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全球流行大疫、超级太阳风暴和特大地震形成巨灾链的统计特征和统计规律

已有 482 次阅读 2024-5-21 07:5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全球流行大疫、超级太阳风暴和特大地震形成巨灾链的统计特征和统计规律

                                                  杨学祥,杨冬红

       发现自然规律首先需要掌握充分的统计数据,分析统计特征和规律及其成因,通过归纳、综合、排除、检验,沉淀出可以有效预测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倡的统计特征法。

       特大地震频发、多种病毒流行:超级灾害链将持续多久?

       关键提示:本次预测的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从2000年开始,到2035年结束,具有约50-70年拉马德雷周期。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形成的超级灾害链从2016年开始,到2086年结束,具有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200年周期。

  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根据1890-2006年拉马德雷现象2个周期的统计规律,从2005年开始我们预测全球将发生四大灾害,目前已基本得到证实:

一、我们在2006-2008年撰文指出,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爆发时期,其中前17年,即2000-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证实情况如表1

1 1890年以特大地震、地球自转、气候变化和PDO冷位相对应关系(杨冬红等,2006-2014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全球9级以

上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球自转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加快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减慢

1946-1977

117

1

4

1947-1976

低温期

加快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减慢

2000-2012

66

0

2

2000-2030

低温期?

加快

括号内为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二、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流感大流行时期,集中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附近,具有六大特征。据此我们预测2008年和2019年将发生流感大流行,证实情况如表2

表2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

1947-1976

1977-

1999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2023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谷年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1957o*

1969o*

1976o*

2008冻灾

2012?

2019?

注:2019年原预测为流感大流行,实际上2019年美国发生了流感大流行,同时发生的新冠病毒打败了流感病毒,导致新冠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506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832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8833.html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6月15日在美国《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报告,美国5个州在官方公布首例新冠确诊病例之前已出现新冠感染病例,这表明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国出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8/464056.shtm

三、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是中国雾霾爆发时期。

我们在20151018指出,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是导致我国雾霾高发的天文背景,201512月至20161月为弱潮汐时期,增强我国的季节性雾霾。2015年厄尔尼诺和高温干旱是雾霾高发的气象条件。2015-2016年雾霾高发不可避免,减轻雾霾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我们在20144月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月亮赤纬角变化还会产生27.3天和13.6天的大气潮和海洋潮南北震荡幅度变化周期,对形成雾霾的静稳天气有重要影响(Li G Q, 2005)。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12月初的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雾霾天数均创下历史纪录。权威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达到52年来的峰值。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2013年雾霾高发,并将在今后三年持续高发。52年前,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导致前一周期的雾霾高发。

根据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日月大潮的叠加可计算得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的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的形成,每年2-4月的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每年5-7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雾霾发生,每年8-10月潮汐组合类型不利于雾霾发生,潮汐组合类型转化的周期为6个月。这个半年周期是固定的,每年都是这样(杨冬红等,2007a)。与雾霾季节性相叠加,雾霾频发期是每年的1月和12月。

吴兑等人指出,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就中国大陆而言,121月霾天气日数明显偏多,2个月霾日数的总和达到了全年的30%9月霾天气日数最少,约占全年的5%(吴兑等,2010)。这一研究结果与潮汐类型的划分完全一致。2013年的中国雾霾首发在1月,并于12月进入高潮。预计20141月会仍保持高发态势。作者的理论推导在科学网上得到20141月实践的验证,表明大气潮对天气和雾霾影响的真实存在。

我们在2014年指出10月长春缘何多霾,2015年的雾霾会继续加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003.html

201612月雾霾高发正在得到证实。

四、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时期,全球出现最热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均创造了最热新纪录

我们在2008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7-199820世纪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和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主要原因。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19986月至20008月的强拉尼娜事件(1999年全球强震频发)和2004-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38.5级以上地震是主要原因。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而2009-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却可能使气温下降[1]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444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我在2012522指出,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12年的厄尔尼诺正在到来,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准备:一个极端炎热的夏季和极端寒冷的冬季。2013年的拉尼娜事件非常强烈,将重复2010年强拉尼娜事件的大致过程。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年、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5年可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可能迎来又一个最热年新纪录,不过,频发的强震可以降低变暖规模[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737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1459.html

我在2014721指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是热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拉尼娜是冷事件,可导致全球平均温度降低。科学界忽视了影响全球气温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海洋及其边缘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其集中爆发期的周期为5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在18.6-28.6度之间变化,其周期为18.6年。

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快速南北运动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当月亮在南(北)纬18.6度(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18.6度向北(南)纬18.6度震荡一次,震荡幅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导致变冷作用减弱。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

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它不仅与1997-1998年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有关,也与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有关。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4年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可能使其成为最热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1333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89865.html

20148月史上最热,都是2014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9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6865.html

我们在2015-8-3 10:33指出,2014年最热,2015年更热,2016年刷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0209.html

我们在2014年撰文指出,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1995-1997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自1998年以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产生的强潮汐南北震荡是原因之一。当月亮在南(北)纬28.6度(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高潮区在12小时后从南(北)纬28.6度向北(南)纬28.6度震荡一次,大气和海洋的南北震荡将产生巨大的能量交换并搅动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降低气温。这是以18.6年为周期的潮汐南北震荡作用比其他周期的潮汐东西震荡作用更显著的原因。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也会产生潮汐南北震荡运动。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中国干旱和全球高温(杨冬红等,20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2016-2086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构成的超级灾害链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自然灾害周期与经济危机周期有高度的一致性。2004200520072012印尼48.5级以上地震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太阳休眠能给地球带来什么:小冰期还是病毒多发?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9日和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

