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奔腾的野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eedom110110 上海大学法律学士、同济大学政治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留意哲学博士;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亚太部研究员

博文

院校扩编导致MBA贬值?

已有 3332 次阅读 2009-10-13 13: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不久前下发的(2009)35号文件,从2010年起,全国新增55所高校获准开展MBA专业学位培养,这意味着具有MBA招生权限的学院由原来的127所新增至182所。其中,云南省新增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两所院校。

自此,云南省MBA“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云南MBA市场进入五雄逐鹿时代。

记者打探到,云南师范大学首期招生100人左右,云南民族大学首期招生50人。据云南师范大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校MBA的课程、特色等还未定案。而在招生政策的倾斜上,两校也都还未有最终定论。

这是我国继2007年扩容31所MBA招生院校后的再次大规模扩编,扩编无疑会得到考生的欢迎,但与此同时,国内已出现部分商学院招生困难的趋势。 竞争加剧的情况中,云南MBA院校是否能顺利完成招生目标?原有的MBA高校会受到后来者的冲击吗?在质量和数量的天秤上,云南的MBA院校又该何去何 从?

数量激增会导致MBA贬值?

MBA扩军的消息一出,社会上很快出现两个持不同观点的阵营,前者认为只要管理好扩容大可无忧,而后者则担心MBA数量激增,会导致未来MBA进一步贬值,MBA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更难。

“MBA将更不值钱了,未来的几年很可能就遍地开花,沦为‘大路货’了。”网友小鹿表示。此外,网友担心,院校的扩容相当于变相的扩招,其所带来的 MBA人数激增,可能会导致MBA教育需求冷淡。而现在诸多院校的MBA扩招也可能会带来教学质量降低、滥发文凭、先上车后补票等恶性竞争。有网友愤慨地 表示,“不论是世界顶尖商学院还是国内普通商学院的MBA毕业生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此外,还有网友提出质疑:“目前大学扩招导致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现在连MBA也扩招,到底是想解决就业还是想增加未来的失业率?”

据媒体报道,作为MBA培训领头羊的清华大学,2001年曾叫停扩招,叫停的原因在于该校师生数量不成比例和精品战略的制定。因此,有网友认为,该叫停无疑对扩招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市场对MBA有更大需求

与网上声音形成对比的则是商学院的贬值“否定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MBA办公室副主任刘映婷认为,MBA学历是不会贬值的。工商管 理硕士,如同其他高等教育人才一样,依然是中国社会的稀有资源,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管理才能的人才,而不是仅仅看MBA这个学位。

而且,云南的市场需求还远未饱和,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MBA办公室主任缪彬表示,从目前招生规模看,美国每年MBA招生10万左右,而印度 的也有8-9万,反观中国只有5万人左右,还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云南省之前只有3所院校拥有培训资格,每年秋季也只能招收400多名学员,远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种需求可从今年的招生情况中窥见一斑,云南大学原MBA办公室招生事务主管宋乐表示,今年云大MBA秋季班网上报名的有800多人,录取180 人,招生名额近年来以20%-30%的速度递增。缪彬表示, 08年昆明理工大学招收了172个MBA学员,09年学校计划招生185人,但学校生源指标增加至242人。

根据云南大学历年来生源构成情况的统计,国有(控股)企业学员、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依然占据了MBA生源人数的半壁江山;此外,宋乐表示,近年来, 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生源数量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就读人员也普遍表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而且层次构成上也并非完全的中高层,而是表现出多元化的发 展态势。

扩招已成社会趋势

扩招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趋势。2007年,全国新增31所MBA招生院校。同年, MBA笔试难度降低,面试比重增加,MBA门槛降低,扩招趋势明显。

作为高端培训的MBA培训项目近年来为何急速扩张?

