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则天序,人循序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782219 读书,思考,写作,交流,会友

博文

论零物质 On Zero Matter

已有 7066 次阅读 2009-6-8 11:1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精神, 宇宙大爆炸, 零物质, 物质, 物质对

 

     论零物质On Zero Matter

                          定义;性质;潜能;实例

 

                  徐鸿儒

                

    关键词:负物质,零物质,老庄哲学,道,原始原子,精神

    摘要: 负物质是与正物质质量相等而性质完全相反对立的物质,零物质是正物质和负物质之间的物质。零物质具有特殊的性质。老庄之“道”是零物质,“原始原子”是零物质,精神是零物质,自然规律是零物质。

 

A.定义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我们常见的物质也应有与其相反而对立的另一种物质存在。

创立相对论性量子力学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M.Dirac,1902~1984)首先预测了反物质anti matter的存在。1928年狄拉克用4行4列矩阵把非相对论性的薛定谔方程推广到相对论,获得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在解方程求解能量E时,最后开平方得到能量E的负值根。以前人们都把负值根作为无意义的增根舍去,而狄拉克则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负能态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存在着“负能量”,从而得出存在反物质的结论。狄拉克把正电子作为电子的反电子,认为正电子除了电性和电子相反外,一切性质和电子都相同。1932年,美国青年物理学家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在宇宙线实验中观察到高能光子穿过重原子核附近时,可以转化为一个电子和一个质量与电子相同但带有的是单位正电荷的粒子,从而发现了正电子,狄拉克对正电子的这个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爱因斯坦也曾经根据相对论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对于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西格雷等人用人工的方法获得了反质子。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不仅质子和电子,所有的微观粒子都有各自的反粒子。许多人认为宇宙中的每一种粒子都应该有一与之对应的反粒子,它带有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宇宙中有多少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结成的物质,就必定有同样多的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结成的反物质,宇宙中的正反物质应该是严格对称的。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中,目前正在进行的AMS实验,把大磁铁发送到国际空间站,就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反物质,美国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愿意帮助他。由丁肇中主持的这项研究已有16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投入的资金更是高达1000多亿美元。丁肇中认为,如果反物质确实存在,当正物质与反物质碰撞时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

但是,如上所述的反物质anti matter正物质只是所带电荷符号相反,其他都相同,而且质量还都是正值,并不与正物质完全相反对立。根据辩证法,肯定还应该有与正物质质量相等而性质完全相反对立的物质存在。

我们把与正物质质量相等而性质完全相反对立的物质定义为负物质(negative matter)负物质与正物质质量相等而符号相反,所带电荷数值相等而符号相反。如此则,负物质和正物质互为负物质;负物质与正物质相遇也发生湮灭,但不释放能量,而是能量消失,变成质量为零的中性物质。

1928年狄拉克认为存在着“负能量”,从而得出存在反物质的结论。按照质能方程E=MC2,能量E若为负值,光速C2不可能为负值,只能是质量M为负值,就是说理论上负质量的物质——负物质是存在的,而且不仅仅是辩证法可以推导出其存在。不知道当初狄拉克为何没有沿着负物质的概念走下去,而是用了反物质这个词,并且还转向找反物质正电子去了。自此,反物质和负物质两个概念分道扬镳,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惜至今尚没发现负物质,更没发现以负物质组成的负宇宙。

在已确定物质质量坐标的物质系统中,在质量数轴上,正物质和负物质的分界是坐标原点,即零点。它代表的物质是质量为零的物质,我们称它为零物质(zero matter)。零物质是质量相等(质量的绝对值相等)、性质相反(一正一负)物质的中间物质。

B.性质

1.零物质在物质质量数轴上只有位置,但它本身没有大小。

2.零物质结构特殊,无形无状,没有体积,不占空间。

3.零物质是质量为零的一种特殊物质,像其他一切物质一样,它的运动符合已知自然规律。但是,由于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具有一些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例如: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没有重力,即它与其他物质之间不存在引力;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所以它运动不需要能量;

因为零物质的质量为零,结构特殊,所以它既不可能带正电又不可能带负电,电位永远是零,它既不受电场的影响又不受磁场的干扰;

因为零物质无大小无形状,至柔,故可以穿透任何实体,正如老子在《老子·四十三章》中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因此,零物质可以在宇宙中随意驰骋,不存在丝毫阻拦;而且驰骋是即时的,不花费时间,不受空间限制,即零物质可以超越时空。或者说其体积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

