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经典踩踏之回顾(1)

已有 3901 次阅读 2010-8-3 08:39 |个人分类:消防析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恐慌, 逃生, 经典踩踏

经典踩踏之回顾(1

 

1902年九月十九日晚,2000人拥挤在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希洛(Shiloh)浸信会,听取著名教育家(布道家)布克华盛顿的演讲。但是,在大约九点钟,一开始是浸信会神学和非裔美国文化的快乐庆祝活动,突然转成了悲剧。有人在拥挤的大厅高喊“Fight!” (“打起来了”)但很多人都以为是“Fire”(“着火了”)。于是,大量的男人女人开始了疯狂的逃生过程,越来越歇斯底里地撤向门口。尽管牧师和长老们一再要求保持秩序,踩踏的发生不断得到能量和冲劲。等到消防车到达现场时,发现噩梦一般的场景,在出口人体堆积到10英尺高。消防队员立即开始工作,但在情况可以得到控制之前,已经有超过100人死于试图逃生的过程。除了伤亡人数,在逃生方面更令人惊讶更可怕的的事实是,当时并没有发生任何火灾。

 

博主点评:

1.     这是典型的谣言所触发的逃生型恐慌,因为致命的危险不存在;

2.     现代逃生理论总是认为,当时的建筑逃生容量不足,照明昏暗,是导致踩踏的主要原因。即使是现在,人们也不能明了为何当事人过度反应。现在该建筑还在使用。

3.     笔者认为,当时人们对火灾有特殊的担心。20世纪初,气候变冷,火灾频发,著名的城市大火有巴尔的摩大火(1904),Jacksonville大火(1901),都是2500栋建筑被焚的大规模城市火灾(Conflagration),当时的人都对火灾有深深的恐惧。

4.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逃生,并不是对危险的直接反应,而是与周围同伴共同行动的需要,即现在比较流行的导致群体恐慌的Affiliation Theory。还有很多说法,如Information Cascade(信息瀑布),多米诺效应,博弈论等,都是为了解释群体场合的从众逃生现象,即危急时刻的应急反应。

5.     当时人们临近散场,沉浸于布道中的听众,没有对外来反应进行深入思考的动力。20世纪初,人们对于火灾报警手段缺乏体验,更没有火场逃生练习,因此反应失当。

6.     现代人为何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呢?照明充足,报警误动,媒体教育,逃生实践,都可以缓解人们临时的本能的逃生冲动。不过,还有一些例外,如在酒精,停电,喷淋和火灾共同刺激下逃生的人群,依然会发生不理智的逃生行动,如深圳舞王大火。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49544.html

上一篇:说说音乐会踩踏
下一篇:经典踩踏之回顾(2)

2 侯成亚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