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ity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b00011127

博文

儿童节专文——童年时分的十大经典零食[部分转载+部分注解]

已有 24844 次阅读 2009-6-1 15:1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儿时十大经典零食[转载+注解]
 
1、烤红薯
  每到冬天,大街小巷最红火的小吃,莫过于香飘百米的烤红薯。在高高大大的铁炉里,跳动着旺旺的火苗,在桶口支着的铁架上,放着烤熟的或大或小的红薯,香喷喷的味道,吸引着放学后嘴馋的学生驻足购买。

---- 现在也很喜欢


  2、爆米花
  小时候,只要听到院子门口里传来“嘣”的一声,就知道是爆米花老爷爷来了,80后就会迫不及待地从家里舀出满满一碗的米或年糕,兴冲冲看着老爷爷一圈一圈地转动黑锅,直到摇不动了,他就会慢慢起身,把袋口套在机子的一头,然后,“嘣”的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就出锅了。尽管声音很响,但大家都会高兴地捂着耳朵,等待着下个声响的来临。
---- 小时候看到爆米花都会绕路走,特别怕那个声音


  3、搅糖稀
  学校门口总有卖糖稀的,一个很旧的木头箱子,里面有个黑糊糊的小锅。半透明的糖稀在锅里冒着热气,不时的冒出泡泡。并不富裕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掏出5毛钱,换来两根短棍,加一团半透明的糖稀,搅一搅,拉一拉,好吃又好玩。
---- 5毛钱,开玩笑吧,5分钱一搅


  4、棉花糖
  棉花糖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小吃了。只见小贩姿势很是潇洒地加一勺勺的白糖进去,那些糖在铁皮做的锅里高速旋转几圈后就变成了一团团的棉花糖。其中到底暗藏着什么原理,怕是很多80后之间讨论不休的难题。
---- 以前中学上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我就以棉花糖为例告诉老师,有时候形式比内容更重要。


  5、果丹皮
  很多80后都是吃它长大的,并且至今念念不忘。红红的山楂片卷成一卷,可以一口咬下去,也可以把山楂卷摊平了从边上开始吃,大家甚至还会互相攀比谁的吃法新。价格也实惠,1毛钱一根。
---- 我最讨厌的零食


  6、酸梅粉
  酸酸甜甜的粉末,虽说是酸梅粉,但具体原材料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每袋酸梅粉都会附带一个小勺子,勺柄上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图,一勺一勺慢慢地吃,吃完后再将勺子收藏起来,这才是让80后最难忘的味道。
---- 这个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我曾经收齐过酸梅粉的三国人物(嘴都吃白了,另外就是互通有无,比如说张飞+一袋酸梅粉+一个中弹子换一个吕布),那时候鼻孔朝天的牛劲,完全超过了现在开着宝时捷跑车的傻逼。


  7、冰棍
  夏日的时光因冰棍变得更快乐。那时的冰棍很多都是小贩推着自行车来贩卖的,自行车后架上的保温箱里装有各式各样的冰棍,其中大冰、小冰最为经典,就是五颜六色的水冻成的冰,有全冰的,也有半冰半水的,基本是人手一袋。要是忘拿吸管了就在袋子角上咬个小洞,吸着吃,显得有滋有味。
---- 果汁大冰绝对是经典,那时候每天必吃。现在知道是糖精色素加上阴沟水,不过如果我有小孩,我一样会让他去吃,因为我们其实很强健,根本不用畏惧不安全的食品——中毒和死亡终归是个小概率,我们犯不着用玻璃罩子把自己框起来。我又想起了当时看到报纸上说“大白兔奶糖可能还有超标三聚氰胺”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多买一些大白兔屯住慢慢吃,不然万一国家不让卖了怎么办,然后我就去买了很多。


  8、老鼠屎
  这个名字很不雅观,但80后还是乐此不疲。一粒一粒黑褐色的颗粒,像极小号的感冒胶囊,每粒两三毫米左右,味道有股淡淡的中药味。
---- 九制陈皮的味道,吃多了倒牙。


  9、泡泡糖
  这曾经是很多80后在同伴面前炫耀的奢侈品,长长的一块,用一半红一半白的纸包着,上面有一个小姑娘吹泡泡。在“大大”出世以前,这可是绝对的“大哥大”。
---- 小时候以为泡泡糖可以吞下去(不然好亏),因为每次吞得艰难(我吞过不下百根,屁事没有),所以就很憎恨泡泡糖,后来才知道是要吐的。泡泡糖、酸梅粉、无花果、玻璃弹子、不干胶、游戏币都是儿童时期的一般等价交换物。


  10、无花果
  一个半个巴掌大小的的白色袋子,上边印着大大的“无花果”三个字,里面装得就是细细长长的无花果丝了,吃完后嘴唇还会变得白白的。很多80后想必都曾困惑过无花果到底长什么样子,这根根分明的丝,一点也不像花,就更不像果了。
---- 实际上是萝卜丝,和无花果没有关系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75-235433.html

上一篇:国际复杂性科学与交叉科学会议 暨 第三届中国-欧洲复杂性科学暑期研讨班 会议信息通知
下一篇:更新版本的会议通知[中文]

1 赵星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