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杨生茂先生1992年给我的几封信

已有 4314 次阅读 2010-5-17 08:42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杨生茂, 美国历史杂志, 国际特邀编辑, 几封信

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 杨生茂先生1992年给我的几封信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517日发布

 

    《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是美国历史学家组织(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的主要出版物,美国历史学界的最具权威的刊物之一。1992年《美国历史杂志》编辑部负责人David Thelen分别写信给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三位顾问杨生茂教授、刘绪贻教授和邓蜀生编审,邀请他们为该杂志国际特邀编辑,并请他们负责推荐中国新近出版的优秀的美国历史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以及书评人等。(见《美国历史杂志》与我会三位顾问建立联系,赵学功供稿,《美国史研究会通讯》1992年第2期,第28页,1992710日版)

 

    为了更加有效的运转,1992518日,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23日天津寄出,23日收到),信中说:“日前曾接邓蜀生同志来函称,他拟请你代替,并将Thelen寄来的资料奉上。若蜀生同志不拟参加此事,请你代替,亦可谓人选物色有方,因你过去对编选资料事经营多年,很有建树,老马识途,有利工作;另外,你担任学会秘书长,对于动员关心此事,也十分有利。”“我们几个人均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毕竟不如往年;另外,手中还有任务,无法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此事(蜀生同志考虑周到),颇有力不从心之感。故需中年同志协助,玉成此事。”

 

    杨先生信中提及“日前曾接邓蜀生同志来函称,他拟请你代替,并将Thelen寄来的资料奉上。”一事,邓蜀生先生在199257日写信给我,信中说:

“安年同志:

        上周收到《美国历史杂志》主编David  Thelen的来信(我不认识他),要求我协助该刊介绍我国研究美国史的情况和成果,我因为与各院校美国研究者联系很少,加上精力与时间都不济,所以推荐你代我参与此项工作.我已写信给刘绪贻先生,提出我的意见,我认为应该有年富力强的学者参加,而这方面的最合适人选是你。寄上有关材料(复印件,不必退还),请将你的意见告知。我十分希望你接受,并希望得到你的简历(职称,职务,著作,当然也应有年龄和从事专业工作的年头等,英文)。这项工作对开展美国研究会的工作可能或有帮助。盼速覆。

问好

                                                         邓蜀生

                                                      9257

      

    199264日,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9日天津寄出,11日收到):“既然邓蜀生同志已推荐你负责参与Thelen事,希勿推却,而且史学会负责同志参与其事,有许多助益,成为有力的推动”。

 

    1992619, 杨生茂先生又写信给我(24日天津寄出,26日收到)动情地说:“我希望答应邓蜀生同志的推荐请求(今将58日蜀生来信奉上,以供参考),因为:1)蜀生请求你替代他,似不要过分客气,不然我们三人只得‘三缺一’了,你若概允,正好三人。(2)你在史学会负责,Thelen虽然未同史学会直接联系,但你完全能够胜任contributing editorships 的要求,且在(工)作上有许多便利条件和经验。绪贻和我年近八旬,已无精力和时间过多地过问此事了。若具体安排落实不下来值得打退堂鼓,重蹈Louis Hanks 事的旧辙了!

        我是尽力说服你,动员你,欢迎你为此事分忧。假如你实在有困难,我很难强人所难,那样也似乎不近人情了。总之,我们三人一齐担任contributing editors好吗?请考虑。希赐复。

        祝好                                                     杨生茂  

                                                                 619

 

杨先生所附的邓蜀生先生来信内容如下:

生茂同志:

        来示悉。我拟推荐黄安年同志代替我,因为我现在无助手,手头的事又多,无精力也无时间来办《美国历史杂志》所要求的事。你们二位有学校相关同志可依托,而且了解的情况(信息)也远比我多,似可由你们二位再加上黄安年同志把这件事承担起来。当然,要解决必要的经费问题。我已函黄安年征求意见,并将有关材料复印了一份寄给他,他作为学会秘书长,办此事有很多便利条件,不知尊意如何?

