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笑声响起来,一本正经落荒而逃

已有 4066 次阅读 2009-1-17 10:44 |个人分类:心理物语|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期末年关双双至,“各级组织”的活动也多了起来,但凡有老师们必须参加的集体活动,我总是期盼着一位女教师的参与,因为她特别爱笑,什么事儿,好笑不好笑的,反正有她在场,总有笑声,笑声真可与文学作品中“一串银铃般的……”比美。或许可以给“秀色可餐”补上一个对子:“莺音当饮!”

眼下埃叟(ISO900X)当家,凡事(包括教与学)讲究过程控制,几时几分进入某一规定状态或完成某一规定动作,都可以写入活动程序,人手一份,哪一节点出点偏差,均可精确掌握,从而实现对“组织行为”的有效控制。偏偏人类乃情感之动物,很难保持长时间的规定动作,尤其是平时散漫自由惯了的老师们,比如在下。或等因奉此,或鞠躬如仪,或正襟危坐,或煞有介事等等,短时间还可勉强,时间长了,一定难受得紧!所以凡有可能出现此类情景的活动场合,除非再三强调人人都必须参加,我是能翘就翘可逃就逃,哪怕是有一顿档次不低的饭局,亦在所不惜也。

据说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的首创,或者说是他首译,而他为美国人写作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曾长时间高居美国畅销书榜单,该书也的确把一些白人感动的热泪盈眶,以至于有人读完此书,就想跑到唐人街上去,要向每一位路遇的中国人鞠躬。因为他无法想象,中国人居然能将自然界的花草鱼虫、日月山川描写的如此富有情趣。

中国人能够将生活的艺术与自然融为一体,“国泰民安”(可惜这样的日子太少太少)之时,或许真有士大夫实际享受了这样的人生,但我以为更多的只是“举头望明月”般的遐想,一切都在梦中!与“国家不幸诗人幸”是一个道理。“天子呼来不上船”?梦也;“天人合一”?亦梦也。

幽默一词的本意是寂静无声,最早出现于屈原的诗中,或许这正是他失意之至时的慨叹。对现实对权威有时不得不幽默(默默无语),更多地寄情于山水与艺术之间,从屈子到林语堂,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独步于世界,足以让外人艳羡,但若真对中国人鞠躬过后,当年再到实地作一番体验,怕是要大大倒了胃口!西人曾就社会的不公与阴暗尝言:真相导致痛苦,沉默引发杀戮。可谓至理名言。

我以为,不要小看了西方社会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狂欢节!它是对至高无上神君权的一种反动,是对一切道貌岸然者的反讽!假正经与荒诞是一枚钱币的两面,也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中古时代教皇与国王允许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不是他们的仁慈,而是经验与教训使他们知道,如果连这样短暂的公开荒诞行为都要禁止,那么就只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宣泄——流血。通过狂欢节与荒诞文学作品,如《巨人传》、《堂吉诃德》、《十日谈》……在纵情的欢笑声中,一切的伪善,一切的假正经,一切的至高无上,通通被“解构”。看来,对抗专制与独裁,幽默也是一剂良方。

中国传统社会是否缺少幽默感,或不敢或不能幽默,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曾看过一个国际性的节目,介绍世界各国的狂欢活动,作为中国呈现给世人的“代表作”,是福建莆田妈祖祖庙前的民俗舞蹈,那整齐划一的服装,那手舞足蹈的一招一式,都是那样的训练有素,一张张那样紧绷的脸,与他人的狂欢活动前后一比较,不仅另类,而且刺眼。

我特喜欢与爱笑的同事共同参与一切“正事”与“政事”,因为笑声响起来,一本正经势必要落荒而逃,偷得片刻自由与欢乐,多好。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8-210461.html

上一篇:爱的三原色:“要做爱,不要××”之联想
下一篇:闽冬 闽东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