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4年前在首都北京鸟巢原址附近的一件旧事

已有 5447 次阅读 2008-7-15 11:35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4年前,我还住在南沙滩那里,这个地方在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俗称鸟巢的附近1里之内。一个晚上,我正在家里做饭,突然听到了锣鼓喧天的动静,这次甚至和原来听到的楼下空地单调的扭秧歌声调有所不同,好象有点民乐合奏的意思了,从我这不太灵敏的耳朵里也可以感觉得到里面肯定有专业选手,莫非是扭秧歌的水准要有极大的提升档次了?我这么和妻子宁宁同学说。
  她也表达了奇怪的感觉,演奏的水平应该说很高,而且有些花活,我这人听民乐是听到有鸟叫声就觉得在演奏《百鸟朝凤》的,果然,耳朵里传来了一串串的模仿的鸟鸣,我立刻对宁宁说,百鸟朝凤。这样高水平的演奏不去现场看看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吃完饭就决定前往瞧个热闹。
  正是和我们同一排的楼,在楼门口居然是搭了个大篷,而旁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却看不到扭秧歌的人,我还以为应该是正排着队扭的欢呢,结果却是站得没有队形的观众,我和宁宁抓紧找了个空到了前面,结果发现大篷下坐着一支乐队,家伙什齐全,正卖命地吹打呢。


  再向着楼门口看,却是一串的花圈,我这才明白,原来是在出殡啊!看了看挽联,都是些“伯父千古,侄XXX敬挽之类”,一数,还不少,有7-8个之多,在大篷下还有一群人围着另外一张桌子在喝茶,也许是这家的长辈,我倒是怀疑是不是这支乐队的替补队员,毕竟看他们卖力的样子,一会就要累的。
  老婆回来后对我说,一看有花,还以为是娶媳妇的呢,因为全是欢快的调子,我还给她解释了一下,说这个演奏是给逝去的人听的,因为不象在出殡的路上,需要大家悲伤,必须使用悲哀的调子,这里的演奏则希望死者离去得快乐些,当然用的曲子就可以多种多样了。我能够如此解释是因为自己还是个农村少年的时候看过不少这样的热闹,所以解释还有点权威性,宁宁同学也就接受了。
  而这居然是生长在小城市里的宁宁同学第一见到的实在的中国经典葬礼场面,和我见多识广不同,原来她只在电视或者电影里见到过类似的场面,所以,应该说因为这次让她开了眼了。
  让她另外开眼的一件事情是,见到了丧葬用的纸马,而且是拉着车的纸马,不过我看到拉的是辆大车,就奇怪了一下,因为从报上看到的情况是,陪葬的已经换成奔驰或者宝马这个档次的车了,所以,见到大车还真觉得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思忖之下,觉得也不可能是没有钱啊,毕竟请乐队的魄力都是有的,弄个纸“奔驰”啥的也不至于有问题吧。
  车旁还有两个箱子,每个箱子从两个小人抬着,大概是陪亡灵去的一些日用品或者衣物、金银之类的东西吧,宁宁同学还以为抬的是轿子呢:唉,城里长大的小孩就是无知。
  不同级别的唢呐、锣、鼓、还有一些我一直以为是中国民间才用的吹管类乐器(不好意思,至今也不知道名字),吹唢呐的人看上去总是最卖力的,而且整出来的动静也最大。
  我们在现场就呆了2分钟就离开了,毕竟感觉不如娶媳妇那么好,在外面大大地转了一圈,没有看到月亮,看来这次月亮是不想对在北京住的人友好了。
  50分钟后我们才从街上散步回来,接近小区的时候隐约还是听到了那楼下还有声音。
  我就随口讽刺了几句,“在楼门口办丧事太不象话了,毕竟即使一个单元也有12户人家呢,就这么在门口大肆搞出殡活动,有点过分了,毕竟,这不是农村!”老婆告戒我道,“少说话,说不定人死后有灵魂还没有离开呢,还是对死者敬畏点吧。”
  接近那座楼的时候,听出来是锣鼓合奏,大概唢呐们累了吧,我们没再前往观摩,就回到了自己的家。
  但是,音乐声却还是在窗户里传进耳朵,让我奇怪的是,变成流行音乐了,开始是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我感觉有点厌烦,就去关窗户,关了3扇窗户后,声音小些了,不过我听到了一首熟悉的乐曲,回头对我老婆说,这太让我惊愕了,因为曲子竟然是------------------

  《常回家看看》…………………

  这是唱给逝者的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32235.html

上一篇:应急管理中的100个问题【我们希望能一一解决】
下一篇:雨夜怀柔

1 张星元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