4.因为物质不灭,所以零物质不灭。

5.因为物质具有多样性,所以零物质也具有多样性。

虽然暗物质对光、电、磁、核都不起作用,但通过引力场可以探知它的存在,说明它具有非零质量。而零物质质量为零,对引力场也不起作用,所以暗物质并不是零物质。

C.潜能

 一定量的正物质和与其绝对值等量的负物质形成一个物质对(matter-negative matter pair),具有唯一性。分开时它们是物质对,而合起时便湮灭为零物质。因为正物质或负物质的质量有无限多个,所以物质对便会有无限多个,而无限多个物质对湮灭时产生的零物质也会有无限多个。它们的性质当有差异,而且这差异也具有唯一性。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零物质与其他具体的零物质的差异具有唯一性。但由于零物质有无限多个,所以这种唯一性也有无限多个。

差异产生信息,某差异产生的信息就是代表该差异的符号。从此意义上来说,信息就是那差异。因为非零物质有无限个,所以每一个具体的零物质都荷载着其特有的与无限个非零物质相较产生的无限个信息;反过来,每一个具体非零物质都荷载着其特有的与零物质相较产生的特定的具体信息。另外,不同的物质排列组合即组织结构,不同的物质层次,不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形式等,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万事万物,它们荷载的信息更加复杂,也更加丰富了宇宙中的信息。但是零物质的特性决定了零物质荷载的信息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即超时空的,而其他物质荷载的信息则是时空有限的。

零物质虽然质量为零,但它可以分解为任意大的质量对,而那任意大的每一方的能量都是可以任意大的。

D.实例

因为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检测到零物质,所以我们只能用比较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推知零物质的存在。

1.老庄之“道”是零物质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常用无形无物无状等否定性的词来描述“道”。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是表明人类认识前进的重要里程碑。(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二版)

《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任继愈先生译为:道不可见,而用它(道)却用不完。是那样的渊深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超脱纠纷,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垢尘。是那样无形无象啊,它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

《十四章》说,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十四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

老子认为道永远是无名。但是道虽小,天下却没有能支配它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三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四十一章》)

老子说,道是万能的万事万物的主宰,顺者兴,逆者亡。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庄子》关于道的论述与《老子》是一致的,而且叙述得更明确、更细密,内涵还有扩展。例如,庄子认为精神也来自无形的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

庄子把道看成产生一切有形个体的根源,道本身是超感觉、超时空,却又是一切有形个体存在的根据。他指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庄子认为,道不能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因此道是无;正因为道是无,才能成就其全的性格。庄子意识到是非之彰也,道所以亏也。(《齐物论》)不管对事物作出任何规定,都是对道体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限制。庄子举例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这也就是晋代注《庄子》的大家郭象所说的彰声而声造,不彰声而声全。因此不具有任何规定性的道才能保有一切具体事物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无也就是全。

庄子在《天地》篇中说: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道,看上去那么深远,听起来又是那么寂静无声。深远之中,却能看见晓的真迹;无声之中,却可听到万窍唱和的乐音。深而又深之中,却能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之中,却能产生精神。所以道和万物相连接,道体虚寂却能供应万物的需要,时时驰骋不已却能成为万物的归宿。

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宇宙起源的太初,一切都存在于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道的开始呈现混一的状态,混一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实体。

庄子在《天道》篇借老子的名说,道存在于万物中,又包含万物,道渊深得不可测量。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

《知北游》篇记述,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由上可知,老庄认为,第一,道是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状,但在逻辑思维中是可以认识的。第二,道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无所不在。第三,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源始,是天下母。第四,道主宰万物。

以此四条与零物质的特性相比较,仅根据第一、第二两条,就完全可以判定老庄哲学中的就是零物质。如此,则是零物质产生了宇宙万物(第三);是零物质蕴含着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随时随地、一视同仁地监管着、规定着它所创造的宇宙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第四)。这就是的物理意义。

《周易大传·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民谓之事业。形而上,即无形。道无形,零物质无形,道即是零物质。

有不少的宗教人士常常说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也相信上帝, 以为自己信仰上帝壮威。爱因斯坦的确有信仰,并把自己的宗教命名为宇宙教。他信仰上帝,但是他指出他是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个上帝正是老庄哲学的概念。因为有事物发展规律的涵义,而且讲的事物发展规律是事物发展客观存在的秩序,是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不是人格化的神,它与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毫无牵累

 2.“原始原子”是零物质

在宇宙生成之前,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认为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天地》)道呈现混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实体。就是说,太初是一片零物质充斥的虚无的混沌状态,只有无,而无有,无名,亦无形。

