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抄底”海外人才是折腾

已有 10999 次阅读 2009-1-16 06:03 |个人分类:留学海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世界金融危机,向中国提供了吸引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海归的契机。但是,读到频繁见诸媒体的“抄底”海外人才的文字,笔者觉得非常不是滋味。
 
这是有关中国数家最大型的金融机构在海外举办人才招聘会的报道:
 
特地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赶到纽约与会的43岁的余小姐紧张地看着经理,逐一数出所工作过的银行名称,用尽全力推销自己,“我还在危机管理上满有经验”。经理在她的履历表上草草写下几笔。当经理将她的履历表放到评核栏上时,余小姐才松一口气,她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
 
像余小姐那样的求职者达上千人,不少人或专门乘飞机、或开车十多小时赶来面试。排队一个多小时后,等待他们的是三分钟的面试机会。
 
招聘会上,一些在海外金融业“驰骋”十多年的应聘者告诉招聘方,其原来已达年薪50万至100万美元。而本次招聘的部分岗位年薪最高可达150万元人民币(约合21.9万美元)。
 
上海市赴伦敦、芝加哥和纽约招聘高层次金融人才工作团满载而归,收回数千份简历。
 
这不是折腾又是什么?
 
专程赶来参加招聘会;排队一个多小时,面试三分钟;履历表的草草几笔;降薪求职……这哪里是人才招聘?求职者简直就是插着“草标”贱卖自己,而招聘者仿佛是在沃尔玛挑选Made-in-China的便宜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招聘?原因在于应聘者和招聘者信息不对称。前者可能已经下岗或有下岗之虞,求职心切。他们听说国内需要人才,但并不知道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哪些岗位在招聘人才,需要具有什么样的学历和经历的人才,待遇如何。一句话,他们前来参加招聘会并不知道是否会有收获。事实上,大多数求职者兼程十多个小时、排队一个多小时,等待他们的是无结果。参加过一两次这样的招聘会后,即使是那些真正有意海归者,也无疑会重新考虑。
 
即使求职者侥幸发现有合适的工作并最终获得工作,笔者也决不相信那些已在海外金融业“驰骋”多年的高薪一族会心甘情愿地降薪以求。降低薪酬的不一定是人才;而真正的人才,一旦高薪工作重新向他们招手,“跳槽”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全球化的时代,“一分价钱一分货”是硬道理。
 
同时,笔者也怀疑招聘者是否知道想招或能招到怎样的人才。那些前往国外招聘的往往不是专业人员;即使是的话,考虑到中国金融业与国外的差距至少20年,他们也不见得能把握求职者的专业水平,仍然要等待高层对求职者的进一步面试再作决定。而如果应聘者中真有符合所要招聘岗位的人才,招聘者也绝对不会当场拍板。
 
这样的招聘会,无论是对求职者还是招聘者,都是劳民伤财;用2009年一个流行的名词,是一种“折腾”。
 
尊重人才必须实实在在
 
既然如此招聘很难招到真正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而出国招聘的结果无非就是带回几十上百公斤的简历,为什么国内有关部门还要热衷于此并前赴后继呢?
 
招聘者的理由,无非是唯其如此,方显尊重人才。其实,事实与招聘者的良好愿望(如果他们真有这样的愿望的话)截然相反。“三顾茅庐”是尊重人才,“三分钟面试”不是;“千金买骨”能起到尊重人才的示范效应,草草了事不能。
 
其实,招聘人才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与其兴师动众派遣招聘团到海外,不如实实在在地按照国际惯例办事。
 
首先,通过媒体或网站公开招聘信息,包括岗位、职责、条件、薪酬、招聘人数等,规定截止期,接受简历。如果其中确有可选之才,通过电话交谈。有合适的,邀请他们回国面谈。最后,提出聘任,与应聘者协商并签订工作合同。如此,不仅求职、招聘双方都可以避免盲目性,而且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据笔者所知,国内招聘海归,很少有提供旅费请应聘者回国面试的。另外,人才海归,除薪酬外,还要考虑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因素。此次“抄底”海外人才,应着力在这些方面施展“大手笔”!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9年1月16日)


人才引进议
https://m.sciencenet.cn/blog-45671-210323.html

上一篇:联想:这个“冬天”有点冷
下一篇:但愿中国不要产生专利泡沫

23 李侠 武夷山 王铮 张志东 杨玲 黎在珣 王桂颖 刘玉平 艾云灿 任胜利 青水洋 刘进平 王德华 周伟平 杨秀海 袁军鹏 刘立 李宁 马丽丹 雷德明 张风帆 王玉 dj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