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yy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e 技术 文化 哲学 社会

博文

第3届上海市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纪要

已有 4361 次阅读 2010-4-19 18:57 |个人分类:点点滴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2010418下午,上海市第3届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人文学院召开。上海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朱宝荣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关增建教授以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论坛由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系副主任孙毅霖教授主持,论坛主题是:“技术、政策与启蒙”。

     关增建教授首先致辞。他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人文学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突出强调了我校大力发展人文基础学科的战略决策以及人文学院今后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等。他希望上海科技哲学界能够大力支持我校的基础文科建设,我校人文学院也愿与上海兄弟单位多沟通、交流与合作,为繁荣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的王志伟副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校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系的李侠教授作论坛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复旦大学王志伟副教授作了题为《技术与人性》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中的寓言说起,然后通过对卢梭、雅斯贝尔斯的反思,他得出一个技术哲学届广为存在的设定前提:人存在着固定的本性,现代技术的发展损毁了人性,哲学家们追寻着拯救之途。他指出,这一设定是基于西方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结果。他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上述设定本身已经有所反思,如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对于人本性的批判还有福柯所指出的形而上学的原罪,特别是阿尔都塞指出的马克思与传统哲学人类学的决裂都说明了这种超越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出路。他提出要回到马克思的文本,通过关注斯蒂格勒,就会注意到“人性是基于现代技术生成”的这一与传统技术哲学话语完全不同的观念。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如何看待人性本身?现代技术对于人性的改变?人性如何做到与现代技术与时俱进?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讨论形成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局面。一方面,基于现代技术塑造着人性,上海大学的周丽昀副教授从身体性维度分析了现代技术对于人自身的改变;上海交通大学的董煜宇副教授提出现代技术背景下人性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基于人性自身的先验因素,华东师范大学的颜青山教授、上海大学的刘小涛博士共同捍卫着人性中先验因素无法为现代技术所塑造的观念。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陈自富从自身人工智能专业提出人工智能研究中格外关注认同机器对于人的模拟之命题。他还从德雷福斯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困境。整个阶段讨论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讨论异常热烈。

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作了题为《科技政策的敏感性分析》的主题报告。李侠教授从“科技政策的目的与评估”、“科技政策敏感性分析的含义”、“科技政策敏感因素分析”以及“结论”等四个方面展开了介绍。他指出,科技政策是实现国家意志与目的的手段。那么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要面临对政策质量等问题给予评估。这就是敏感性因素分析存在的必要性。资源、奖惩、荣誉与权力是决定着政策质量的四个主要敏感性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因素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如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奖惩>荣誉>权力;在集权体制社会中,荣誉>奖惩>资源;在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荣誉>奖惩。随后他得出结论:首先,通过这些模式的确立,对敏感性因素给予排序,能够有效甄别科技政策的质量,加强政策的解释力。其次,政策工具敏感性的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需要建立起与某一条件吻合的包含资源、权力、奖惩以及荣誉在内的敏感度等级的划分。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敏感性因素的范围、敏感性因素适用的条件、不同因素之间的关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上海大学的杨庆峰副教授提出要关注内部性的敏感性因素,如不同政策之间的融洽度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交通大学的孙毅林教授从小岗村的案例分析了某一因素适用的范围;闫宏秀副教授指出了行政意志对于政策质量的影响等等。

 整个论坛高潮迭起,争论激烈,精彩纷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安维复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讲述了自己研究科技哲学的心得:一是学问要做的有特色有深度,二是任何本学科的研究都要回到科学哲学本身,最终都要回到思想本身。关增建教授也饶有兴致地从科学史学科发展的角度,畅谈了搞好基础学科研究的要求和规范。这些发言对在场的青年学者都颇有启发,大家表示,要学习老一辈专家的学风和精神,把学问作实做深。

上海市第3届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召开,有效凝聚了上海各高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有效促进了我校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发展。

                                        From:闫宏秀  杨庆峰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872-313789.html

上一篇:第三届上海中青年技术哲学论坛花絮
下一篇:世博实践感之一二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3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