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与数字媒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ting

博文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四

已有 3280 次阅读 2010-3-8 00: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物理学, 学术伦理, 学术造假

从其他科学家那里我还了解到,舍恩在科研时期从他们那里收集到很多想法、实验建议以及反馈内容。将这些与他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我发现了其相似性令人惊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舍恩将他所在的学术界提出的研究观点近乎疯狂地整合到了他最终发表的论文当中。这也难怪后来那些科学家看了他的论文都异常兴奋。舍恩将他们的观点的精华部分变成了伪造的、却极富吸引力的数据。这一事实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他的研究成果会快速地被学术界所接受,以及他的某些学术主张为什么会在以后被其他科学家所证实。舍恩并不是在凭空猜测科学发展的轨迹,而是接纳了很多同行的想法。

回顾历史,学术造假者将人类的追求及偏好转换成数据早有先例。1830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写了一篇题为《论英国科学衰落的影响及其原因》的论文,这篇论文在后来已成为介绍学术造假的经典之作频为引用。巴比奇将那些诚实的科学家比作尽可能不让偏见影响结论的认真观察者,他们会竭尽全力防止自己的偏见去影响自己所要汇报的事实;而将学术造假者视为那些让结论有意偏向某些喜好的观察者。巴比奇还描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学术造假者,但表示其中有一类造假者令他难以理解,那就是造假者不但操控或改善数据,还凭空捏造事实。依巴比奇的分类来看,舍恩就属于这样一类的造假者。学术界从前也有过类似的事件——最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就是1912年在英国皮尔当公地挖掘出的皮尔当人化石(当时认为是史前人类的化石,1953经鉴定为伪造,译者注)。但是亨德里克舍恩的案件可以被视为学术造假案的一个分水岭,因为他无中生有,却一次又一次地制造了电子学领域令人激动的重大突破。

我认为,想了解驱使像舍恩这样的造假者进行造假的动机,就要从他的实验数据中一探究竟,而巴比奇却不这么想。巴比奇认为,造假者在数据上动手脚是为了使其符合他们的观点和立场。这种看法会误导其他科学家,这会给一些科学家提供了解这些伪造数据的机会,这些数据中有可能包含大量可以昭示造假者所思所想的信息。我觉得这也是舍恩造假事件的官方调查报告吸引人的地方。调查人员在对舍恩造假数据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对舍恩造假时的真正想法仅仅给了随意的、好奇的一瞥。事实证明,从造假数据中看出造假者的心理状态的过程与很多全面审查数据中造假成分的检举人及调查者指出蓄意造假之处的过程相似。在我们区别无意犯下的过错和故意的造假时,意图或者动机可以作为关键因素来考虑,前者科学家认为是科学前沿研究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后者被视为对客观科学的背离,必然会受到公正的惩罚。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01-300814.html

上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三
下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五

1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