      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纪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纪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这岂止是“50年一遇”?美国宇航局修正为“大致百年一遇”。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4-18/3826983.shtml

       2019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288天

       从2019年的3月14日开始,太阳上面的太阳黑子就消失了,至今(12月25日)已经288天,成为历史上太阳黑子消失时间第二长的时段,一般认为太阳黑子比较弱的时期,也代表着太阳活动处于低谷期,光热辐射不强,地球上温度也会偏低,甚至会导致地球气候处于小冰河期。

      12月25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太阳黑子,这标志着太阳可能进入了新一轮活动周期,这次的太阳无黑子活动持续的时间达到了288天,是1913年以来消失时间最长的一次,创造了一个106年的记录。接下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太阳黑子出现新的活跃时期。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90998744&ver=2373&signature=whnvA5YgPWipIFIIJozXA*TMHjPUr-6-O1RC0MBXyKsi0hB6WGZ1lYbh*Jf*O2tVVUdcsW7v295VfQXMdBNAF9l1NuS890ohwMdYPaMpVxZUKsLcd5GkTAojyn4o4tfx&new=1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3)。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9日和9月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表3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自然灾害与经济危机的相关性

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或循环,根据其周期的长短,现在公认的有下面四种类型:1.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2.朱格拉循环(JuglarCycle,中期循环,主循环)1011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11年周期对应);3.库茨涅兹循环(KuznetsCycle,长期循环)2022年周期(与太阳黑子和潮汐22年周期对应);4.康德拉切夫循环(KondratieffCycle,长期波动)5060年周期和吉村循环55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和潮汐50-70年周期对应)[15]

全球金融危机“七年之痒”显然是基钦循环(KitchinCycle,短期循环)34年周期(与地球自转3-4年周期对应)的公倍周期,两个周期为6-8年,形成一个约7年的整数周期。

2006年,Obridko等人根据太阳磁场的数据分析得到过一个约7年的周期[16]2010年,李爱云对黑子长、短周期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长周期存在7.1年、14.2年、21.3年、28.4年、42.6年的系列,短周期的时变性比长周期的更明显。对黑子周期的外部触发机制做了讨论,发现黑子周期与行星周期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17]

拉马德雷(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英文缩写为PDO)的“冷位相”为1890-1924年、1947-1976年,“暖位相”为1925-1946年、1977-1999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18901913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19451973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说21世纪头20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36]

一张表预示超级灾害链必然到来。我们在626日将表1中的未知事件改为欧盟解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5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6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14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7232.html

 

表4 拉马德雷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1890-1924

192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0

2030-2050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1890-1913

1914-1944

19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2021-2050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第五下降期

关键事件

两次世界大战

91年苏联解体

欧盟解体?

关键时间

1913

30年代大萧条

70年代石油危机

2013

20年代超级灾害链

注: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10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2013年与1913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873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52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190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685.html

    全球流行大疫、超级太阳风暴和特大地震形成巨灾链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和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经济灾害超级灾害链的基础上,全球流行大疫、超级太阳风暴和特大地震正在形成巨灾链(见表5)。

       巨灾链主要特征是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也是流感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之一,也是特大地震发生的统计特征之一。巨灾链时间循序:全球大疫,超级太阳风暴,大疫结束,特大地震。

      1918-1923年巨灾链:1918-1920年西班牙流感,1921年超级太阳风暴,流感结束,2022-2023年特大地震;

       1957-1965年巨灾链:1957-1958年亚洲流感,1959-1960年太阳质子事件,流感结束,1960、1963-1965年特大地震;

        2002-2007年巨灾链:2002年非典疫情,2003年万圣节太阳风暴,2006年太阳风暴,疫情结束,2004、2005、2007年特大地震;

        2009-2012年巨灾链:2009年甲型流感,2010年、2011年、2012年太阳风暴,l流感结束,2010、2011、2012年特大地震;

        2019-2024年巨灾链可能形成:2019年新冠疫情,2023-2024年太阳风暴,疫情低水平流行。

 

5  1890-20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流行大疫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流行大疫

太阳风暴

1895-1897

冷位相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冷位相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冷位相

1922-1924

冷位相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1921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暖位相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暖位相

1950-1952

冷位相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7-1958亚洲流感

1959-1960

冷位相

1959-1960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1959-1960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冷位相

1977-1979

暖位相

1986-1988

暖位相

1995-1997

暖位相

2005-2007

冷位相

2003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2002-2003非典疫情

2003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2006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2009甲型流感

20108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20112月、3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23月、7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2050-2052

未发生

概率极大

概率极大

概率极小

概率极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暖位相

2019-2024新冠疫情

 

 

 

 

20231-2月、4月和12

20241-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507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34498.html

相关文献

1. Li Guoqing. 27.3-dayand13.6-dayatmospheric tide and lunar forcing 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J].Adv.Atmos.Sci. 2005, 22: 359-374.

2.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3.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

6.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8.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

9.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10.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11.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8-9.

13. Upgrade influenza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1271457 来源:View Single 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1804.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1434930.html

上一篇:2024年5月20日夜报:18日弱潮汐组合和强震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4年5月21日早报:18日弱潮汐组合和强震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

3 宁利中 周少祥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