太初混一的状态中,虽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但是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老子·二十一章》)老子是说,道虽然恍惚,但恍惚之中有实物,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的精气,这极细微的精气最具体最真实。自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根据这极细微的精气,才能认识万物所起始。虽然有一而未形,但是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庄子·天地》)庄子是说,虽然没有成形体却有阴阳之分,不过阴阳的交合是十分的吻合而没有缝隙的。

解读:太初混一状态的零物质中,有实物,有阴阳。这实物便是以前的正物质宇宙和负物质宇宙的质量的总和,二者原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对,湮灭后形成了这一混一的零物质;这阴阳便是指的全部正物质和全部负物质对立的势力,虽然它们交合得十分吻合,但它蕴藏着分裂发展的动力,这是零物质能够分裂的内因。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老子·四十二章》)《周易大传·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翼,两翼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一分为二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现代哲学也公认。所以说,零物质的分裂是必然的。

宇宙产生于大爆炸”(Big Bang)已经得到科学界众多科学家的认同。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大爆炸产生了宇宙?比利时天文学家乔治·爱德华·勒梅特LemaitreAbbe Georges Edouard 18941966说是原始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W.Hawking)和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则证明了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奇点是个数学概念,指的就是原始原子。它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

这样的原始原子,虽然体积无限小但也是,况且还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更说明是。所以,这一假说不符合老庄宇宙产生于“无”的论断,而且也没指出原始原子的来处,这有违物质不灭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根据有生于无的论断,某零物质才是真正的原始原子。但它的体积为零,质量为零,密度为零。

大约140亿年前某一瞬间,某零物质(真正的原始原子)受到扰动,即是受到了某量子涨落正好和某自组织行为相遇的共同作用的扰动。扰动这个外因促使该零物质内部正负(阴阳)矛盾对立的斗争激烈化,达到势不两立程度,导致其发生分裂,一分为二,变成为两个新原始原子:一个完全由正物质组成,叫做正(阳)原始原子;另一个完全由负物质组成,叫做负(阴)原始原子。二者质量的绝对值相等,都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温度极高。内含的非零物质都是质量无限接近于零的微小颗粒,颗粒的体积比原始原子的体积是更高阶的无穷小。但是就在这无限小的空间里,却包含了整个宇宙的质量:正原始原子包含着全部正宇宙的质量,负原始原子包含着全部负宇宙的质量。由于新原始原子内的空间极狭小,密度无限大的非零物质难以施展其运动的本性。

如果不把零物质算作通常意义上的物质的话,那么可以说是某零物质的分裂产生了物质,无(零物质)产生了有(非零物质)。这就是老庄哲学所说的有生于无的本义。但是这个字的含义是无形无状、质量为零,不是没有的意思。零物质一分为二产生非零物质,并非是字面意义上的无中生有,实际上还是有生于有。零物质一分为二产生正负两个原始原子,是完全符合物质不灭定律或能量守恒定律的。

在新生的正原始原子和负原始原子极狭小的体积内,全部是由无限多同性物质颗粒组成的,因而存在着巨大的斥力。此斥力促使二原始原子在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同时各自分别发生了大爆炸,形成了两个宇宙:正原始原子爆炸形成了正物质的宇宙──正宇宙,负原始原子爆炸形成了负物质的宇宙──负宇宙。两宇宙平行发展,各行其道,完全对称,只不过是正宇宙的物质质量都为正值,负宇宙的物质质量都为负值。大爆炸后非零质量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时间和空间,非零物质不断的运动使时间沿直线前进,使空间不断扩张。非零物质的不断运动产生了物质的各种排列组合形成的多态多性、多层次、变化无穷的万事万物。非零物质继续运动,新生事物不断增加,时空继续膨胀。

以上就是用零物质理论对老庄宇宙论的新解读。老子在《老子·四十二章》概括地总结性地叙述过他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可作如下的解读。

道生一:道产生混一状态的混沌系统,即零物质,即原始原子。

一生二:系统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零物质分裂为正负两个原始原子。

二生三: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众多的第三者,即正反两个原始原子分别发生了大爆炸产生出众多的新生物。秦前,“三”有众多的含义。《国语·周语》: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群。

三生万物:新生的众多的第三者产生万物,即众多的新生物不断地相互作用,排列组合,不断产生出更新的新生物,不断丰富和发展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内蕴含着阴阳,即万物遗传有母体原始原子(某零物质)的结构与特性,蕴含着矛和盾对立的势力。

冲气以为和:万物中的阴阳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即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约束下的矛盾统一体。

正宇宙和负宇宙对称存在和运行,我们生活在正宇宙。我们可以参照正宇宙的运行实际,按镜象对称原则推知负宇宙的运行情况。而正负二宇宙的信息沟通和能量交换极可能便是通过黑洞作为隧道来实现的。