MBA的扩招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刘映婷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很多企业认识到管理型人才的重要性。而新增MBA招生院校跟近年来国家调整 研究生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有关。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置了工商管理(MBA)、建筑学、法律等19种专业学位。“这些专业学位教育为多个行业领域输送了大 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培养该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缪彬表示1999年扩招,使本科生大为增加,刺激了MBA的增长。而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对MBA的认识加深,成为MBA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此外,宋乐认为,金融危机也是MBA生源增长迅速的另一促因,因教育和经济是反周期的增长,今年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教育的重要性,使不少企业高管回炉充电。而其所拥有的人际关系网络等诸多附加值也使MBA具备强大吸引力。

扩招对MBA质量影响不大

多家院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扩招对MBA教育质量的影响不大。首先,入读MBA必须经过考试、面试等程序。其次,入读学生必须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条件的制约使MBA教育质量得到有力保障。

“生源的扩大,院校选择的空间更大。而进入竞争之后,学校本身的优势特色才能彰显。而现在的招生情况是好的学校越好,差的越差。”宋乐表示。

云南MBA相关人士则认为新增院校并不是MBA扩招,中国的MBA正处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级管理人才,新增MBA培养院校是中国MBA发展的必然。

“应该辩证地看待MBA的竞争,竞争不是坏事。目前,云南MBA院校总共只有5所,各学校共同努力做大做好MBA这块蛋糕,培育好这个市场才是发展的关键。”该人士表示。

至于另一个受到学生们担忧的就业问题,在部分人士眼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从目前MBA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多达到100%,刘映婷表示学员多为在职人士,因此就业压力不大。而且,现在学校也会根据学生需要,帮助 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甚至介入学生的求职过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而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毕业后事业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有一部分人走向高层管理或自主创 业。

据云南大学MBA办公室近年来的数据统计,入学前,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学员只有4%,而毕业后10万元以上的学员增长为18%。昆明理工大学对 2004、2005年两级MBA学院毕业后起始年薪的统计也同样说明了该问题,统计中, 5-10万的学员占32.4%,10-15万的占26%。

新进入者会带来市场共赢?

在社会整体需求增大,MBA报考回暖的背景下,新增的MBA项目也许不愁生源,但新办院校中, MBA师资和教学所需的案例是否会成为发展硬伤,从而阻碍MBA教育质量呢?

“下一步,学校将着重于师资力量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架构,以独具特色的课程、优秀的师资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聂顺江表示。

由于知名度、经验等因素制约,业内人士认为新增院校首次招生会比较谨慎,对云南现有商学院的招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其他院校市场细分不同,且各具 优势,云南大学国际化程度高、昆明理工大学工业、企业和制造业方面较强,而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统较为擅长。因此,新近院校在短时间内,难以对其产生冲击。

在云南MBA院校增加的同时,老牌MBA院校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也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办学力量。据了解,云南大学国际化程度正进一步加深,与淡马 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香港方面的合作逐步深入。同时,还将开展国际双语示范课等高端课程。而今年新增EMBA也将给云南大学MBA在平台搭建、校企合作 方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新入院校所带来的冲击,缪彬的表现豁达、坦然:“从整个MBA市场项目来看,现在的云南市场正处于一种回暖状态,这是一个好的信息。云南新增两所MBA院校实际上是将整个云南的MBA市场份额做大,这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是一种益处和良性效应。”

缪彬进一步用“蛋糕”来解释新办院校所带来的共赢局面,“云南MBA院校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但这种竞争并非是恶性。以前是一块小蛋糕,现在MBA院校增加后,大家共同来做大这块市场蛋糕,那么所分的利润和份额也会比从前更多。”

每一所院校都应寻找各自的特色

大多数MBA圈内专家认为未来几年总体上MBA教育资源仍然将供小于求,而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脱颖而出?

所有的院校都将答案指向“特色”。缪彬认为,理工大学自身的优势就是工科和省外的知名度,未来将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提高师资水平,内功夯实后,不愁没有生源。

云南民族大学将自身定位于边疆、民族、南亚、东南亚。力求在此基础上寻求发展特色。并在其选修课中设置了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东南亚南亚概况等教程。

“而是否应该在招生政策上向少数民族、边疆地域倾斜,还在考虑中。”聂顺江说。

北京大学国际MBA学院院长胡大源教授认为,从供求问题思考当今的MBA市场是计划经济的思路,“目前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发现社会 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从而才能将市场拓展开来,把路走宽……”他认为当前中国的MBA教育应当向多元化角度发展,每一所院校都应寻找并发扬各自的特色与 专长,从而达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目的,这样既对MBA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又可以增加各类院校的竞争力。

本版图片:CFP供图

云南信息报

(本报记者徐州对此稿也有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2501-262089.html

上一篇:由为外国教授拎包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
下一篇: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野

1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