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在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jwang2008 聪明的懒人创造了世界!

博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恩师与弟子 精选

已有 6706 次阅读 2009-2-19 21:3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2008年2月18日是恩师王空军教授离开我们的日子。他就这样走了,走得那么仓促,那么意外,带着对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无限眷恋和玉米科研的无限热爱走了。斯人已远去,然每每追忆起恩师的谆谆教诲,先生人灭而神犹存,笑貌仿佛,如影在侧,往日之事历历在目。
恩师是我国玉米界著名栽培专家,属青年才俊,后起之秀。从三十四岁受聘于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博导到不惑之年辞世,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多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3年获山东青年“五四”奖章,2005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创新团队,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山东)常务副主任、山东省作物高产生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玉米分团成员兼联络员、山东省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山东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以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理生态和品种改良等为研究方向,从事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玉米品种更替产量提高过程中生理特性的演进、玉米光合与产量的关系、普通玉米高油化产量与品质双增的生理生态机理、根系“拥挤效应”、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长发育、光合与物质生产、产量与品质、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体系。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2项973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4项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和1项农业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等,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在《Annals of Botany》、《Field Crops Research》、《Photosynthetica》、《Biologia Plantum》、《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等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4篇,出版教材及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7项。
恩师对科研事业孜孜以求、志在创新、兢兢业业的精神将永远鞭策弟子们不断前进。通过科技创新和服务生产,他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三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未居功自傲,于师长常言“学生”,于弟子常言“朋友”,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他是良师。恩师学识渊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锐意进取、教书育人、率先垂范践行正确的科学理念,一生短短四十载,却干了常人一辈子干不了的事,为事业鞠躬尽瘁,堪为我等后进之楷模。弟子们每一分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恩师心血,在科研上的每一分成长无不是恩师精心栽培的结果。我2001年入师门,是恩师的开门弟子,从硕士到博士,恩师循循善诱培养我对专业的热爱,打开了作物生理生态科研殿堂的大门,我从最初在门前东张西望慢慢开始入室。记得恩师第一次修改我那充满稚气的科研论文时的情形,大到行文思路、文体逻辑、结构起承转接,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文献格式等细节,他都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圈点,最终一投中的。也忘不了恩师是如何以其敏锐的学术视角和良好的科研素养为我确定了“夏玉米超高产群体质量与个体光合生理生态机制”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在选题的那些日子,我们为每一个亮点的提炼而争论,直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把对方说服。本研究在中国农科院赵明研究员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超高产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耦合双增”理论,并在我4年的试验研究中得以逐步完善理论与技术体系,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其他弟子们的科研选题,恩师往往首先尊重大家的个人意见与选择,然后与大家讨论完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他总是竭尽所能为我们创造条件。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好的导师除了要有好的科研思路,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条件实现想法”,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让我们受益一生。
他是益友。恩师为人处世胸襟坦荡,光明磊落,总是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考虑的少。在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恩师多次带我去北京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理由是让我长见识,开阔视野。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另外他还是考虑到我爱人在北京读博士,有意识创造条件让我们团聚。今天,每当我与爱人念及这些,便忍不住唏嘘不已,潸然泪下。对待弟子们,他更多的是把大家当成朋友,如遇困难之处无不慷慨相助,心思之细密实属常人所不能。
恨天妒英才,恩师英年早逝是弟子们一生的损失。恩师离开我们已有些许时日,我常于夜深难眠时思虑能否以己之八年追随亲身所历,将恩师与弟子们相处的点滴整理成文。然恩师予众弟子之恩遇又岂是一文乃至一书所能书写的!仅录我与恩师之二三事以感怀。
弟子们为恩师撰拟的挽联是:
尊师重友敬业,为科研沥血,垒五岳之石不齐丰碑
孝亲爱妻诲女,对生活淡泊,罄四海之水难书痛情
这或许能折射恩师生平之一二吧。诉苍天之无情,惟怆然而涕下。呜呼,哀哉。
恩师已逝,精神永存!

公元二〇〇八年三月五日夜

恩师的周年我没能去看望他。不只是因为物是人非的痛彻。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啊,正如博士论文的话: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0221-216092.html


下一篇:学术打假从哪里开始?

7 武夷山 王桂颖 曹聪 郝力壮 陈国文 化柏林 魏东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