随着非零物质运动的不断发展,时间、空间便不断地扩张,总质量保持不变,密度和时空曲率在逐渐减小。据现代科学研究推断,当时间前进到10-43s这个瞬间(普朗克时期),可观测宇宙的尺度的半径扩为10-38cm,密度为10-37t/cm3,温度降至10-38℃。此后,便是人们了解较多的宇宙发展了。迄今,时间已前进到140亿年,宇宙经过膨胀、冷却,可见物质的平均密度为2×10-31g/cm3

非零物质继续运动,时空继续扩张。直到空间扩张到某临界值,使得非零物质的分布变得极为稀薄,(正、负)原始原子内产生的斥力与物质的引力达到相等而平衡,非零物质为引力所束缚,再也无余力进行扩张运动,被圈束在空间的边缘之内。于是,空间达到极大,宇宙停止了膨胀,温度降到了最低。正宇宙和与其同步运行的负宇宙,同时都变成死寂的宇宙。

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事物发展到极点就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紧接着(时间没停止),引力逐渐大于斥力,空间开始坍缩,宇宙变成最巨大的黑洞,事件反演,开始回归:正宇宙通过坍缩返回到正原始原子,负宇宙坍缩返回到反原始原子。此刻,导致原始原子──某零物质分裂的扰动──某量子涨落正好和某自组织行为相遇的共同作用,已不复存在(存在的几率极小极小),于是二原始原子发生湮灭合二而一,回复到太初原始原子,复成为零物质,复归于混一的无形无状的虚无的道。又重是恍兮惚兮,隐藏着交合得十分吻合没有缝隙的阴阳玄机,等待着新的扰动的到来,以开始新一轮的宇宙创生。倘被扰动,便又是原始原子──零物质分裂、大爆炸、产生万物万事、宇宙膨胀、塌缩、湮灭。尾首相接,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是,每次循环,因为初始条件(即零物质和扰动)不会与前次完全一样,所以每次循环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变化,不可能有完全的重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宇宙开始坍缩时,时间并未停止,依然向前,即时间箭头未有反转。就是说,时间之箭从大爆炸开始,一直向前,直到宇宙坍缩为原始原子才停止。反演并非是时间从宇宙坍缩时倒流、逐减,到宇宙坍缩为原始原子时时间变为零。这就好像我们乘飞机飞美国,往程需12小时,返程需12小时,往返程共需24小时,而不是共需零小时。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宇宙大爆炸是物质运动,宇宙坍缩仍然是物质运动,所以时间不会停止。宇宙坍缩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和膨胀所用的时间相等,坍缩的路径也不应是沿膨胀的原路返回,坍缩形式也不会是宇宙膨胀电影胶片的倒放,因为那样不符合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

现在,梳理一下宇宙发生、发展、灭亡和再生的大致轨迹。

太初是一个零物质,无形无状,一片虚无,惟恍惟惚,混然一体,是一个混沌系统,是一个物质对湮灭的产物,即是某正物质宇宙和与其对应的负物质宇宙湮灭的产物──某零物质,同时还是产生新宇宙的原始原子。该系统内还存在着前正宇宙和负宇宙湮灭的痕迹──阴和阳。阴阳虽然交合得十分吻合,但还是界线分明、矛盾对立,它们是在系统内蕴含着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的管束下,和谐地存在于该零物质的统一体中。大约在140亿年前的某一瞬间,该零物质受到扰动,即受到了某量子涨落正好和某自组织行为相遇的共同作用的扰动,促使其内部矛盾斗争激烈化,导致原始原子分裂为一正(阳)一负(阴)两个新原始原子:正原始原子完全由正物质组成,反原始原子完全由负物质组成。二原始原子都体积无限小,质量无限大,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二原始原子内同性物质的巨大斥力导致二者各自发生了大爆炸,产生了同步并行的、镜象对称的两个宇宙——正宇宙和负宇宙。大爆炸后,由于非零物质开始并随后持续不断的运动,二宇宙的时空便从无到有持续不断地扩张,直到斥力和引力达到平衡。空间停止扩张,达到了极大;温度停止下降,降到了最低,两个宇宙同时变成没有活力的死寂状态。物极必反,瞬间二宇宙时间继续向前,空间迅速持续坍缩,分别坍缩返回到正原始原子和负原始原子。接着,二者合而为一,湮灭成为被我们称作太初原始原子的那个零物质,不过其又经历了一个轮回,丰富了阅历,保存在记忆中。时间停止,空间变为零。这便是宇宙一次轮回的生活史。该零物质倘再被扰动,便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3.精神是零物质

