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已有 6036 次阅读 2009-2-18 07:5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华盛顿, 终身制, 党争

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218日发布

 

笔者去年的今天写了一篇博文《值得崇敬的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黄安年的博客2008218日)文章说:“今天是美国总统日,本来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而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改为纪念所有美国总统,但在美国历任总统中, 华盛顿堪称第一人,所以人们心目中的总统日,依然纪念是华盛顿。他不仅受到美国人民的广泛爱戴,而且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崇敬。这不仅是由于他是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始人之一,而且由于他不恋位,在任职期满后卸甲归田,所普通老百姓,开创了美国总统不连任两届的惯例,这一点,不但欧亚皇族根本做不到,即使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也难以实现,美国总统不得而知连任两届的惯例一直延续到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期,到了50年代初总统不得连任两届的宪法修正案正式生效,从此不得连任两届不仅是惯例而且是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做到这一点还是难上加难的。身为开国的华盛顿不恋位、拒绝做国王,主动卸甲归田,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能做到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官员们为何不能做到呢?”(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5940)总统纪念日(有些州称华盛顿诞辰纪念日),作为美国十个法定节日中的一个,定在每年2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所以每年的总统日并不同。

 

笔者看到时下恋位现象值得注意,委内瑞拉昨天刚刚搞了个“全民公投”为查维斯当终身总统铺平道路。说普金不恋位恐怕骗不了任何人。有些人对事实上的终身制很赶兴趣,比起华盛顿来,相差之大,显而易见。

 

要特别补充的是,华盛顿1796917日在《告别词》中对两党之间的恶斗的厌恶。他“明确表示了厌恶党派斗争的感情(《美国历史文献》,第100号。美国驻华大使馆译本《美国历史文献选集》中的译本,删去了一些重要的论述党争的段落)。他说“那些常见的党派思想的形式,往往是最令人讨厌的,并且确实是政府最危险的敌人。”“一派轮流对另一派进行的统治,会因政党间不和而自然产生的复仇心成为苛政。这种复仇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国家中曾犯下最可怕的罪行。因此,这种轮流统治本身就是可怕的专制,并终将导致更加正式和永久的专制。轮流统治造成的混乱和苦难会逐渐地使人们赞同个人具有绝对权力,以求得安全与宁静。迟早某一个比他的敌手更有能力、更为幸运的掌权派的首领会利用这种倾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毁坏了公众的自由。”华盛顿还告诫说:要反对“种种只有利于组织派别,并授予这种派别以反常的、巨大的力量。”,他们“以一个党派的意志来取代国家所代表的意志”。“它们必然会成为一种有利的工具”,“那些野心勃勃,毫无原则的狡诈之徒可以靠这种工具颠覆人民的政权.并为他们自己篡夺政府的统治权”。这里清楚表明,华盛顿在这常被视为立国之本的文献中是反对党争、否定两党轮流统治的。两党制度在建国初期并未被统治阶级认定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统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显然,18世纪末两党的出现还不是两党制度的确立。”(《美国的崛起》第152-153页)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维护全球霸权的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这个美国已经不同于200多年处于信新兴发展中的美国。准确看到美国的两党制度,真正扬长避短对于美国来说已经是一个问题,一个疾病缠身的美国两党制是美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美国的崛起》一书第五章建国初期巩固新生共和国的斗争,第一节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改革,有一个子目,题为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历史地位(第147-1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为纪念华盛顿(1732222----17991214日)诞辰,现全文发布该子目《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历史地位》,内容如下:

 

开国元勋华盛顿的历史地位

 

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开国元勋、资产阶级革命领袖、领导独立战争的总司令和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对美国早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774年到1797年,将近四分之一世纪里,他是美国政治中心人物之一。

 

首先,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北美独立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卓越的军事统帅和政治活动家、不负众望的开国元勋。他领导人民战争在极其困难条件下,从几条破枪,不固定的兵源,缺衣少药的装备到整编成民团、大陆军同英军对垒,历经多次挫折,终于战胜强大的敌人。他领导了1775年夏的波士顿战役、1777年初的特伦顿战役和普林斯顿战役。在萨拉托加战役期间,他指挥部队牵制了英军主力。他指挥美法联军取得了约克镇战役的胜利。华盛顿并不是常胜将军,但正是他作为最终战胜英国侵略军的杰出将领而永垂史册。

 

华盛顿坚定不移地支持独立的道路。17762,他就宣称:“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华盛顿选集》,第69页)177679,他下令在部队全体将士中宣读《独立宣言》,并把它看作“在性质上是最鼓舞人心的措施”。(《华盛顿选集》,第78页)1777年底,他看穿了英国耍弄假和谈的阴谋,提出了“没有独立就没有和平”的口号。他一再宣布,“除独立以外,其它一切都不能算是达到目的”。(《华盛顿选集》,第107页)

