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创意”来自“疮痍”,“无耻”让人“误吃”

已有 4441 次阅读 2010-5-8 10:48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无耻, 创意, 疮痍, 误吃

      马臻博士最近有一篇博文“是创意,还是无耻?”【1】,因为前几天出门在外,上网不便,所以遗憾地没能在第一时间拜读,刚才看到,觉得很有意思,当即写下两条评论:

从“指哪儿打哪儿”,发展到了“打哪儿指哪儿”的阶段了。

“创意”来自“疮痍”,“无耻”导致“误吃”。

      这第一条评论没啥好说的,早有这样的笑话和漫画。第二条纯粹是典型的谐音/错别字风格的“吕氏评论”。

      细想想,其实现在的很多“创意”并不是来自真正的创造性思维,而仅仅是对已经出现的疏漏、错误(统一被我称作“疮痍”)的一种全新包装,包装的目的是要把这种“疮痍”变成一种所谓的“病态美”。然后,在被认为是“美”的基础上,再通过一番“指鹿为马”、偷换概念、断章取义,只说有多美而全然不提有多“病态”甚至“变态”,成功地完成一次包装。这种路数的“创意”,其本质就是借助某种“理念”而展开的忽悠,总在这种氛围下混,难保不会被人把好腿给忽悠瘸了,把聪明人给忽悠傻了,放弃真美却去追求伪美......此等源自“疮痍”的“创意”,可以在一段时间里把人唬住,不过这路创意的“有效期”真的很短,过期之后,那些精修包装而成、却并不耐看的“病态美”会不复存在,丑恶的“疮痍”早晚会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如果有人真的无耻地把“疮痍”包装成“创意”兜售出来,咱们还真得格外小心,因为我们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误吃”。在误吃了这路“创意”之后,很可能因为被如此这般的一番忽悠而损失钱财、时间和精力,甚至耽误很多大事,被“创意”忽悠的次数多了,有些人便学会了去忽悠别人,结果大家彼此忽悠来忽悠去,最终再难有信心和信任,从此“世风日下”而“人心不古”。

~~~~~~~~~~~~~~~~~~~~~~~~~~~~~~~~~~~~~~~~~~~~~~~~~

参考:

【1】马臻:是创意,还是无耻?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9277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635-321364.html

上一篇:论“大学”之“大”
下一篇:【评论整理】顾玉宝详解世博会主题的翻译

11 诸葛淑媛 陈儒军 王修慧 卜王辉 马臻 金小伟 杨芳 柳东阳 耿文叶 侯成亚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