精神(或者说意识),一般理解为与物质相对立,是人脑这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特殊物质的机能。其实,宇宙按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宇宙中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和众多的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宇宙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规律的一致性,无他。所以宇宙间根本就没有与物质相对立的东西,当然精神(或者说意识)也不能例外。精神(或者说意识)应当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并不与物质对立,更不是人脑的什么机能。区区人类,不过是浩浩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小小地球的产物,居然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大脑的机能和物质对立,超然游离于物质之外,实在是太过高看自己了。

量子力学权威大卫·玻姆(David Bohm)说:精神是实在的,精神可以是非常实在的。”“在人与人之间,精神有巨大的效应,它影响着人体,它影响着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它影响着社会。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和更早的勒奈·笛卡尔认为,精神(或灵魂)是一种物质,是一类短暂、不可触知的特殊物质,它不同于但耦合于构成我们身躯的可触知物质。因此,精神是一种可能具有状态(心理状态)的东西,它可以由于与脑耦合(通过接受感知信息)而改变,也可以使我们将意志强加于脑,甚至强加于身体。

唯物主义者反对这种二元论观点,他们认为大脑是一个高度复杂、却不神秘的电化学机器,和其他机器一样遵循着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因此,脑内部状态由它的过去状态和外来感知事实的影响所决定;而脑发出信号控制人的行为,则完全由此时脑的内部状态所决定。显然,这种观点把人看成了自动机,没有独立精神或自由意志。若此,每个神经脉冲都得遵循物理学定律,那么精神如何能参与其中呢?而若无精神参与,人怎么会很自然地按照个人的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呢?为什么具有相同脑内部过去状态和相同外来感知事实影响的不同的人,会发出不同的信号,从而有不同的行为?

吉尔伯特·赖尔把精神和大脑比作英国政府和英国宪法。前者是个体的一个具体集合,后者是一个抽象的思想集合。他认为,谈论精神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就像谈论政府与宪法之间的交流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比较流行的类比是,把精神和大脑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一部计算机的输出完全由电路定律和输入信息唯一地确定。这种类比,类似于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量子波是对系统知识的描述(相当于软件),而粒子则是一块硬件。

而这都是类比,是隐喻,并非精神本身。根据精神(或者说意识)无形无状超越时空的特性,可以断定精神(或者说意识)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荷载着特殊信息的零物质。它不是短暂的,而是永恒存在的;它无形无状,是目前尚不可触知的。它与大脑耦合并相互作用,产生行为和新的精神。它不独与人脑耦合、作用,也与其他万物耦合并相互作用,产生万物的特性。至于它们间耦合与相互作用的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庄子早就看出精神是来自无形无状的道(零物质),并且认为是精神产生了形状,形状产生了万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借老子的名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精神之类也,是零物质,无形无状,自然可以说它无限宽阔,但是也可说它无限狭小,准确地说应当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4.自然规律是零物质

老庄之“道”,就蕴含了自然规律的内容。宇宙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规律的一致性。自然规律是无所不在的,而且不为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变化。这当然唯有零物质能够做得到。

 

宇宙及其万事万物中,有阴有阳还有中,有矛有盾还有和,有正有负还有零。一分为二,中分为阴和阳,阴和阳是组成中的两个方面;和分为矛和盾,矛和盾是和的两个组成部分;零分为正和负,正和负是零的两个表现形式。合二而一,阴和阳湮灭为中,阴和阳隐于中中;矛和盾湮灭为和,矛和盾藏于和中;正和负湮灭为零,正和负潜于零中。中、和、零既是形而上的概念,又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无形无状,结构特殊,属零物质;阴和阳、矛和盾、正和负是形而下的概念,它的表现有形有状,结构可见,属非零物质。零物质和非零物质互生互存,共生共存,循环往复,永无穷尽。

北宋哲学家横渠先生张载(1020~1077),对老庄以来的辩证法进行了总结:“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精辟,凝练、准确,成为迄今中国传统辩证法的主导线索。但是,现在看来这一总结尚需补充,今续之,完整录下: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有和斯有零,零必隐其形。

有隐斯有显,显必象而生。

 

       老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老零赠诗:骚·无·零
什么力量最大?我想不外是零;
什么力量最公正?想来也是零.
零是中间,零是上帝,零是忘情.

    零是我唯一可寄托可研究的地方.
啊—可爱的零,我最最热爱您!

 

 


https://m.sciencenet.cn/blog-74364-236902.html

上一篇:徐福东渡的文化思考
下一篇:卉子百日记趣

4 张国庆 蒋敏强 杨秀海 vigorous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