                    祝好

                                                                 邓蜀生

                                                                9258

 

 

20日,我回复杨先生表示,恭敬不如从命,如果美方同意,我将尽力协助两位先生做好推荐的具体工作。

 

 

1992629, 杨生茂先生再次写信给我(75日天津寄出,6日收到):

“安年,

20日来信。

争取给Thelen写信的意见很好,再拖,就有点不和情理了。

你负责作contributing editors之一,是最适当的人选。蜀生同志锐眼认慧珠。你的条件均合此事的要求,而绪贻和我因年事已高,毕竟力不从心了。下月来津欢迎。”

199279,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11日收到):

“安年同志

        接到七月六日来信和履历表,谢谢。下次给Thelen 写信时将履历表寄去。

    我在接到你上次的来信,当时立即给绪贻同志写了一封信,不料次日就收到绪贻来信。我在信中所商谈的事当然他不可能看到(可能在星期一才看到)。在接到他的来信后,我又发了第二封信,进行商量。对上述二信。我还未收到回复。可能在他从九江回武昌后,才能收到回信。”

 

1992717, 杨生茂先生写信给我(19日收到):

“安年同志

今天(716日)接到绪贻同志寄来的信。这是他从九江开会后返回武昌写的(713)。主要内容有:

1)同意由黄代邓作三个contributing editors之一。(这点,(杨,下同)赞成。”

 

 

 

    由于邓先生的提议和推荐,杨、刘两位老先生向美方力荐,美方接受了由我取代邓蜀生先生为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邀编辑一职。1992918,《美国历史杂志》主编David Thelen分别写信给杨生茂、刘绪贻和我,正式通知《美国历史杂志》聘任杨生茂、刘绪贻和黄安年三人为该杂志在中国的特邀编辑。19929月出版的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9 No.2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中国特邀编辑名单是Deng Shushe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199212月出版的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79 No.3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中国特邀编辑名单则是Huang Annia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iu Xuyi, Wuhan University, Yang Sheng-mao, Nankai University,其后一直没有变化。

 

    我们三人的工作很快进入了运作阶段,并且开始陆续向美方提出了我们的一致推荐建议。“特约编辑负责向《美国历史杂志》推荐中国学者对中国以外的美国史专著进行评论; 每年两次向该刊提供经选择的中国学者的美国史论著和博硕士论文目录及学术会议动态; 每年向该刊推荐中国学者所写的3-6本优秀的美国史专著供该杂志约请外国学者进行评论。目前三位特约编辑已完成了1992年的推荐任务, 其中包括对1990-1992年间出版的优秀美国史著作的推荐, 以及 THE LISTOF RECOMMENDED 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MERICAN HISTORY(1990-1992)(BOOKS, ARTICLES, DISSERTATIONS), 后一项共88电脑版, 集中反映了我国三年来的美国史研究成果, 对于扩大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影响将会起积极作用。”(见《面向四化, 面向世界, 办好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报告(199381日)》,黄安年的博客2010326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433

 

    2009226日,我在博文《默默奉献美国史研究的资深学者邓蜀生》中写道:“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美国权威的《美国历史杂志》在1992年提名三名中国美国史研究者杨生茂、刘绪贻、邓蜀生为中国特邀编辑,当时邓先生已经年近70,杨生茂、刘绪贻两位也已经年近80,邓先生在和杨、刘两位商讨后一致提议由我来接替邓先生的中国特邀编辑职务,我当时才56,自知难以胜任,美方接受了中方的提名,这体现了邓先生等老一代学者提携后学的高尚风格。邓先生一身干了无数实实在在的事,但很少公开张扬,我们的学术研究需要这样甘为人梯奉献精神,当你看到一些真正的学术精品面世的时候,你可注意这里面有邓蜀生编辑一份默默无闻的铺路人的贡献。请参见黄安年文《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200412)(www.annian.net/search.aspx?keyword=%B5%CB%CA%F1%C9%FA - 12k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325

 

  杨先生、刘先生和邓先生提携和鼓励后学的精神是令人感动的,在杨、刘两位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和我们三人的协力下,我们较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责任,认真地向美方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宣传了中国学者的美国史研究成就,也维护了我国学者学术独立地位。

  

  附杂志和信件摘要影印照片等16幅。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5-325286.html

上一篇:残疾人居家就业是“创新”模式吗?
下一篇:杨生茂先生关心南开弟子论文的信例

1 金小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