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5后无知青年眼中的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yanli45 黄莲树下弹琴,垃圾堆里唱歌

博文

一85后小青年对学生被批评的看法 精选

已有 7808 次阅读 2009-7-31 11:08 |个人分类:小青年的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看过很多对现在学生质量的批评,包括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不禁想要谈谈我,一个85后无知小青年的看法。

   都说现在的本科生总在抱怨学不到东西,实际上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去学。其实也确实如此。可是为什么不去学呢?我们讨论的应该是原因,而不是去埋怨。就像一匹千里马,你会去抱怨为什么它不能一日千里,可是你有没有发现那是因为它没吃饱呢?现在来谈谈我的观点。作为一个大四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里我可以算是被称为的“高材生”,就因为我的成绩好,分数高。我也曾经很不理解,为什么我觉得很简单的题目却有很多人不会做,为什么即使我已经讲解的很明白了还是有人不能理解。这种想法估计很多上课的老师也有过。而当我自己遇到了不能理解的地方时,我就在想,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只是自己,经常从自己的角度来判断和评价别人,因为我们没有处在别人的位置上来将心比心。举个例子,我给我小学二年级的妹妹当家教的时候,我觉得很简单的题目,而且我觉得已经讲的很明白的题目,她好像还是不会,还是没想明白。这时候我真是很生气很想批评她。很多时候,老师们就扮演了“我”这样的一个角色,因为学生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就认为这个学生多么的懒惰,多么的朽木不可雕也。可实际上,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或者说在从小到大的学习中,老师们就能在当时的阶段对自己所学内容很好的掌握吗?再举个例子,我小学班上无论成绩多差的同学,即使一年级加减乘除都算不对,长大以后还不是滚瓜烂熟。也就是说,我们的能力和认识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判断学生的标准不应该用老师这个位置上的观点,而要处在与学生相对应的位置上。

    有这么一种现象,很多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到大学以后就成绩很差,玩游戏,挂科,重修,要么就是成绩平平。我当时进校时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二,那些进校分数比我高了好几十分的同学反而连微积分都考不过我。高中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很单纯,就是考高分,进好的大学,对于所学的东西,所要做的事情毫不怀疑。可是到了大学,很多人毕业之后是为了找工作,大家却都认为学习的课程对找工作没什么用处,所以为什么还要学呢?没有认真去做的事情当然做不好啦。就连上课的老师们也只是为了教课而不是为了提高一下我们的什么能力,这样很多人自己形成的印象就是“过这门课就是我的任务”,而不是“我要从中学到些什么”。不过老师们也很为难,教学评估与待遇挂钩,真正想学习的学生又占一小部分,于是恶性循环。

    研究生很多也是为了找工作。其实很多学生开始时也是很想好好干的,可是后来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有什么意义。老板们自己都还被SCI牵着走,天天催学生,学生原本的热情都没了。所以不要怪现在的学生心不在科研,老板对学生的影响就已经很大了,原本对科研的热情被所谓的现实做扭曲,于是还不如放弃混毕业得了。其实据我所看到的,很多研究生不是那么只想混过去的,谁想蹉跎青春呢?只是有的被现实的无奈给磨平了,能够征服自我的人又太少了。

    建议老师们看看《人性的弱点》,我只看了前面的几页,但是觉得很有道理。

    首先,我们应该更宽容的对待对方,不要总是批评,埋怨,因为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不知道对方的想法和苦衷。

    其次,多些鼓励。人总是有一种被认可的渴望,尤其是年轻人,经历的还很少,没遇到过什么挫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理解,支持,才能有坚持下去的信心。

    第三,给别人他想要的。调动起人的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他所想要的,免除后顾之忧。读研的有为了科研的,有为了工作的,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为他考虑,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果只是从老板的角度,要学生做实验发文章,连工作都害学生没时间找,这样的老板无疑是个失败的老板,是个资本家。聪明的导师就应该学会如何做到双赢。

    胡说八道了一些,希望对老师们有点用处。总而言之,好的老师应该懂得理解宽容学生,懂得如何调动起学生真心的积极的做事情。当然,学生们也应该反思自己。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285633-246658.html

上一篇:唉,女博士这个鸡肋中的鸡肋
下一篇:说说我的“无知”

13 武夷山 王晓明 刘世民 马中良 杨秀海 胡健波 刘颖彪 吕喆 苗元华 刘雄 yinglu lftkf qq0hl081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