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及其应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da1112 北京大学概率统计专业博士,聊聊概率及其应用,也聊聊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博文

作为土鳖博士当事人的我。。。

已有 6931 次阅读 2010-8-14 22:2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博士, 海归, 待遇, 土鳖, 国内博士

念了四年的博士到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的身份极具分裂性:一方面在亲人朋友看来,特别是在我家乡这样的小地方看来,博士是个足以光宗耀祖的身份;另一方面,似乎博士,特别是国内博士,这些年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在科学网这块宝地,关于博士的话题,是很容易被人煽风点火的。最近两天尤其火爆。本来在博客里“多谈概率”是我一贯的坚持,但这次我想趁着出国归来的余温,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简单聊聊博士的话题。

当初选择读博士,并非出于十分明确的“学术理想”,更多的是圆自己的北大梦。和其他有梦的年轻学子一样,我也有儿时的梦想,就是到未名湖畔求学。虽然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了充实快乐的本科时光,我也深爱着我的母校,但是对于梦想的追逐没有办法停止(关于梦想的这一段,以后可以跟大家交流),后来我如愿保研到北大。所以,我最初念博士的时候,并没有“献身科研”的明确想法,只是慢慢地在培养做学问的兴趣,直到现在,才逐步开始踏上学问之道。我跟很多朋友不一样,或者我比他们幸运的地方,就在于博士生涯对于我远不止“深造”“镀金”这么带有明确的目的,它更有一种洋溢在梦想中的满足和喜悦。所以,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光,我似乎都没有什么负面情绪。这应该是我的福气。

说点具体的吧,聊聊博士生待遇的事儿。总的来说,四年来我从没有感觉过经济压力,也没有再给家里增加任何经济负担。在北大涨补助之前,我的收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补助,导师助研和助教收入,这三项加起来大约在1200到1500左右。有一段时间我还兼任本科生班主任,最多时候我的收入大约有2000每月的样子。我觉得已经非常够用了,虽然我没有详细记过帐,但是我记得二年级时我曾经用生活费的结余送给我母亲一台笔记本电脑,给我父亲一部手机。后来到了高年级,我助教做得少了,但是好在补助涨了,所以我的收入仍然维持在1500左右的水平。我见过一些朋友拿咱们的情况跟国外的博士比较。我结合在美国的见闻,也跟大家算笔账:以我的情况为例,除了刚才介绍的收入,我的博士学费全免(估计大家也一样),住宿费每年750元,公费医疗(个人负担10%);我在美国拿全奖的朋友,奖学金(助研)是每月1400美元左右,学费全免,房租每月450美元,医疗保险1000美元一年(有的学校含在奖学金里),养车3000美元一年。这里要注意,在美国,一般“车”不是奢侈品,而是必备工具,上学、购物等等都离不开车。虽然在国内我们买不起车,但是国内的公交系统远比美国便捷,更何况在北京,学生卡坐公交一般是2毛钱,跟白坐差不多。所以,如果不较真儿的话,个人觉得单纯比较我和那位朋友,我俩博士生活的基本面是差不多的。但是较真儿起来,就不大好比了。

下面谈就业。现在可能国内博士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去工业界的情况我不熟悉,如果去高校的话,现在的确是越来越难。虽然我也着急,但是我也认为这种现象是迟早的事情。稍微了解国外,特别是欧洲的情况,即便是剑桥、哈佛的博士,想一毕业就找到教职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多半是要做一到两个博士后,才有机会申请到tenure-track的教职,再熬几年,也许才能拿到tenure。国内过去的情况是,基本上博士毕业都能马上找到有事业编制的教职岗位,也就类似于tenure。这么好的事情一定是会越来越少。虽然我也不喜欢“海归优先”这样的话,但是至少目前,博士的高校就业形势还没有海外那么激烈。但是趋势一定是越来越难。

另外,从朋友的介绍来看,在美国,大学教师队伍的收入水平,也不突出。比如,一个毕业学校还不错的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生毕业后去公司工作,平均年薪大约是5-8万美元,这几乎是在美国做博后收入的两倍。虽然大学教授的收入平均大约在8-20万美元不等,但是这比起在工业界、商界、律师、医生等领域,是非常一般的收入。所以,即便是国外发达国家,做学问通常是不大可能成为高收入者。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在美国、 欧洲的学者要生活得好一些呢?我觉得回到我开篇提到的问题,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学者在抱怨,整个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在抱怨。我的朋友当中,有公务员,有白领,不管什么行业都在表达不满:房子问题,医疗问题、户口问题,孩子问题,教育问题等等等等。这次去到美国,才知道,美国的房子果真比中国的便宜。在距离首都华盛顿不到40分钟车程的地方,买一幢联排别墅式的三层townhouse,大约20万美金。这个价位别说在北京只能买小户型,在一般中国的城市都不可能买到像样的好房子。一个在德国的同学说,德国的房子几乎十年没涨了,根本就没人炒房子。除了房子,在诸如户口问题、教育问题等问题上,在国内不必要的麻烦真的有点多。至于医疗,虽然美国的医疗保险比国内要好,但是美国的问题是医药费太贵,大病之下来百万美元不在少数,即便自己负担百分之十,也是一般家庭的一笔大开销。这方面,欧洲情况要好些。

所以,我觉得这些年,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全面反映在关乎民生的基本问题上,博士群体的“弱势”,不是这个群体独有的。我们也看到国家这几年在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能体会到其中的艰难,毕竟触及既得利益是天下最难做的事。



https://m.sciencenet.cn/blog-219728-353051.html

上一篇:写在将要回国之时
下一篇:康奈尔大学风景

9 武夷山 赵星 李小文 徐磊 刘进平 梁建华 王永林 罗汉江 cht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