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婷小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xiangting 短歌依旧,故人安在?

博文

也许本该那么纯粹 精选

已有 3887 次阅读 2009-10-25 21:22 |个人分类:观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下文我是不久前为新一期《求学》考研版写的[编者的话],现在杂志已经出版上市--
 
一个月前,借出差的机会,我见到了我的导师。简单聊天过后,他给我朗读了一篇他写给自己高中老师的散文。在导师那熟悉而又久违的朗读声中,我看到了我导师高中时代那个“物质上槽糕得不得了,精神上丰富得了不得”的世界。导师告诉我,在那个年代,尽管连“吃得饱”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他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永远穿着干净的白衬衫,笔挺的裤子,这是对知识的敬畏。
  现在,那个“敬畏知识”的时代仿佛离我们如此久远。对身份的追逐会妨碍我们追求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往往会看重那些更吸引人的东西,比如高起薪或者公司的名头。
  在选择导师的问题上,又有多少学生没有被身份所困?导师是研究员还是肩负行政职务的领导?是校领导,还是院领导?是硕导、博导还是院士?甚至许多学生选择导师的依据就仅仅是“导师的身份”。
  可是,这么做让他们忽略了对他们影响更大的一些因素,比如导师的品格、学识、个性、指导学生时间的多少等等,是否符合自己的期待。正因欠缺考虑,很多人读研半年之后,很快就开始抱怨他们的导师,转而羡慕那些能安心做事,用心学习的同学。
  选导师如此,求职如此,考研也是如此,如果你现在意识到自己曾经追求的是“有身份”的东西,那么最好掌握三条原则:
  一、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
  不做准备就决定的人更容易被表面光鲜的东西所吸引。要想抑制自己“虚荣”的念头,不妨仔细地想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毕业五年、十年之后,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为达到这些目标你得做出怎样的努力?这样一来,你就能看清各种诱惑背后的真相。
  二、 看清自己到底是谁。
  人们经常会由于不现实的对比而犯错。因为大家总是不屑于和自己相似的人比,总是往高处看,觉得那些人拥有的东西才是我们想要的。但最佳的目标,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目标,不现实的攀比只会导致焦虑和好高骛远。要想成功,你就得狠下心来,冷静地看一下你选择的参照物――如果有必要的话,就降低点儿标准吧。
  三、 说服自己不要嫉妒。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坚韧、努力和专注的人最终一定会成功,“身份的失落”总是暂时的。当你心生嫉妒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想嫉妒的根源,然后专心进取。
  记得曾有一位研究所的老师说过,研究生和导师,关系越少越好。这位老师和他的导师合作得很好,但合作的模式非常简单,也从来没有共同署名发表过任何文章。他说:“我和导师很少见面,也很少说话,别人奇怪怎么配合得如此默契!其实我正在做的就是我导师所想的,而导师拍板决定做的,也正是我所想的。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多余的话要说。”
  师生关系也许本来就该那么纯粹。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7748-264978.html

上一篇:全程的关照
下一篇:那段关于“蜗居”的往事

8 陈儒军 罗帆 刘畅 苗元华 卢洪健 左正伟 xilihutu hudal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