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CEIENCE & MY SKY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star 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业化与普及化工作!

博文

大生活中的科学和生活中的大科学

已有 3411 次阅读 2009-7-4 09:19 |个人分类:科学教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学, 选修课

        你看到过所有的电水壶底部是不是都有一圈一圈的凸起?你可能知道小孔会成像,但多大的孔才会成清晰地像?你会惊讶于栩栩如生的立体照片,可曾试着自己也用普通数码相机也来拍几张?这一切都是源自生活,源自科学。真是这样的想法,在这学期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的专业选修课基础上,我想可以暂时不讲三国中的科学、不讲唐诗科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保留的讲座,而开设《生活中的自然科学》实验选修课可能更是当务之急,理由如下:
1)分享自然科学成果,用科学武装学生的头脑。
一年级的大学生,正是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的阶段,他们对自然科学具有普遍的好奇心,不论克隆技术、纳米技术,还是自行组装计算机,都使他们产生迫切了解并亲身经历的愿望。让他们到实验室来,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引导他们去自学,向社会、向其它学科索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入口,求知欲就会象脱缰的野马带他们遨游在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中。
2)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大学阶段是能力增长最快的阶段,没有了考大学的压力,他们会专注于手中所做的事情,尽力思考感兴趣的问题,选修实验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操练的场所。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完成后,要写出实验报告,每次实验如同作了一次小论文,这种训练对文科及财经类学生来说非常难得,而这正是能力增长所需要训练的步骤。
3)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信仰,培养学生爱科学、讲科学、信科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选完10个左右的实验后,得到了学分,但大多数学生觉得不够,希望能有新的实验让他们选。惯性之下,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诸如科技馆之类的社会公益科普场所,探索其中的奥妙。抑或是参加各类科技类社团,如天文协会等来自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希望通过这一窗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学生阶段很可能成为一些人的最后集中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宝贵而又逝不再来,传授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精神。这样这个暑假真要动一下脑筋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276084-241814.html

上一篇:做了日全食宣传单张
下一篇:嘉兴的“日全食”

2 武夷山 王号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