期和第2期上,其主要观点有下述几点:

1. 诸葛亮隐居地问题的讨论,首先涉及的是一个地理问题。《三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言:“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引《水经注》以来各类地志,都说隆中在襄阳。《读史方舆纪要》及《清一统志》虽两取,但仍然倾向于襄阳说。

2. 旧籍对于隆中的故宅和故宅遗址,记载是连贯的。公元208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山后,一直没有回过隆中。永兴中,李兴代刘弘撰《诸葛故宅铭》,裴松之引《蜀记》明确记载“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距离亮离隆中不到一百年,亮死约七十年。六十年后(360年左右,约在东晋升平、太和间)习凿齿又作宅铭,其铭今天还流传下来。他在写给友人桓秘的私人信件中,提到去襄阳看舅父时写过:“西望隆中,想卧望之吟”。再过六十年,盛弘之在这里做官时,撰成《荆州记》,说在“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降宁,有诸葛孔明宅。”后来当过北朝荆州刺史(驻南阳宛)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肯定了李兴、习凿齿写《诸葛亮宅铭》。再后五六十年,有人撰《荆州图谱》,再次肯定“邓城旧县西南一(或七或十之误)里,隔沔有诸葛亮宅。”

3. 石泉所作《古邓国、邓县考》,文中列举了数条隆中在(南阳郡)邓县,邓县南境已至襄阳城西的例证,例如《元和郡县图志》云:“万山……在襄阳县西十一里,与南阳郡邓县分界处。古谚曰:“襄阳无西’,言其界促近……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北二十里。”

4.《水经注》中记李兴及习凿齿作宅铭事不误,因为这二宅铭,今日尚存,有误者只是“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二句有误。或调永平为永和,但不能因此否定《水经注》这一条的记载。

5. 李兴所作的宅铭,一开头提“天子命我于沔之阳”,是指刘弘做镇南将军,其驻地在沔之阳,不是说诸葛亮故宅在沔之阳,依文意是很易懂的,主南阳说者未看消楚,误引为证据了。

6. 新版(1982年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纠正了旧版之误,已将汉水之南,包括了隆中这一小部分,划入了南阳郡境(编者按:1990年谭其骧教授对旧版之误已著文说明,并建议结束争论)。

7. 《诸葛亮传》说:“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据《水经注·沔水注》:“沔水又东,合檀溪水,溪之阳有崔州平、徐元直故宅。”檀溪其地在今襄阳县西南靠近隆中。如果诸葛亮寓居在今南阳市,在儿百里之问密切交往,是不可能的。

8. 宛,建安二年(197年),为张绣所据,四年(199年)张绣降曹,以后长期为曹军占领。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应住在刘表辖区的隆中。如果他住在曹操辖区的宛,刘备怎能到敌境去“三顾”呢?

1989年12月13日,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和北师大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联合在北京举行了“诸葛亮躬排地”专题学术讨论会,23名专家、学者、教授出席了会议,都认为躬耕地应在襄阳。

2008年 1月,襄樊学院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附余鹏飞老师发表了一篇“近十年来‘三顾茅庐’‘隆中对’研究综述”(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 29卷第 1期)。该文聚焦了两大问题,一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的“北行见备”;二是《隆中对》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局限。这里贴上原文(图37-40),不再赘述。

无论如何,“三顾茅庐”的两个景点已经形成,似乎真相并非一定要水落石出。正如“文赤壁”和“武赤壁”,真相明明摆在那里,并不影响人们的观瞻。可见,“三国故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离开卧龙岗,时间还早。我们一起赶往南阳南郊,看望了业珍大姐(图42-48)。对了,南阳是妻未曾谋面的故乡,也是同学安排此行的重要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1233.html

上一篇:4月中原行(8):医圣祠
下一篇:4月中原行(10):内乡县衙

4 张晓良 杨卫东 尤明庆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