 

其次,华盛顿领导制订了合众国宪法,坚持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否定了封建君主的集权制,维护和巩固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华盛顿在1782年拒绝了一批具有君主主义思想的军官要他称国王的主张,他说“这个请求意味着可能使我国蒙受最大灾难”。178681,他在致约翰·杰伊的信中谈到君主政体倾向时说:“据闻,即使德高望重的人物也在无所顾忌地谈论君主政体。言论出自思想,再进一步即往往成为行动,这一步却是无法挽回和重大的一步!”“这也是专制主义的拥戴者的一大胜利”,“但愿能及时采取明智措施,以免发生我们深以为忧的后果。”(《华盛顿选集》,第230页)1787年制宪会议期间,他再次拒绝了约翰·狄金森鼓吹君主立宪政体的主张。

 

再次, 华盛顿拒绝了终身制,开创了总统定期轮换的惯例。还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1783112, 华盛顿就在普林斯顿附近发布了向美国军队告别的命令,宣布总司令即将退役。17884月,华盛顿在致拉法叶特的欣中谈到总统任期时说:“依我看,除非道德败坏,政治堕落以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否则总统延长任期的阴谋决无可能得逞,哪怕一时片刻,亦无可能----更不必说永久留任了。” (《华盛顿选集》,第244页)1796917, 华盛顿在致合众国人民的著名告别词中宣布不再争取连任美国总统(《美国历史文献选集》,第66-67页)他说:“我已下定决心,谢绝将我列为候选人”,“我越来越认为,退休是必要的,而且是会受欢迎的”,“我应当退出政坛”。时年他仅64.这篇刊登在费城《美国广告日报》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声明,开创了一位享有盛名的领袖人物不当终身总统的先例,并为往后历任总统所效法。1796127, 华盛顿在国会发表告别演说,179733, 华盛顿举行告别宴会,正式退出政坛。

 

17991214日晚, 华盛顿在维尔农山庄因患喉炎病逝。临终时留下遗言“葬礼不要过分”。噩耗传来,美国人民处于极度悲痛之中。亨利·李在国会演说中称划盛顿是“战胜时期第一人,和平时期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亨利·洛奇:《乔治·华盛顿》,第1,2页,波士顿,1899年英文版。)200年来,美国有100多城镇以华盛顿命名.1885221,华盛顿纪念塔落成,高555英尺,内壁嵌有各国所赠石碑,其中有一块为中国使馆所赠(见梁启超:《新大陆游记》),题徐继畲对华盛顿的赞词。(《瀛环志略·北亚墨利加米利坚合众国》,其中写有:华盛顿“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噩耗传到欧洲,英国舰队下半旗致哀,法国拿破仑命令政府机构旗帜上一律悬挂黑纱十天。托马斯·杰斐逊称他是“靠自己的品德和时运而崛起的伟人”。传记作家欧文·华盛顿称“他身上集中着各种各样的美德:小心谨慎,坚定不移,机敏睿智,温和稳健,遇事明断,主持公道,英勇无畏,坚忍不拔,诚恳待人,宽宏大量。”(《华盛顿传》,第758页)

 

华盛顿在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心目中倍受推崇。孙中山说:“于教则崇耶稣,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赞扬美国“是现在世界上头一个实行民权的国家。”主张“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他说华盛顿“在争取人类平等的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孙中山全集》,第1,48页;《孙中山选集》,第702页;《孙中山全集》,第1,226页;《孙中山选集》,第733页。)我国1898年出版的《大美国史略》称“华总统在位即8年”,“妇孺无不颂主上之功,命国家之盛者。于是欲再举连任,华总统坚谢国人而引退.且不准嗣后有八年在位之外,再举连任事。”“遂为定制”,“华总统仁君也,英君也”,“方之中华尧舜禹殆有过之无不及也。”(福州美华书局,56页)1886年黎汝谦、蔡国照合译欧文·华圣顿的《华盛顿传》出版(为迄今国内最早的华盛顿传译本。迄今笔者所知,有关华盛顿传记共17本。)1897年汪荣宝撰文《书<华盛顿传》后》盛赞华盛顿选举任期制,抨击中国封建君主世袭制。(《实学报》,创刊第一册)1900,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旬报》刊登陈沂春生稿《原中原》一文,推崇以美为师,提出中国“虽危弱已甚”,只要能“得华盛顿其人”,“以盛顿之心,行华盛顿之事”就可同美国一样,出现一片“兴盛之象”。(参见俞旦初:《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215680.html

上一篇:关注希拉里亚洲协会讲话传达的信息
下一篇:人民币汇率:邱震海的传谣和何亮亮的辟谣

3 曹聪 孙超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