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不留余地

已有 3680 次阅读 2009-2-18 23:09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文化, 阅读, 诗歌, 诗人, 杂谈

改革开放30年,数不尽的新生事物涌入我们的生活,也同样有许多曾风光一时的事物远离了我们,走向边缘。这其中就有诗歌和诗人。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内外交困的诗人难免有极端的选择,比如死亡。
自杀的年轻诗人的名字可以列出一长串。蝌蚪、海子、骆一禾、方向、戈麦、顾城就不用说了,只看近几年:
2004年,27岁的小说家、诗人殷谦服毒自杀。
2004年6月,20岁的诗人谌烟服毒自杀。
2005年11月,44岁的诗人周建歧在家中自缢身亡。
2007年10月,30岁的青年诗人余地(原名余新进)在昆明割喉自杀。
2008年8月,29岁的青年诗人吾同树在位于东莞的家中自缢身亡。
……
 
下一个是谁?
 
这些以锦绣之材让许多“只有学位而没有心灵和激情的人感到羞愧”(李森《怀念余地》)的人,却以这样的结局让他们的朋友和知音无限惋惜。
 
请看余地的这首《活着》:
 
这些年,
沿着一根弯曲的直线,
走同样的路,
学习忍受痛苦。
像一颗漆黑的行星,
缓慢地运行,
努力接近,
一个中心。
这么做是否重要,
我已经不再思考。
总有一天,
某个地点,
一道明亮的光,
穿透我的心脏。
现在,
我已经醒来。
这个早晨,
我推开门,
看见你的脸庞,
和升起的太阳。
 
读《余地诗选》又一次禁不住感慨。不过这感慨必然是短暂的。对于被这个时代的五颜六色武装了的芸芸众生而言(我也在内),诗歌和诗人总显得那么弱小无力,再也无法形成持久的影响。就算一死,也只能代表软弱和失败。
 
我还在读他们的诗。我得承认,这并不是为了纪念,更多是为了享受精妙的文字所带来的快感。这是一个娱乐至上的世界,连苦难都因具备娱乐性(就像那些催人泪下的电视剧)才能得以传播。
 
我有时会想,如果诗人擅媚,可以轻松地变身为流行歌曲的词作者,用绝妙的句子和时尚应和,运气好的话也能名利双收。就像余地的那首《夜色》中所写的:“用时代的泡沫进行一次沐浴 / 可能是一个美妙的选择”。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06-215860.html

上一篇:《常识》游戏
下一篇:《科学年表》的N种读法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